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权与自治权的区别

时间:2022-08-24 04:41:55

行政权与自治权的区别

一、行政权

所谓“行政权”,从现代意义上讲,是指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

从权力的内容来讲,行政权包括了国防权、外交权、治安权、经济管理权,社会文化管理权等;从权力的形式来看,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处理权,行政司法权,行政监督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出处罚权,行政指导权等。行政权力同其他国家权力,同个人及社会其他组织的权利相比较,具有主动性、广泛性、自由裁量性、强制性、单方性的特点。

行政权源于公民权利,是公民权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公民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权力机关,权力机关再根据权力分立的原则,将行政权力从统一的国家权力分解出来,并组成政府统一行使该行政权力。可见一切国家权力都是直接、间接来源于公民权力,权力是权利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行政主体来说,它既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要防止公民权利的滥用和对法定义务的违反,以维护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是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对公民来说,它一方面要服从、配合和参与行政管理,尊重行政权力的合法行使,另一方面,它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地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或违法行使。因此,形成了行政主体与公民双方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特性,行政权与公民权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行政权为保护公民权权利,促进公民权实现所必不可少,如无视公民权利,行政权将丧失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自治权

社会是个人的联合,社会制度是固定下来的个人联合的模式。当这种社会联合体以独立的、具有强制力的权利形态出现,并由独立、固定的人员行使这些权力时,国家便诞生了。最初意义上的国家是忠实地服务于社会的勤务员。但是,当国家权力由固定的人去行使的时候,为了普遍的社会安全和社会利益,社会又需要重新装备起来。国家的行政权来源于社会又势必重新回归社会。

公法上的自治是指:由低于国家的公共行政机构或主体,以自己的名义自主地、不受专业指示约束地处理单项交付或总括式交付的或指派的自己的公共事务。这一自治概念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是公法法律形式的特征。一个专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自治组织体应该由公法设定和约束。因为只有公法规范才能保证这种自治组织体的公益指向。

二是当事人参与的特征。一个公法组织单位仅仅独立于国家机关的等级制度之外还不能算作自治,必须加上当事人的参与。面对自治组织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密切相关俄当事人必须有资格参与影响提供公共服务的决策过程。比如听证制度。

三是以自我负责方式履行任务的国家间隔原则。这一原则将国家机构对自治团体的监督限制为合法性监督。一个被赋予自治权力的行政机构,原则上不受专业监督或合理性监督,所以也不受专业上的个别指示或国家直接行政的行政规章的约束。

三、地方自治——举例说明行政权的让渡

地方自治是指在一定的领土范围之内,全体居民组成法人团体(地方自治团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在国家监督之下,按照自己的意志组织地方自治机关,利用本地区的财力,处理本区域内公共事务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地方自治的发展强调政府与公民、市场、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网络结构。主要体现在:

第一,公民参与。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角色主要有:地方选举的投票者;公共服务的享有者或消费者;表达一定利益取向,影响特定公共决策的社区公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成为政府共同生产公共服务的合作伙伴。

第二,市场机制。作为地方治理重要内容之一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组织的运作中来,即实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比如出售国有企业、外包、公私伙伴关系等制度安排。

第三,社会组织。随着市场逻辑、法治理念在现代社会中的进一步扩展,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政府权力模式被打破,来自“下面”的、“外部”的压力不仅增强了社会权力对政府公共权力的控制力度,也为民间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跃成为了公共事务治理领域中的“关键加入者”。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理性的逐渐复苏,开始动摇了原先对国家职能的那种朴素信任;国家也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压力下主动发起了一场以分权为主要特征的体制改革。由此,国家与社会逐渐改变各自原有的特征,开始了一场以“去国家化”为主要特征的转换与让渡,使得社会自治得以实现、活力得以释放。社会的话语空间在逐渐放大:民间维权活动正在日益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间商会与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经济活动中有了更多的“在场”;各式公益性民间团体为公众目标奔走呼号;公众话语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只有当公权学会了尊重私权,当行政权懂得了尊重自治权,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一个“有限政府”和一个“法治政府”的渐行渐近,才能真正离和谐社会越来越近。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上一篇: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电信企业人力资源科学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