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资源我做主

时间:2022-08-24 04:58:35

我的资源我做主

摘要:文章针对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平台、内容、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区域资源库建立良性循环机制的具体做法和实践效果,并对区域资源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值得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区域资源库;良性机制;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76—03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一直被看作重头戏,这与教育资源库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资源库作为储存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在拓展学习内容、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资源建设特别是区域资源建设正从最初的购置商业资源库逐渐走向区县自主开发,教师对资源的态度也从被动逐渐转向主动。区域资源建设的变化是笔者所追求和期望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摸索出了一套区域教育资源库良性循环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失败的反思——区域资源库建设之痛

2002年,正当“校校通”建设之际,笔者所在区也尝试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为自主开发的资源库管理系统购买了一批商业资源库的资源,并指定专业人员进行资源的上传、审核。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资源库的资源多起来了,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极低的利用率却给笔者“当头一棒”,辛苦上传的资源几乎无人使用。

反思,以求出路。2003年,面对已经成熟的商业教育资源产品,笔者所在的区选择了购置,把市场上由专业公司开发、反应良好的资源库购置为区域资源库。专业的检索平台、海量的学科资源,应该可以有好的利用率了,心里窃喜,然而,结果依然如故,使用率不足3%,资源库成了一种摆设,造成了极大浪费。

建设热情遭遇应用冷脸,促使笔者深思:区域资源库该如何建设?什么样的资源才能迎合教师的应用需求?如何形成资源库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带着疑问,笔者重新审视区域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二、寻求突破——区域资源库建设新思路

通过深入实地访谈和调查,笔者发现区域资源库建设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教师对资源的强烈需求与现有资源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矛盾;二是教师对资源重复开发与散落在教师手中的资源难以共享的矛盾。调查还发现,学校的优秀资源和散落在教师手中或由教师自己制作的资源最受青睐,这些应该成为区域资源库资源的主要来源;另外,技术与平台必不可少,但并不是区域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一套合理完善的建设机制才是资源库良性发展的“常青树”。

1.共享共建,网络化资源库管理平台是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基础

从技术发展层面来审视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无论是单机单用户的C/S结构,单机多用户的B/S结构,还是基于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和网格应用的资源系统,它们都是基于资源“实体”的管理模式,均有局限性,难以使区域资源库发挥最大效益。区域资源库要实现共享共建,资源管理平台必须网络化,能提供开放性的资源库框架和资源库异构检索,实现资源库间互操作的基于中间件的资源应用系统。

在建设方式上,除平台建设可采用商业运作模式之外,区域资源库的内容建设必须依靠广大教师。

2.以人为本,个性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是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关键

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决定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内容。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素材资源、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多种综合性资源,区域资源库建设不仅要关注资源内容本身,更要关注开发资源和使用资源的人的层面,强调资源应用的人文氛围,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

区域资源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为用户创造和谐人文氛围的资源开发与应用环境的过程。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在自主地共享自己所积累的资源时,也能自由使用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并能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

3.运行机制,完善的组织与管理是区域资源库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无论纯商业运作还是政府买单的资源建设模式,都可在一定时间内建设一个具有海量资源的教育资源库。但实践表明,如何使海量资源发挥实效,实现持续发展,仅靠技术和平台是无法解决的。健全的运行机制、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才是区域资源库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具体包括资源创作、加工、应用、评价与奖励机制等,这些应该成为资源库后期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我的资源我做主——区域资源库良性循环建设机制的实践

在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历程中,笔者经历了购买、专业人员建设、教师自主建设等不同阶段,在构建区域资源库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

1.平台建设——凸显开放性

资源库建设必须引入Web2.0技术,建立一个开放性和个性化的资源管理、交流平台。基于开放性和动态性的Web2.0技术所建成的区域资源交流平台,能提供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库框架,教师可随时把手中的优秀资源入库共享,也可随时使用资源库的资源,或通过资源库的聚合功能访问所需的资源链接。另外,开放性还表现在为教师提供个性空间上,教师可在个性空间建立个性化的专题资源,使教师从单纯的“读”、“索取”向“写”、“贡献”转变。个性空间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用户的深度体验和交流。另外,资源交流平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能对用户上传的资源进行统一分类,审核后形成区域资源库,实现个性与整体的有机统一。笔者所在区开发的基于Web2.0技术的区域资源交流平台,从建设至今,所有资源均为教师自主上传,实现了资源建设的自我更新。

2.内容建设——彰显区域特色

针对现状,我区一方面购置一定量的商业资源库资源,筛选后供教师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区域资源交流与共享平台,把学校资源和散落在教师手中的资源进行区域共享,形成一个资源丰富而不失区域特色的资源库。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市场购买、基层学校、基层教师应该成为区域资源库内容来源的三个关键渠道。具体如图2所示。

区域资源库必须适合区域特点,资源内容要有区域特色,这样才会满足区域教师的现实需求。

上一篇:开拓校外课程资源,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王丽仪:潮流会过去,唯风格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