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与入学适应的关系

时间:2022-08-24 05:39:13

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与入学适应的关系

摘 要:文章主要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以及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探索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入学适应关系问题,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能够预测大学生的入学适应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入学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100-02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入学适应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国内外许多研究报告了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与人们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密切(Winnie,2005;蔡颖,2010)[1-2]。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也称心理压力,本研究指个体自知正处于重要但困难应对的环境时所出现的心身紧张状态。压力反应强度取决于压力源、个体与环境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适应(adaptation)本研究定义为个体对环境及其身心变化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状态。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译作“抗逆力”、“心理韧性”、“复原力”)可定义为个体成功应对变化、逆境或危机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Pinquart(2009)报告了心理弹性与应激的适应联系密切,而且心理弹性对入学一段时间后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具有预测力[3]。迄今国内外关于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基本有三种:直接预测作用、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不同,有必要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特别关注从依赖逐渐过渡到独立阶段的大学新生群体。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国内大学生适应的有关研究多使用国外量表,存在文化普适性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针对了解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与适应状况的本土测量工具,利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心理弹性、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选取哈尔滨市某所高等学校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45份,有效问卷数508份,有效率93.2%。其中男生347人,女生161人。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24岁,平均年龄为18.90±0.90岁。

(二)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由梁宝勇和郝志红于2005年编制[4],共85个条目,包括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五个分量表,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由于肖楠和张建新于2007年修订[5],共25个项目,包含韧性、力量、乐观三个维度,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方晓义等于2005年编制[6],共60个项目,分为情绪、自我、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择业适应及满意度七个维度,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相关分析

通过使用SPSS软件,采取皮尔逊相关法,对508名被试在三个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详见表1。

表 1 心理应激、心理弹性与适应的相关矩阵

注:***代表 p

表1表明,心理应激与适应具有显著负相关,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适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为进一步验证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是否能够直接预测适应状况,本研究将适应作为后果变量,将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分别作为先行变量进入回归模型,一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详细见表2与表3。

表2 回归分析的模型匹配表

表3 回归分析表

表2和表3显示,心理应激与适应和心理弹性与适应的回归方程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这两个回归模型中的变量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统计结果说明,心理应激对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适应具有直接预测力。

(三)调节作用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将心理弹性作为调节变量引入,以检验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结果详见表4。

表4 心理弹性对心理应激和适应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

表4表明,心理弹性与心理应激的交互作用系数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心理弹性与心理应激的相互作用对适应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未起到调节作用。

三、结论讨论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应激与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应激能够直接预测适应。Pinquart的研究证明了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适应的影响(2009)[5],本研究得出相似的研究结果。生活中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能够对适应状况起到直接预测作用。进而说明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短期内承受的总体心理应激量越大,其适应状况就越不好。相反,新生所遇的心理压力强度越小,对新生活的适应越好。

研究还显示,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也验证了心理弹性与应激的适应联系密切的观点。心理弹性对适应具有直接预测作用,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会感知或承受更少的心理应激,适应状况更好;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低,入学适应越差。高心理弹性的个体比低心理弹性的呈现更好地适应结果及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Pinquart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2009)[6]。

从心理应激、心理弹性与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结果看,心理弹性能够直接和积极影响大学生良好的入学适应。但尚未发现心理弹性能够抵御应激事件对入学适应的不利影响,心理弹性对心理压力与适应的关系不具有调节效应。

综上所述,心理弹性是个体适应压力的保护性资源,对促进积极适应具有重要贡献,能够维护和提升身心的健康水平。因此启发我们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积极关注和努力践行对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从而促进青年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

参考文献:

[1]Winnie,W.S.et al.A psychosocial model of stress

-distress relationship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3):422-445.

[2]蔡颖,梁宝勇,周亚娟.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

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2).

[3]Pinquart,M.Moderating effects of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on associations between hass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30:53-60.

[4]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

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

与行为研究,2005,(2).

[5]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

[6]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

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

上一篇:成功在于三转九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意象探析 下一篇:跨界只为更好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