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本市场存在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8-24 08:05:07

对资本市场存在问题的思考

近几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持续低迷、股票市场熊味弥漫、企业发展遭受资金瓶颈、民间地下借贷猖獗、银行经营举步维艰,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相背离,很不正常,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长期下去,不但会破坏市场机制的资本调控体系,还会严重影响甚至会阻碍GDP的正常增长。因此,资本市场的整顿已经成为也应该成为不能回避的当务之急。

一、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牺牲未来的速度取得的。因为我们经济之所以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家基础建设投资特别靠建房投资来拉动的,而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公债。现在流动性发公债、卖公债,经济得到喜人的发展。但当所有的基础性建设规模初具,当将来需要流动性地买回公债时,经济将受到怎样影响呢?我们决不能只求今天风风光光,就不管明天的凄凄惶惶;更不能只要求这届政府的高速度建设,而要求下届或下下届政府的高速还债。

现在的资本市场是单向的、脆弱的,也是危险。

目前居民储蓄约8.5万亿人民币;外汇储蓄约900多亿美元,相当7200亿人民币;已发售未到期的国债累计据说有大约一万亿人民币;还有外债2023亿美元(截至2004年3月底),相当16700多亿人民币。由此看来,我国各种债务加总大约有12万亿人民币,相当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1.2倍,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负重。过去人们曾一度把居民储蓄看成“笼中虎”,现在随着居民收入的连年攀升,“笼中虎”已经越来越强壮了,随时都有破笼而出的危险,最近央行就面临着强大的提息压力。一方面是居民手中的资金长期严重沉淀,另一方面是2004年1―5月份中国使用外资259亿美元,两者之间形成反差,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估计和防范。

据证券时报报道,证监会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5月底,证券市场市价总值为44742.63亿元,与上月末比,缩水1062.33亿元。日前有调查显示:上半年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总体收益呈现七亏二平一盈格局,投资者对下半年行情预期也不乐观,27%的股民想撤离股市。长期下去,股票市场的前景堪忧。

我们再来看保险市场:目前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2%,其中寿险业为14%,产险业为9%;到2005年底,全国总保费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337亿美元),其中产险900亿元(108亿美元),寿险1900亿元(229亿美元);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人均保费230元(27.7美元);保险业总资产达10000亿元(1205亿美元)。从保险深度看,2002年,世界平均为8.1%,中国为3%,世界排名第48位,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第6位。从保险密度看,世界平均为423美元,我国是29美元,排名第71位。由此可见,我国保险业的规模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保险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普遍减缓和我国市场主体大量增加,竞争更加激烈。以上形势,使保险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大家普遍反应制约保险业加快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金不足,二是资金运用渠道不畅。

二、采取措施

针对货币市场结构的不平衡和保险市场的矛盾,业界和政策层都各自做出过相关的努力。

2002年,在美国连续11次大幅降低利率的带动下,出现了欧洲央行连续4次降息,日本恢复零利率政策等全球范围内的降息风潮。考虑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物价总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我国也推出了第8次降息,但从资本市场投资收益比较和居民实际生活消费分析,人们仍然采取持币态度。

针对保险公司资本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保监会通过努力试图消除法律障碍,全力支持保险公司多渠道融资增加资本金。现在,保险公司可以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金。一是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增资扩股。保监会将修订《向保险公司投资入股暂行规定》,为吸纳各方面资金进入保险业创造条件。二是采取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的运作效果还很不理想。

三、解决方案

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当中,要着力研究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要树立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改善投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市场,引导市场进入良性循环,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密不可分的,直接融资建立在间接融资的基础上。没有间接融资的支撑,直接融资不可能持续发展;间接融资不与直接融资有机结合,必然面临难以控制的金融风险。货币市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本身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不能人为的割裂开,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不断扩大民间投资比重,才可能化解间接融资和保险市场封闭运行所造成的风险。

要引导银行和保险资金合规入市,保持资本市场资金供求的平衡,可考虑扩大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的规模和延长拆借期限,允许证券公司发行债券,允许组建证券融资机构,扩大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增加保险资金、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比例,培育商业保险、社会保障、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当然,资本市场的风险问题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保监会必须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制定保险资金以各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的实施方案,增加保险投资的机会和分散投资风险的工具。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市场联系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险业充分发挥资金融通功能、 全面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可运用资金大量增加,国务院开始逐步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如允许保险公司进入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债券买卖业务;申请购买信用评级在AA以上的企业债券;参加沪、深两家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等。目前,中国第一张外资产险子公司的执照花落深圳,1982年1月成立的民安深圳分公司成为首家获准在境内经营保险业务的境外资本保险公司。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境外上市,偿付能力分别达到监管标准的1.9倍和5.6倍,为大家开了头、探了路。保监会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同时其他的融资方式也可以研究探索。比如一些保险公司提出通过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来补充资本金,充实偿付能力。

当前,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的有利条件很多。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为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留下了空间。特别是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使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这表明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的方向和趋势已经非常明确。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上市也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内地企业在香港证券市场地位就日趋重要,至今已有278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占总市值的 30%,若按成交金额计算,比例更高达50%。2004年6月25日,深圳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瞩目的焦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小企业板块在深交所开盘。这都表明中国在资本市场上是采取着积极而又有效的探索。

总之,只要国家下大力气,把握时机,积极促进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就会有效真实激活市场,引导市场进入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就能保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速度。

上一篇:对人力资源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下一篇:发展我国农村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