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妈”为何声震美国

时间:2022-08-24 02:04:05

中国“虎妈”为何声震美国

“这是一个母女三人的故事――关于莫扎特和门德尔松,关于钢琴和小提琴,以及我们如何成功地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的舞台。”48岁的耶鲁法学院教授、美籍华裔移民蔡美儿在她的新书《虎妈战歌》介绍中写道。

这位华裔母亲和她的女儿们不仅登上了卡内基音乐大厅,也登上了美国媒体的首页。《华尔街日报》对她的故事进行了连续报道,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则将她选为了封面人物。

如果只是这样一个优雅的故事,她或许不会成为目前全美国的焦点。身为华裔的蔡美儿认为严厉的中式家教比宽松的西式教育优越,并以自己为例――为使小女儿露露熟练地弹奏雅克・依伯特的钢琴曲,她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最终她的女儿在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登台表演。“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好”――这是《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标题。

蔡美儿宣告:魔鬼式的训练是成功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小孩总在世界上扫荡各类数学和音乐大奖。而那些“软蛋”西方家长却从来不敢要求儿女这么做,他们甚至明知道孩子体重已经超标,却不敢在他们面前提一个“肥”字。

在饭桌前、咖啡馆、酒吧和互联网上,在整个美国,蔡美儿的名字正在不断被提起,砖头和鲜花齐飞,风头甚至盖过近期在白宫亲密会晤的中美两国元首。

美国读者经历了最初的震惊和愤怒之后开始反思,并在网上掀起了一场举国大讨论。蔡美儿的新书引起的恐慌,已经被提到了当年苏联抢在美国之前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高度。“我们真的要失败了吗?我们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我们的孩子如何避免成为失败者?”对大多数美国家长们而言,不论蔡美儿说的对不对,既然她深刻地触动了大众,反思现在就应该开始。

中国虎妈的魔鬼训练

在迪士尼的电影里,那些好好读书的乖孩子们时常在某一天崩溃,突然顿悟:生活不是服从和读书获奖,而是脱掉衣服尖叫着奔向大海畅游――这已经足以构成蔡美儿不让两个女儿看电影的理由了:“电影是现实中失败者们的安慰剂,获得奖牌才能给你的人生机会和自由。”

禁止看电影,这只是十则禁令中的一条。此外还包括不许在朋友家过夜、不许参加垃圾活动比如校园演出、不许不学习钢琴和小提琴、考试成绩不许没有达到A,除了体育和戏剧外所有学科不许没考到第一名。

蔡美儿的严厉可能会让现在中国大陆的母亲们都感到汗颜。

有一次大女儿索菲亚在数学竞争中输给一个韩国小孩屈居第二,蔡美儿勒令她每个晚上做2000道数学题,直到她重夺第一。还有一次,蔡美儿拒绝了女儿为她亲手制作的生日贺卡,因为认为她们没花心思,蔡美儿告诉当时7岁的索菲亚和4岁的露露:“我理应得到更好的,所以我拒绝这个!”

蔡美儿在耶鲁大学的学生有一次到她家的乒乓球房,看到了她为女儿写下的练琴计划,“我当时觉得很惊奇,世间上怎么会有这样的时间表!”――而那几张纸,不过是她或写、或打印的数千张中的几张。

伊恩・艾瑞斯(Ian Ayres)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蔡美儿在耶鲁大学的一位同事。他相信,蔡美儿的新书在畅销榜呆上数周之后就会被拿去拍成电影。单从虎妈的“强力手腕”来看,剧本的惊悚程度和冲突性对美国观众而言显然已经足够了。

书中提到的“小白驴事件”在媒体围观中不断被提起。有一次,7岁的小女儿弹奏一首曲子时表现得极为生涩,蔡美儿十分愤怒。当她强行让女儿继续练习时,冲突发生了。露露将乐谱撕得粉碎。蔡美儿将乐谱粘好并把它镶在一个塑料套子内,以防止它被再次损坏。紧接着,她将露露的玩具拖到车里,并告诉她:“如果明天你不能弹好‘小白驴’这首曲子,我就会将它一块一块地捐出去。”

她还威胁女儿,不让吃午饭和晚饭,不送给她圣诞礼物和光明节礼物,而且连续两年、三年或许四年都不给她办生日派对。“我告诫她不要懒惰,不要怯懦,不要任性,不要让人觉得可悲。”这听起来像一个“虎妈式”的励志故事,但是处处展现着雷霆手段。

在对女儿的音乐训练上,蔡美儿拒绝让步。哪怕全家外出度假,她也尽量要保证女儿每天能练琴,酒店大厅的钢琴,当地琴房的钢琴,饭店的钢琴能借用的一律用上。曾经有一次,全家驱车来回18个小时陪女儿露露去外州见一个著名小提琴老师,为了保证女儿表现出色,蔡美儿还邀请一位小提琴老师及其男友陪同,为此花费了8000美元。第一天和老师见面结束后,她拒绝让已经拉了5个小时小提琴的女儿休息,理由是:第二天还要见老师,要抓紧练习。

在“小白驴”事件中试图站出来为女儿辩护的父亲同样被驳得体无完肤。蔡美儿提醒丈夫鲁本菲尔德(Rubenfeld,同样是一位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大女儿索菲亚在露露这个年纪已经能熟练地弹奏这个曲子。“但他们是不同的人。”鲁本菲尔德说。蔡美儿面带嘲讽地反击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是的,每个失败者都会声称这一点。”

中国人喜欢看别人的短处,美国人善于看别人的长处

蔡美儿和女儿的关系在露露长大到13岁时发生了转折。露露开始反抗,剪了自己的头发,在公开场合和妈妈叫板。在对抗之后,蔡美儿终于妥协――她同意露露“离乐器远点儿”,停止每周日驱车2小时去上小提琴课程,改为和当地老师学,每天练半个小时即可。

获得自由的露露开始投身到她所热爱但一直没有机会尝试的网球运动中。两年后,她打进了校队。

妥协的重要原因是蔡美儿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不顾蔡美儿祖母的反对,只身赴美读书,成就了一番事业。可是后来母子感情极淡,“他从来不提起他的母亲,除非在发怒的时候。”

在面对诸多读者的指责之后,蔡美儿对自己作了些辩解。她说书中有一部分讲的是她如何放弃了严苛的家教,而采取相对和缓的方式。“这本书只是我和女儿的回忆录,并不是什么父母手册。我并不是说中国式的严母教育就是最好并适用于每个家庭,一种东西方混合、张弛有度的教育方式可能会更好。”

现实中的虎妈也未必如书中表现的那么严厉。事实上大女儿索菲亚有一个男朋友,当蔡美儿在纽黑文的家中接受各路记者采访时,他们的笑声正从二楼传来。

奥巴马也加入到了“反思的美国人”的行列之中,在1月26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奥巴马特意提到:“美国在经济、教育、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面临更多竞争”,“一些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他们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开始尽早着手对孩子进行教育,并延长教育时间,更注重数学和科学”。

在虎妈风波中,旅美教育学者,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黄全愈则更加注意美国人的自省精神。他举例说,1979年,中美两国互相考察对方的基础教育。中国考察团看到美国学生还在掰着指头做算术,于是得出结论:20年后中国会超过美国;美国考察团看到中国学生那么刻苦,得出的结论是:20年后美国会落后中国。“现在来看双方都判断错了。中国人喜欢看人家的短处,其实那不一定就是短处;美国人善于看人家的长处,但那也不一定就是长处”。

但无论如何自省,绝大部分美国人对深入他们骨髓的基本精神仍然坚持不移:比如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包括自己的孩子。正如一位美国家长在阅读了众多文章之后,饶有兴致地在博客中写道:“当我敲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女儿正走下楼来把自己往沙发上一丢,她说:‘学习了半个小时,该看看电视了’。我清楚,一时半会儿我们去不了卡耐基音乐大厅了。不过我尊重她的选择。”

上一篇:诺曼征服:一个承诺引起的战争 下一篇:你的生命像滴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