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视域内的高职课程改革

时间:2022-08-24 03:34:07

浅谈信息技术视域内的高职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尝试讨论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条件下高职课程体系、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等几方面发生的转变,同时提示了在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教师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O Liujun

(Liu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2)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writer’s consideration on changes that teachers must face dur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vocational curriculum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迅速进入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成为对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以演示课件为主,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扮演的是媒体的角色,发挥的是多媒体功能,体现的是媒体特征,它不会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学习模式的改变。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则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来支持学习。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成为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扮演的是学习工具的角色,发挥着学习环境的作用,它会直接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全方位的改变。在信息技术视域下讨论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高职课程进行整合,有效促进课程建设的实践,是高职课程改革需要面对的重要一课。

首先,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要求重新建构课程体系。计算机是信息化社会中最基本的劳动工具,围绕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将成为人类未来文化的基本要素。教育网络信息化的应用使教学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使学生轻易地可以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仅把课程当作某种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这样的观点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威廉姆・多尔认为,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使课程得到充实和完善。高职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建构必须突破以往过于明确的学科界限,向着跨学科、综合化、项目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积累和掌握技能、发现和创造知识。另一个方面,学生的感知和经验被纳入课程体系,学生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受到重视;教师不以权威的观点控制课堂,承认和尊重不同的意见和价值观。高职课程体系的解构与建构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完成。

其次,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要求重新建构师生关系。教育信息化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专家”和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与引导者。信息的交互模式使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协作以促进其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职责发生了至少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对于学生学习的监控、评估和指导作用在加强;二是教师逐渐成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人员和中坚力量。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学”。新的教育模式使教学过程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和个别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处境。

第三,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要求重新建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而展开。一直以来,从电化教学到多媒体教学等都是对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即定模式下的改进和改良,以期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意味着我们要对教学中的教师、学生、媒体的地位和作用乃至整个教学过程等进行重新评估与变革。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的扬弃,又是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适应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分别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理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能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和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课程的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的媒体则是学习的工具。

第四,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要求重新建构评价方式。在学习即意味着占有知识的情景下,对知识占有量的多少及记忆巩固程度的高低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教育信息化对课程结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等学习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必将导致传统的单一的、静态的、封闭的、终结性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视域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对学生学业能力的判断依据的更多的是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质量,是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素质、是学生在设计创造学习内容的方法和程序,以及他们依据何种准则和怎样运用准则对学习活动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因此这种评价是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注重过程的。课程评价的开展也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转变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多方面的合作进行。

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琼・托马斯(Jean Thomas)说过:“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在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高职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具体教学项目的实践,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1)整合不是为了整合。课程整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生硬的使用网络技术无助于确实改善教育教学效果而只会成为阻碍。(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的唯一模式。信息技术确实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但它并不能取代一切。如何从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的优势切入现实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是广大高职教师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意味着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创造力是赋予教育教学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源泉。计算机不能取代教师。在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课程建设仍然要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的特色和风格。(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结合和体现一门课程自身的特点。高职教师要注意到,当下能够体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课程而异。因此高职教师应结合课程的自身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高职教学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是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与重要特征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已经成为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个热点。认真关注和理性应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变化、新问题,能促进教师积极适应教育信息化给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 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89-223.

[2]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6-220.

[3]迈克・富兰著.变革的力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杨民等编译.社会的变化与教育――八个主要发达国家教育部长论坛报告.比较教育研究,2001(5):60-62.

上一篇: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谈心工作 下一篇: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