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黛玉性格中的张力

时间:2022-08-24 03:00:08

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塑造的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多维人物,她的心理场中,充满了叛逆与传统,脆弱与坚强,孤傲与洒脱,冷漠与热情,活泼与孤僻等各种矛盾因素,表现出巨大张力。这一人物体现了小说的复杂性精神。

关键词:林黛玉;复杂;矛盾;张力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13-02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正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所说的“在众多的明清小说当中,没有哪一种能够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而单就林黛玉这一形象就具有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其思想意识、价值追求,思维方式等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一定的张力,从而构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艺术张力世界。

“张力”一词,是物理学的一个术语。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张力是物体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所产生于两端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主要有两个特点:一、它产生于静止或相对静止的事物中,二、它是相互作用的力,不是单一方向的力。文学中的张力则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互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反而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比较、反衬、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张力与人的精神状态、人的思想意识有关,它是主客体之间,人与人之间,人物自身思想内部相互对立的要素之间,产生对立碰撞而成。正如中国当代诗论家李元洛所指出的:“一览无余的直陈与散文化的松散,都不能构成张力,而是要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由不和谐的元素组成和谐的新秩序,在相反的力量动向中寻求和而不同”。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 林黛玉这一形象也被人谈论评说了二百多年。不仅普通读者在茶楼酒肆间为林姑娘好还是宝姑娘好争得面红耳赤挥拳相向, 专家学者也费尽笔墨写出诸多文章。从最初的道德评判、到文学典型论, 再到近年的文化学探讨, 黛玉在不同视阈中幻化出面貌迥异的各种形象。有人看到她的诗人气质, 与《离骚》精神一脉相承, 有人则评她身上有魏晋名士风度, 有人在黛玉身上看到理想主义色彩, 看到自然率真之美和反抗精神, 是叛逆者, 有人却说她是封建文化的回归者, 有人说她是诗性的象征, 而有人却对她反感, 认为她“尖酸刻薄”, 还有人认为她是双重人格, 有人说她是古代佳人的典型, 也有人在她身上读出了男性气质。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堪怜咏絮才”的林黛玉,是红楼女子中生命感最突出的一个,她才思敏捷,诗冠群芳,又自幼体弱多病,因此,当她面对悲苦的身世,险恶的环境,人际的紧张,爱情的痛苦等因素,心理场就呈现出巨大张力。

小说第一次提到黛玉, 说林如海“夫妻无子, 故爱如珍宝, 且又见他聪明清秀, 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几个字, 不过假充养子之意, 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故黛玉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清贵的官僚家庭,没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育,也没有来得及让她充分感受那一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少了许多清规戒律,多了一份自由。她傲视封建的统治秩序和传统礼教, 傲视那个腐朽、卑污的世俗社会,她反对和否定的是整个封建制度。她蔑视心狠手辣的王熙凤,鄙夷王夫人的虚伪,鄙视宝钗之属的营生方式,也不屑于那些“攀高枝儿”的庸俗小人。她支持赞助贾宝玉走叛逆道路, 反对八股取士的封建科举制度。宝玉去上学, 她讥之为“ 蟾宫折桂” 。这实质上是对封建政权的蔑视和否定。她追求自主的婚姻爱情, 主动地寻求人生的挚友和知音, 她既不听从“ 父母之命” 、“ 媒灼之言” , 也不愿成为男子的附属品, 不愿依附于男子。她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她始终如一地要求同男子有平等的地位, 要求平等互敬的爱,她与宝玉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同是封建叛逆者的基础之上。正如宝玉所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句混帐话不曾? 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黛玉虽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但她毕竟生活在封建传统观念像空气一样地包围着每一个人的时代。作为封建社会贵族大家庭里的小姐,她的行为方式一定会受到那个时代社会传统势力的影响。如:她不慎说出了“淫词艳曲”―――“良辰美景奈何天”,经宝钗点醒,便“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她虽然从小“假充男孩教养”,又由于母早逝,幼时没有充分接受女孩子所必须的传统教育,少了许多清规戒律,然而生存于那种社会风气里,强大的封建传统观念让她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爱情,即使从黛玉的眼中看来,也是一件可怕的、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她经常处于这样的心理矛盾中:一方面希望宝玉对她倾吐衷肠,但另一方面当宝玉裸地表白爱情时,她又忽然变得气愤和悲伤。封建礼教像一只无形的黑手紧紧扼住她心里升起的爱情,使她不敢越雷池一步,她只能勉强抱住理想的影子, 而不敢有任何逾越礼教的举动。在她的身上,更多地体现了人的内心的强烈愿望与外在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她的生存环境, 没有给她向更勇敢的方向发展的土壤, 她要与封建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她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说到底, 只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反抗。她的羽翼,只能在金丝笼里寂寞地鼓动; 她的挣扎, 说什么也割不断封建家庭留给她的血脉。”

过于敏感脆弱的性格让黛玉有些过分的猜忌多疑,即所谓的“小性儿”,“行动处爱恼”。能说明黛玉“小性儿”的例子在《红楼梦》中很多,“送宫花”就是很典型的一个, 因为给黛玉的那两枝宫花被最后送到, 林姑娘就冷笑道:“我就知道, 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黛玉说话也被人认为“尖酸刻薄”,如李嬷嬷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宝钗也曾说:“世上的话,到凤丫头的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然而,林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表明的只是她不苟合于封建世俗,瞧不起的也是那些无行无德的小人。另一方面,黛玉为人也是随和平易、热情大方的,就是对处于奴隶地位的丫环也能平等相待。特别是和紫鹃, 她与紫鹃虽是主仆之名,却实为姐妹,“ 一片真心为姑娘” 的紫鹃甚至可以当她的面数落她的不是。紫鹃能用“情辞试莽玉”为黛玉苦心觅知音,可以想见黛玉平时对紫鹃有多真诚,而黛玉又被紫鹃的真情引动的“直泣了一夜”,可见紫鹃是黛玉的知己,令人感动。再看黛玉对待香菱,路上遇着,香菱可以拍她肩膀,每次香菱来园内玩,黛玉总是很高兴,任她拉着手回潇湘馆下棋、聊天。香菱学诗宁舍近求远找黛玉, 而不找宝钗。甚至对她自幼就有忿忿之意的宝钗,在听了宝钗如亲姐姐般温暖关心的话语后,她都肺腑之言倾情相诉:“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由此可见其心灵纯真透明,如同一泓清凉的泉水。

黛玉的性格可谓矛盾重重,情感与理智、残缺与完美、自尊与自卑、脆弱与坚贞、自恋与自残、高雅与俗常、热望与绝望、痴爱与深恨,逍遥与禁锢等等,不一而足,实难尽述。她这种既叛逆又传统,既孤傲又洒脱,既脆弱又坚强,既孤僻又活泼, 既冷漠又热情的矛盾显示了她内心深处潜藏着多个互相对立而又不可克服的方面,我们称之为性格的悖论。这种性格悖论是其所处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作者的艺术启迪,使我们能够透过人物性格的表层,发现蕴藏在人的性格深层结构中的更为丰富复杂的矛盾因素的性格世界,林黛玉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张力场。这种矛盾和复杂的多维, 就是对人性和人的存在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于是, 透过林黛玉这一充满魅力的艺术形象, 我们看到了孕育这一形象的那颗细腻而伟大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周汝昌.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M].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2]何永康. 林黛玉性格世界透视[J]. 红楼梦研究集刊.1986年版.

[3]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Μ].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Μ].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5]曹雪芹.红楼梦[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6]李艳敏.论林黛玉悲剧的个性因素[J].名作欣赏.2003.

上一篇:张爱玲的“等” 下一篇:悲剧美的音乐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