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要善于理性化思维

时间:2022-08-24 04:17:07

记者要善于理性化思维

所谓理性化思维,就是透过新闻的表象进行深层次分析,看清事物的本质,寻求事物的规律,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新闻的深度、力度及导向是靠理性化的东西来实现的。因此,笔者认为记者采写稿件时要善于运用理性化思维,从辩证的、立体的、法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辩证思考问题。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工作者责任重大,应当走在时代前列,学会用哲学的辩证的观点去审视事物,当人们都认为好时,多想一想不足的地方;当人们认为不好时,多想一想好的地方。反过来想一想总是受益匪浅的,对事物的认识就会高人一筹,认识会更全面,观点会更新颖,不容易犯“冷热病”,避免千人一腔的绝对化错误。2001年夏天,嫩江洪水严重威胁着齐齐哈尔市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当地政府规定:每位干部职工汛期要搬运8立方土,要么出钱,要么出力,举全市人民之力加固嫩江大堤。应该说,政府的决策和老百姓的精神是值得报道的。但是,如果一分为二来看这个问题:水来土掩,年复一年的艰辛换来的是沙基沙坝,是发洪水季节的恐惧不安。于是,《经济日报》一位记者采写了一篇题为《水来土掩终非长久之计》的报道,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给齐齐哈尔市政府带来一些反思。时隔不久,当地政府根据专家论证出台了《治理嫩江洪水泛滥的科学实施方案》,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立体思考问题。当今的时代,需要记者立体思考。改革,使人们充满希望,却又历尽艰难辛苦;改革,使人奋发向上,却又令人忧虑徘徊;改革,使社会大踏步前进,却又带来新旧体制的猛烈碰撞。在这样的环境中,光明与黑暗,真理与谬误,美好与丑陋,正义与邪恶,希望与困境交织在一起,肯定与否定的东西不那么明朗,通过立体报道才能引起更多人的思考。2003年,《人民日报》的《郑百文现象》、《经济日报》的《汪海“盘活”马胜利》、《中国青年报》的《北京能成为世界第二大堵城吗?》等立体报道,在中国大地掀起巨浪,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2003年初,山东省委在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总体发展目标下,提出“半岛城市群”总体战略目标,各大媒体资深记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立体报道。比如《齐鲁晚报》在刊登题为《六大战略助推半岛腾飞》长篇文章的同时,还配发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布局及交通网络图、半岛要争全国第三等相关图文;《财富时报》拿出两个版面刊登《中国第三个都市连绵区将在山东隆起》的大块文章,该文章分《实施篇――一个龙头、两个核心》、《规划篇――“金刚”各有所长》、《现实篇――一个区位优势对四个瓶颈劣势》和《建言篇――专家支招半岛腾飞》四大块,气势恢弘,催人奋进。

法度思考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过去那种把党报新闻奉为“圣旨”的人们转而拿起法律武器,不断把“无冕之王”推上被告席,于是乎大小新闻官司接连不断。在败多胜少的新闻官司面前,一些记者开始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法律的眼光审视所报道的内容。在法度思考中,一是看所报道的事实是否客观。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的,舆论监督的报道更要遵循这个原则,记者不要站出来评头论足;二是看所报道的新闻中是否有主观臆断,是否“持之有据”地推出结论;三是看所报道的内容是否侵权。在新闻报道或广告中,一般容易涉及的是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和法院独立审判权,对这方面的内容要慎之又慎;四是看报道的情节是否内外有别,切忌过分渲染,以免造成负面效应;五是看所报道的目的是否恶意中伤,杜绝讽刺挖苦、添枝加叶,必须做到“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溢其恶”;六是看批评性报道是否证据充分,必须做到有理有据、有法可依。

上一篇:专业报深度报道的采写 下一篇:外来语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