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新余经验”

时间:2022-08-24 08:51:03

新农村建设的“新余经验”

在新余调研,我们一路过来,一路震撼:一辆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来回奔驰于城乡之间,一所所面貌一新的中小学屹立于农庄附近,一座座设备一流的敬老院座落于青山绿水旁……

“新余呈现出喜人的新貌得益于新余市决策层果断提出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力促农村“三年大变样、五年一体化”的发展大战略。”新余人提起来就喜形于色。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我的收入提高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渝水区下村镇莫利强笑着说,“我是新余20万农民大培训中的受益者。”

近年来,新余重点实施了“33221工程”,即建设3个十万亩(十万亩新余蜜桔、十万亩优质苎麻、十万亩高产油茶)高效农业基地;建设3个万头生猪良种场;实施20万农民大培训和20万农民大转移;建设1个百万亩优质稻基地。

想法很好,可如何实施呢,新余有自己的独特做法。

“工程要实施,政策要先行”。新余从市、县区到乡镇都成立了产业领导机构,建立了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定了扶持的相关政策。

依托基地,带动农民致富。新余发挥了百乐大米、恩达夏布等现有龙头企业的作用,采用“公司十农户”形式进行开发和建设。同时对基地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力求做到生产规模化、品种优质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市场化、耕作机械化。

“脑袋富了,腰袋才能鼓。”新余十分注重对农民的培训。为了让每一个农民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新余市通过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市财政共拿出近700万元,免费培训了7万余农民,增加了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上述综合性措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从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064元,占48%;家庭经营性收入2107元,占49%;财产性收入43元、转移性收入86元,分别占1%和2%。

“新农村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是从新余实际出发的惠民政策,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如是说。

整治适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

“要说新余好,好在村庄美,道路宽阔环境好,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是新余农村中流行的顺口溜。

新余市在村庄整治中强化试点带动作用,在布点选择上突出“三个依托、一个集中”,即依托主要交通沿线、依托城市规划区外的周边村庄、依托产业和名胜古迹,集中连片连线每年建设360至400个村庄,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全市主要交通沿线的村庄、城郊村、产业特色村、景区村得到全面整治改造,让广大农民能够走平坦路、住整洁房、喝干净水、上卫生厕所、用洁净能源。

新余市坚持规划先行。着眼于优化村庄布局,美化农村环境,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过度建设,依山就山、靠水就水,先规划后建设,没有规划不准建设。同时聘请有资质的规划部门进行村庄规划,要求每个乡镇必须有2名同志接受专业培训。

同时,重视环境整治。以“六改四普及”为重点,强力推进改水、改厕、改路工作,大力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推广“三格式”、“双瓮式”水冲厕所,实现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全面硬化。同时按照“栽树不种草、美化不亮化、修路不建广场”的要求,每年向新农村建设点免费提供10万树木进村入户。

加大建设投入。新余市在去年市财政拨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的基础上,今年再新增1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同时动员40个驻市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及驻市部队帮扶53个自然村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他们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仅新钢公司就出资100多万元用于3个村建设。

今年7月1日,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在新余渝水区昌坊村时对昌坊村新农村予以了充分肯定。他动情地说:“你们村现在搞得很好,希望我下次再来时会搞得更加好!”

“坚持尊重农民,让农民自己办事、自己管事,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给予必要的行政推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新余调研的专家不无感慨。

加快建立新机制构建城乡“安全网”

“搭帮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分宜县洋江乡车田村村民夏家根现在逢人就说,“要不是他们,我真不知道日子改怎么过了。”

原来,去年2月,夏家根突发脑血栓,光医疗费就花去了两万多元,一场大病使夏家根整天愁眉苦脸。

这时,农村低保制度成了他的福音。政府给予低保补贴1400多块钱,大大减轻了夏家根的负担。

夏家根一家能得到救助,归根结底归功于新余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而城乡保障体系只是新余“四四三”计划中的一部分。

建立“四个覆盖体系”。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救助体系、优质教育保障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随着这四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新余的农村人将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推进“四个一体化”。即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全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枢纽、贯通各乡镇的“半小时经济圈”。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进一步稳定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占有率,拓宽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着眼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城区学校新选调的老师必须有3年以上的农村任教经历。推进城乡救助一体化。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由年人均补助160元提高到300元,城市由200元提高到300元。

实现“三个无障碍”。即农民工进城入户无障碍。凡在城里有固定住所或收入的农民工,可随时由农村户口迁入城镇户口。农民工进城就业无障碍。只凭一张身份证,可以和城镇居民一样应聘各行各业工作。农村学生到城市就读无障碍。农村学生只要达到城市学校录取分数线即可入学就读,在收费方面与城镇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应该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书记汪德和强调,“‘四四三’计划就是合理分配公共财政资源,在全市构建一张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平安的安全网。”(执笔:聂 娟)

编后:因为有了敢想敢干、具有战略思维的领导班子,有了新余人敢为人先、真抓实干的精神,新余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发展,在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新余展示出了空前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只要有一个平台,就要为百姓多干实事,多做好事。”这是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的肺腑之言。

新余的变化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只要领导者“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一定能赢得民心,促进发展。

确实,在中部崛起中,新余人没有豪言壮语,他们抓住了机遇,脚踏实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高潮。其经验与模式对促进中部崛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上一篇:中部率先创新发展的范例 下一篇:“靠山”让农民腰杆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