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08-24 08:57:27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文章将高校学生干部影响因素归为个人禀性、家庭功能、学校培养和社会参与四个方面,运用SPSS17.0探索分析影响因素与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间的作用关系,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 cadres fall into four aspects of personal temperament, family function, school cultivate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this paper uses SPSS17.0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 cadres leadership, and combined with work reality,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影响因素

Key words: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college student cadre;leadership;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194-04

0 引言

高校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是从学生身份向社会身份过渡的准备阶段,是学生综合能力获得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队伍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成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校层面来看,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管理者,是学校与班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提高其领导力可以提高工作有效性;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干部领导力的提高会带动提升全体大学生的领导力,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1 概念界定

1.1 高校学生干部

朱文欣(2008)[1]认为,高校学生干部是在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各类学生社团中担任一定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业余的社会工作者。黄宏强(2009)[2]研究认为,学生干部主要指班级中的班长、团支书,学生会、学生社团副部长以上的学生干部,课题组、兴趣小组、项目小组等的组长等。刘东海[3](2011)认为,学生干部是高校的教育职责、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等在学生队伍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学生干部具有身份双重性、工作高效性、义务性和榜样性、任期时限性等特点。

本文采用我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中对于高校学生干部的定义,即“高校学生干部主要是指党团组织兼职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和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班级干部”。

1.2 领导力

“领导力”一词出现于19世纪中期,关于领导力的概念有四种:领导力是一种能力:领导力是领导者向被追随者阐明其意图,使被领导者服从、尊重并对领导者忠诚,以及与之协作的能力(Moore[4]);领导力是一种关系过程:领导力是指领导者通过影响和引导特定群体或个人,进而达成组织发展目标的过程(俞文钊[5]);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领导力是指对他人的影响力,帮助他人认识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寻找生活的真谛,进而为社会做贡献(史蒂芬・柯维[6]);领导力是一种力的集合:领导力是指由领导职能、领导体制、领导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合力(黄颖[7])。

综合对领导力和学生干部概念界定,我们认为,学生干部领导力是“学生干部所拥有的,能够吸引和影响普通学生为实现班级、社团、学生会或其他相关组织目标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 理论基础

布朗芬布伦纳(1979)在其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机构、社区等)看成一种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功能性、社会性的整体。根据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直接程度不同,布朗芬布伦纳将该行为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4个层次[8]。

微观系统是指具有特定物理特征的小环境,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最直接的系统[9]。对学生而言,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10]。中观系统一般由多个微观系统组成,由多个发展中的个体通过积极参与融入其中的情境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11]。对学生群体而言,家庭、学校和朋辈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中观系统。外系统是指个体虽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此类场所内发生的事情却无形中影响到其发展的情境[12]。父母的工作单位、家庭所在的社区、学校的管理部门、学生能够浏览的网站是外系统种主要类型[13]。宏观系统指的是在整个文化或亚文化层面[14],包括以正式形式存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以非正式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形态两种类型。

3 研究假设

3.1 社会参与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关系型领导理论强调学生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学习,还应面向社会,从关怀社会中获得学习。徐晓林等(2004)[15]研究发现,大学生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通过社团实践,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自身特长都得以提高和施展。Justine Cassell等(2006)[16]研究指出,青少年通过参与多元化的社区活动,可以有效培养自身的社会信任、团结、集体主义精神。何春梅(2008)[17]研究发现,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可以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王萌萌(2011)[18]研究发现,学生干部在自己的职位上进行锻炼,他们在忧患意识、责任心、服务意识等方面比普通学生更具榜样性和示范性。李彦等(2012)[19]认为,社会参与提高了大学生对自己创新意识的主观评价,观察和了解社会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发言欲望,使他们更多地表达对社会的看法。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1:社会参与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2 家庭功能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由生态系统理论可知,家庭是所有微观系统里对人们影响最直接的,是个体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撑的重要场所。Hartzell HE(1984)[20]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不仅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有关,而且直接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将来的学业和社会成就有很强的预测作用。苏建文等(1992)[21]研究发现,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亲戚朋友间的关系以及优良的教育背景,都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王芳(2013)[22]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领导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杨玉刚(2013)[23]认为,家庭因素会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2:家庭功能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3 个人禀性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领导特质理论认为,具备某些特质的人能够提高作为领导者从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Benjamin等(1999)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兴趣、领导动机与领导力之间显著相关。Kickul (2000)、Bartone & Snook (2002)发现,认知能力和人格特质对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陈静(2012)[24]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个人特质会对其领导力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3:个人禀性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4 学校培养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关系

Dobosz&Beaty(1999)以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发现,参与竞技运动的青少年比未参加任何竞技运动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强的领导力。Ricketts&Rudd认为,在学生的正规教育中融入开发青年学生领导力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领导力的认知和行为。Certo(2011)[25]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开展由同学领导、教师支持的小组阅读讨论会可以发展儿童的社会技能和领导能力。王斌等(2011)[26]研究认为,将领导力培训适当、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学生课外活动中,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有效和必要的。王芳(2013)认为,来自学校的教育是影响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4:学校培养对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4 实证分析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实际,修改编制《高校学生干部影响因素测量问卷》和《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测量问卷》,向南京地区多所高校发放问卷共200份,回收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90%,剔除无效问卷16份,得到有效问卷164份,有效问卷率为82%,并对问卷信度和效度加以验证。

相关分析是探究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紧密程度的统计研究方法,用相关系数定量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强弱。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影响因素与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1和1之间,绝对值越大,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强,若显著性系数小于等于0.01,表示在0.01水平下关系显著,显著性系数小于等于0.05,表示在0.05水平下关系显著。

4.1 社会参与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1可知,社会参与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46。其中,参加会议维度与领导力各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信息获取维度与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维度以及领导力本身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校园活动参与维度以及社会活动参与维度和领导力本身及其各维度均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意见表达维度与心理调节能力在0.0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参加组织除与认知思维能力在0.05水平显著外,与其他维度均在0.01水平显著。

4.2 家庭功能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2可知,家庭功能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2。其中,情感联系维度与领导力各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情感冲突与领导力本身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互动协调维度与领导力本身及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情感冲突与领导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负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4.3 个人禀性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3可知,个人禀性及其个人特质、个人魅力维度与领导力及其各维度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个人禀性与学生干部领导力的相关系数为0.652。

4.4 学校培养和学生干部领导力

由表4可知,学校培养及学校培养制度维度与学生干部领导力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学校培养实践维度与领导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感召进取、信息技术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认知思维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5 结果讨论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社会参与、家庭功能、个人禀性和学校培养的部分维度对学生干部领导力部分维度具有显著预测力。社会参与方面:社会活动参与对组织管理能力、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有显著预测力,校园活动参与对认知思维能力、感召进取能力有显著的预测力,意见表达对信息技术能力有显著预测力,参加会议、参加组织对人际沟通能力有显著的预测力;家庭功能方面:仅情感联系维度对领导力有显著的预测力;个人禀性方面:个人特质维度对领导力6个维度均具有显著预测力,个人魅力对于对于感召进取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学校培养方面:学校培养实践对于组织管理能力和感召进取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学校培养制度对学生干部认知思维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显著预测力。

6 对策建议

6.1 国家层面

应在全社会营造领导力培养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各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等在内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负责学生干部培养课程教授工作,实现学生干部培养的队伍保障。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级理论研究机构,建立一批覆盖范围广、受益面积大、功能突出的学生干部培养基地;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等组织中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教育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加强同各类素质拓展训练机构的联系,实现学生干部培养的阵地保障。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便捷高效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维护学生培养相关网站,指导各地各校共青团、学联组织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学生干部人才资源库和信息交流平台。

6.2 高校层面

6.2.1 重视学生干部领导力教育

学生工作者要实现自身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升级转向,以身作则,为学生干部树立榜样。制定和完善学生干部选拔、培养、激励、考核制度,开展座谈交流,言传身教,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的领导意识与能力。

6.2.2 开设领导力培养理论课程

开设有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人才学等专业的高校,可利用现有的学科优势,开设领导科学相关课程。没有类似专业的高校,可在对教授职业生涯规划课时,穿插领导力相关内容课程,把领导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就业技能结合起来。

6.2.3 强化与社区的联系交流

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干部开展各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农村和工矿企业,走进社会基层,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造就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6.2.4 选派优秀学生干部挂职锻炼

选派优秀学生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是提高学生干部社会参与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挂职锻炼,学生干部可获得更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6.2.5 搭建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通过组织研究辩论、策划比赛、拓展训练等活动,提升学生干部的沟通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通过志愿服务、支教支农、科技下乡等活动,提升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企业实习,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干部的实践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

6.2.6 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组织

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竞选制度,通过自我展示、竞岗演说、民主投票等方式,全面考察竞选同学的语言表达力、组织动员力、临场应变力等。

6.3 家庭层面

家长应给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鼓励子女多参加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家长应主动帮助子女树立自信心,在子女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予帮助与指导;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领导动机与领导意识。

6.4 个人层面

首先,增强自身的领导意愿与动机,强烈的动机能够激励自我上进和发展,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提升领导意识和服务意识,工作学习中多总结提升,多为集体做贡献。最后,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课程、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科研比赛和学术会议等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宏观引导与平台支撑相结合,环境影响与个人努力相结合,全面关注,重点培养,才能使得学生干部领导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文欣.浅谈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培养[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

[2]黄宏强,等.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研究, 2009.

[3]刘东海.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培养研究[D].天津大学,2011.

[4]Moore, B.V. The May conference on leadership[J].Personnel journal, 1972.

[5]俞文钊.企业管理者领导能力研究[J].心理科学,1993.

[6]Sharon Lund O’neil , Elwood N. chapman. Your Attitude Is Showing [M]. Prentice Hall, 2007.

[7]黄颖.和谐城市与城市领导力建设[J].领导科学,2006.

[8]Harden KP, Turkheimer E, Loehlin JC.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adolescents' cognitive aptitude. Behav Genet, 2007,37(2):273-283.

[9]桑标.生态系统观视野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3.

[10]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11]Treuer T,Fabian Z,Furedi J.Internet addiction associated with features of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 is it a real psychiatric? [J].Affect disorder,2001.

[12]King JL,Kraemer KL.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ational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J].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olicy,1995.

[13]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

[14]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5]徐晓林,吴开松,石海燕.大学生领导素质与培养研究[J].湖北民族学报,2004.

[16]Cassell J, Huffaker D, Tversky D, et al. The language of online leadership: gender and youth engagement on the interne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6.

[17]何春梅.青年学生社会参与状况分析[J].青年探索,2008.

[18]王萌萌.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19]李彦,等.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2.

[20]Hartzell HE, Compton C. Learning disability: 10-year follow-up [J].Pediatrics,1984.

[21]苏建文,等.家庭环境与婴儿认知与动作能力发展的关系[J].教育心理学报,1992.

[22]王芳.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

[23]杨玉刚.大学生领导力结构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4]陈静.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2.

[25]Sportsman E L, Certo J L, Bolt S E, et al. Literature Circles: Social an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mong At-Risk Students[C] School Psychology Forum. 2011.

[26]王斌,等.中学体育课教学中领导力训练的实验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

上一篇:建筑安装企业境外施工汇率风险管控措施研究 下一篇:基于工作流程模式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