浅谈学习迁移给予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8-24 07:09:10

浅谈学习迁移给予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简介:李晨溪,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

摘要:学习迁移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迁移策略正是对教育心理学中迁移理论的的嫁接使用。根据对教育心理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学习,发现迁移的产生与学习情境和学习者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母语知识的正迁移效应,促进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

关键词:学习迁移;对外汉语教学;共同要素;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结果总体上可分为习得知识,保持和记忆所学知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这三个层次。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不单单是习得汉语言文化知识,并将其保持在记忆当中,而且还要将它们应用到各种情境中去。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必松先生所指出的,“一切正规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都应当是培养目的语的能力和运用目的语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际的能力[1]”。如何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运用到课堂以外的各种情境中去,这就涉及到了学习迁移问题。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在一种情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情境中的知识、技能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2]在时间顺序义上,迁移不仅表现为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还体现在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前者,即“先前学习成果对以后学习的影响”。凡先前的学习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即称为正迁移;凡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抑制影响,则称为负迁移。

具体到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对留学生来说,以前习得的母语知识和经验以及逐渐学习的汉语知识和经验都将对他们后继的汉语学习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无论从教学目的,还是从教学过程的发展来看,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都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图根据学习迁移理论的相关内容,浅谈其给予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从而在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策略上有所帮助。

一、学习迁移理论的简单介绍

20世纪以来,有关学习迁移的实证研究及理论层出不穷,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相同要素理论,美籍印度心理学家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再者就是关系转化理论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有其贡献和不足,全面了解每一种迁移理论的观点,吸收其精华,有利于我们对学习迁移规律的整体把握。

(1)相同要素理论

桑代克是相同要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2]这实际上是指前后两次学习只有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迁移才能发生。这把迁移的条件限制得过于具体、有限,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内在训练的观点,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与此同时桑代克的理论毕竟向我们指出了迁移产生的客观条件――学习情境,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2)概括化理论

在对桑代克理论的扬弃中,贾德提出了概括化理论。他认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并非迁移产生的决定性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而且,概括化的知识是迁移的本质,知识的概括化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越大。[2]贾德的理论既扩大了共同要素的范畴,即前后两种学习有共同原理同样可以发生迁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指出了学习者主体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这一观点的提出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具有很大启发性的。

(3)关系转换理论

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的发生在于学习者能否突然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两次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关系的“顿悟”,促进迁移的不是两个情境的共同部分,而是两个情境间的共同关系。[2]这对迁移理论来讲,无疑是一次有益的补充和深化。

(4)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现代认知学派用来解释学习迁移的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他将主体因素的研究扩展到了整个认知结构,提出了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迁移理论。同时,他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的知识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先前学习获得的经验,并不直接对后继学习发生作用,而只是由于它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从而间接影响新的学习。比如,在学习课题A时得到的新经验,并不对课题B直接发生影响,而是由于学习A时影响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间接影响B的学习。这就是说,学是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是整个认知结构与新学习之间进行迁移。[3]

二、学习迁移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纵观学习迁移的理论研究,迁移的产生与学习情境和学习者主体密切的关系显而易见。这给予我们今天的对外汉语实践教学以重要启示,现分述如下:

(1)注意创造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具备了什么样的情境才能促进迁移的产生?桑代克倾向于具体内容的一一对应,贾德主张前后学习有共同的原理,关系转换理论强调前后学习的共同关系,这些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共同要素”这一关键。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将着眼点放在原理、关系上,而应该自觉地将其扩大到态度和方法上。

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尽可能地创造学习情境中的“共同要素”,从而使先前学习和后继学习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为迁移准备客观条件。2.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自身的自觉性,促使学生掌握寻找共同要素的方法。引导学生不但要能发现那些外显的、表面的共同要素,而且也能发现那些内隐的、深层的共同要素,着力训练学生的知觉力,以期获得汉语学习的正迁移。

(2)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

迁移在某些情境中是自动发生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提供了客观条件,而要使迁移最终成为现实,必须有主体因素的参与。那么,哪些主体因素是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主体因素与学习情境发生怎么样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迁移?贾德认为学习者对前一学习情境的概括是迁移的关键因素,关系转换理论则着重强调学习者对两次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的顿悟,而奥苏伯尔等人则将主体因素扩展到学习主体的整个认知结构,认为这才是产生迁移的决定因素。

这些观点启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1.引导学生对先前学习作出准确的概括。相关实践表明,学生的概括水平是与他的理解力成正相关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首先帮助学生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的理解力越强,对学习情境的知觉越完善,概括的水平才会越高。2.帮助学生辨别前后学习情境的关系,同时,教师应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易出现的错误做出科学地预测,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教学实践。3.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提高学习主体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明晰性和可辨别性,为学习上正迁移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学习迁移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母语知识的迁移

纵观学术界对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依靠,一种是排斥,还有一种就是既不依靠也不排斥。其中,持依靠看法的学者认为学习外语要依靠母语,要把翻译作为教学的手段和目的,如翻译法;持排斥看法的学者认为,学习外语不必依靠母语,可以对第二语言的句法意义和句法功能进行“直接的”学习,这一观点回避了母语的中介作用,反映在教学法上有直接法、听说法、自觉实践法等;持第三种看法的学者主张利用分析、比较的观点来看待第二语言的学习,既不完全排斥母语,也不过分依靠,而是合理地利用学习者的母语,如自觉对比法、认知法等。

世界上正被使用的语言,据统计有六千多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个性,但语言同时也具有着共性,即语言的普遍特征,语言最一般的共同特点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原理。[4]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人类大脑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遗传机制。不同的语言结构特征的差异只是表层的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隐含着深层的普遍机制和原则。所以,我们认为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是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态度,科学地把握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于依赖先前的母语学习,也不能完全排斥母语在目的语学习中的促进作用。

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时常会遇到母语的影响,母语知识的迁移可以说无处不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尽可能避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所谓母语迁移,即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母语影响,当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方面等方面与母语相同时,发生“正迁移”,学习者易于掌握第二语言;反之,当第二语言与母语不同时,则发生“负迁移”,此时学习者在掌握第二语言时就遇到了困难。[5]

以上理论启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寻找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异同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母语迁移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汉语的学习。

就“正迁移”来看,在词汇教学中,在一些音译词和偏正式复合词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比如沙发(sofa),咖啡(coffee),blackboard-黑板,basketball-篮球,raindrop-雨滴等。还有句法上,英汉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比如一般的主谓句,我是一名老师(I am a teacher)。在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词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语言在词的结构上存在的一致性,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迅速地掌握和运用。

就“负迁移”而言,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时往往会犯以下错误:

(1)*我们要去学校明天。(We will go to school tomorrow.)

(2)*我们吃饭在家。(We have lunch at home.)

(3)*我做自我介绍用汉语。(I introduced myself in Chinese.)”

在面向英语母语者的汉语教学中,如果我们可以帮助同学们清晰总结出状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不同位置和应用翻译时应注意的技巧问题,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迁移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储备学习迁移的相关理论,自觉地运用其科学有效的理念,极大地发挥其正迁移的效用,把负迁移的效用减少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2]李新旺.教育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

[3]姜丽萍.试论学习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天津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4]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5]顾介鑫.试论汉语二语教学专业的语言学教学.科教导刊,2011.10

上一篇:浅析教育信息化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著作权法与社会出版业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