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品流通的禁锢是这样冲破的

时间:2022-08-24 12:38:50

农村商品流通的禁锢是这样冲破的

现在各地农村商品丰富,物畅其流,买卖方便。回想30年前,农村流通领域只有供销社一个渠道,独家经营。农民卖东西要由供销社收购,要买东西只能到供销社的商店去买。的一个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有一个供销点就是不错的了。

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1982年年初,江苏省委成立了“农村体制改革办公室”,决定在江都和江宁两县进行农村体制改革试点(简称“两江试点”),并分别派驻工作组,同时赋予工作组可以突破既有体制局限大胆试验的权力。当时我们在江都搞试点,亲身经历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政治体制改革,撤消“”,成立“乡人民政府”,简称“撤社建乡”。全省首先在江都县砖桥公社撤社建乡成功。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探索如何建立多元结构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时江都县的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试点选在社(乡)办工业比较发达、地处交通要道的宜陵镇。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将供销社从地方国营恢复为合作商业性质,增强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使其发挥联结城乡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打破供销社“一统天下,独家经营”的格局,将合作商店从供销社分离出来,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商业合作社”。合作商店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个体摊贩组成的,长期被视为对私改造的对象,政治上受歧视,经营上受限制。商业合作社组建以后,与供销社平起平坐,不再是“二等公民”,取消了对其经营上的禁令。计划分配的商品与供销社按比例分配,过去不准经营的棉布、呢绒、电视机、自行车等,可以从上级的批发站直接进货,也可以从外地组织货源。

三是承认社办商业的合法地位。给公社设立的“联合供销经理部”发放了工商营业执照。经理部通过市场调节,组织农副工业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经销各种地方产品,补充了主渠道的不足。

四是鼓励农民进镇开小店。原来这个镇上只有两家服装店,三家修理店。改革之初,允许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进镇开了100多家小店。其中有服装加工、修理修旧、雕刻镶牙等10多个行当。当地居民做衣难、修理难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了。

五是鼓励社办工厂在镇上开设门市部,使产销直接见面,改变了以往本地产品本地人买不到的情况。

六是支持有条件的单位破门经商开店。粮站、米厂、文化站、劳动服务公司根据自身条件,开办了小吃店、茶社、冷饮店等,加入到经商的行列。

我们清楚地记得,当时改革的力度很大。省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试点工作中的问题。当时的省长顾秀莲同志从328国道路过宜陵镇,深入到联合供销经理部详细了解经营情况,还不要我们事先通知扬州地委和江都县委的领导。改革过程中需要省里一些部门表态支持的,工作组可以直接通知有关部门到现场商量。例如在计划经济的那个年代,社办商业没有户口,根本进不到货。工作组就通知全省所有的一级批发站主要负责人,到江都县的宜陵镇来开会,现场拍板给予他们二级批发站的进货权。有的部门负责人对改革想不通、设置障碍,如经教育不改的,立马换人。当时江都县供销联社的一位负责人,对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有看法,认为是夺了供销社的饭碗。当时的县委副书记潘湘玉同志在宜陵旅社与其做了一个通宵的思想工作,使其转变了观念,保住了“乌纱帽”。

宜陵镇的商业体制通过改革,呈现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条渠道畅通,各显其能、互相竞争、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新气象。费孝通老先生予以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分别在1983年1月7日、1月25日还有1984年3月13日的一版头条位置长篇介绍了江都的经验,并配发了《多渠道好》等评论员文章。《农民日报》在1984年3月6日一版头条,以“船多不压港”为题刊登了“宜陵镇疏理流通渠道促进集镇繁荣”的调查报告。《人民日报》分别于1983年1月29日和1984年12月16日详细介绍了宜陵镇的商业体制改革,并配发了《抓竞争,促改革》的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在1984年12月16日的短评中指出:“目前农村不少地方的商业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还没有形成,独家经营的状况尚未打破,农民买难卖难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希望各地领导部门要像宜陵镇那样,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帮助商业部门搞好综合改革,抓竞争,促改革,以改革求繁荣”。

上一篇:荷兰经验:江苏高效规模农业的借鉴 下一篇:江苏城市发展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