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质量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2-08-24 03:50:33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质量的因素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采用的是“2+1”培养模式,是产学研肾密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习是高职教育必须要进行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校外实习质量问题逐步凸现,文章从教育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总结了影响校外实习质量的因素。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外实习 实习质量

一、落实实习岗位途径单一,导致分布广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落实实习岗位的途径是靠学生自我推荐,在实习单位和岗位的选择上没有进行一定的限制,从而在实习内容、形式、指导等方面难以达到实纲的要求。另外,由于学生以班或小组成批到同一企业实习情况较少,所以,学生实习地域分布较广,同一企业接收同一专业的人数也较少。因此,校内专业指导教师现场指导的难度加大,学校为之付出的成本也随之加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实习质量。

二、学生认识还不到位

学生对校外实习认识不到位具体表现在将实习理解为就业,实习期间频繁地变动岗位,对实习待遇、要求期望值过高,心态没有摆正。根据对实习学生的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的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校外实习的目的和要求明显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实习理解为找工作,本来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校外实习与就业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多数企业反映,实习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还达不到一定的期望值,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还有待提高,如果实习生将实习作为就业来考虑的话,势必就会对劳动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给予充分考虑。一旦这些条件不能满足当初期望值的话,就很有可能“跳槽”走人。这种实习不稳定性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实习充分开展,也不利于掌握企业的技术和工艺,不利于学生职业发展。

校外实习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启蒙时期,所以,更需要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学校作为实习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理应承担起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指导的教育。

三、工学结合不紧密

从一些调查数据得知,有39.6%的学生认为自己从事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有12.8%学生认为自己从事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一点无关,这种情况的确令教学部门担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习内容、形式与实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实纲对实习形式、内容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由于部分学生是通过自我推荐岗位或在实习过程中变换岗位的,一旦学校对此没有进行审批或者审批不严格。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学生急于寻求实习机会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为实习生安排的“活儿”可能是“打杂”甚至端茶送水,使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2.实习单位(岗位)达不到教学条件,学生只进行一些简单重复的操作,实习锻炼的意义不大。很多在校外实习的学生每天只进行一些简单重复的操作,岗位锻炼意义不大,实习效果有限。比如,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脑组装,安装系统;学会计专业的学生做一些出纳岗位等辅事务;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电子厂长期从事某一固定元器件的组装工作;学服装制作工艺专业的学生在服装厂长期从事某一简单的缝纫工作等。工学结合较为松散,工学相长不明显,学生实习之后其结果充其量只是一个懂得熟练操作的工人或办事员o

3.学生在校内学习时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失去热情,参加实习时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无法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

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有些学校对学生落实实习岗位并没有作指导性的要求。尤其是通过自我推荐落实实习岗位的学生。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考虑到现实的原因(如实习难如同就业难),学生能找到一份实习岗位就不错了,至于实习单位条件、实习环境、实习内容能否到达实习教学的要求,没有严格把关。另外少部分学生因为知识、能力缺陷等原因,主观上希望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但客观上难以实现。

四、指导效果不明显

指导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在:

1.由于学生实习分布的地域、单位分散,校外教学、实习指导组织管理难度大,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

2.用人单位的指导力度小,对学生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目前整个市场环境氛围决定了用人单位只管用人,对于学生的培养普遍不感兴趣,在招聘时大部分企业注明需要工作经验,希望入职之后马上能够进入岗位,为企业创价值。

3.部分指导教师水平有限,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教师资源紧张,少部分无工作经验的助教或新入职的应届硕士研究生也参与了校外实习指导,因没有实习指导的工作经验,其指导效果非常有限。

五、考核评价不合理

考核评价不合理表现及原因有:

1.企业指导教师是实习考核主体,没有结合专业教师的意见。实习成绩评定一般在实习临近结束的最后两周内,实习报告册由于只要求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整体情况进行定性的描述,企业一般在实习鉴定中只叙述一些“遵守纪律、表现良好”等泛泛的评价,对专业教师考察学生的平时表现并无多大实质性作用。所以建议对实习单位的鉴定也要求分项目,按权重进行量化评分,以便供专业教师了解学生实习综合状况。

2.考核评价依据欠科学,主要考核实习日记、周记、报告等书面材料,对专业技能的考核、综合素质表现难以得到真正体现。所以我们建议一方面既要重视学生平时表现,加强过程考核,同时要求学生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习岗位的实际情况撰写毕业论文或开展毕业设计,学校组织开展毕业答辩环节,对三年来尤其是实习一年来学习成果进行综合性总结和检阅。

3.考核的要求不严格。在分析学生实习成绩时,发现除个别同学因实习材料未及时提交而未能通过外,其它同学全部通过。这说明只要学生实习资料齐全,教师都会大开“绿灯”,给予放行。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实习态度造成影响,不利于将来学生实习正常开展。

上一篇:一种职业能力构建规律的探索 下一篇:发展特色,提升高职高专办学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