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时间:2022-08-24 03:31:03

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摘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吕叔湘同志说得好:“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着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可以说这是千百万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共同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按照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培养思维能力; 激发兴趣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吕叔湘同志说得好:“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着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可以说这是千百万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共同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按照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如何着手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激发求知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我们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听了宋元老师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介绍,激发其强烈的兴趣,由此树立起雄心壮志,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终于摘取了教学皇冠上的明珠。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那么无论是面对繁杂的学习内容,还是紧张的操作(包括作业),他总是会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地去研究、探索,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可见兴趣和探索成功有着必然的联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以激发认识兴趣为前提。

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兴趣的过程。能否发挥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首要的问题是,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般来说,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以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去引起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波的事实或现象;也可以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的、社会的种种现象,发现认识对象与别的事物的差异,找出它的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的状态,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才可能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去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智慧和才干。这种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发现认识对象的奥秘,是激发兴趣最根本的源泉。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要在认识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教师有个这样的兴趣中心,才能挖掘教材内容上,从组织教学的形式上,从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是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而教师心灵中的兴趣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促使其认识兴趣的高涨,有了浓厚的认识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2 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总理说:“长期积累,偶然得出。”道出了长期积累与一旦突破的因果关系。我们古人也说过:“博观而取,厚积而薄发。”这就是说,只有广见博识,才能取其精华,只有积累丰厚,才能用以巧妙。这种取其精华,用得巧妙的过程,必须经由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而知识广博和深厚,又为这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创造性思维,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想象可以使学生根据材料的描写,教师的讲述,打破个人已有经验的狭小圈子,把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知识多方面联系起来。比如说学生此时此地的认识可能是事物的一毛一皮,彼时彼地的认识可能是事物的一鳞一爪。但想象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学生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零碎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加工整理、集中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新形象。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那么,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具有准备的人有利。”也说明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3 狠抓“双基”教学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在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去进行归纳和演绎,进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就拿阅读一篇课文来说,古人有句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达到“自见”,必须有个前提:思索。如果不动脑,不思索,就是读“百遍”、“千遍”,其义也未必能够“自见”。如此说来,只有边读边思,不仅“眼到”“口到”、而且“心到”,才能掌握文章的精神实质,从中吸收语言,学到技巧。读一篇文章究竟要“思索”什么呢?要正字音、辨字形、明词义、析句子、理思路、揣摩表达方法。字、词、句、篇的知识就是其中获得的,概括分析能力就是在其中提高的。

在词语学习上,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词语的辨析和比较——用换词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白杨礼赞》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如果把动词“扑入”换成“引入”、“进入”哪个好呢?经过思索,只有用“扑入”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那特定的情景。

在句子学习上,有经验的教师对一些深刻隽永,耐人寻味的佳句,总是引导学生精心思索。从《孔乙己》一课中,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经过思索,便会做这样的分析: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人?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这个人物的入门钥匙。

在思想内容,篇章技巧学习上,有经验的教师不仅需要学生读懂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了哪些,而且要求学生思索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研究作者的立意、选材、谋篇、修辞、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在教学和训练中,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累,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操作技能)。例如,善于阅读,善于笔记,善于推导,善于运算,善于检索等等。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到课外去涉取知识,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采摘宝珠。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教与学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艺术,就能诱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作比较,辨异同、找联系、清脉络,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智慧的光华。

上一篇:乘着那音乐的翅膀,让语文课生动起来 下一篇:浅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