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盈余管理的探讨

时间:2022-08-24 02:57:45

关于盈余管理的探讨

【摘要】文章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实际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最后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建议,以及为有关部门制定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治理结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财务会计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54-01

提倡人人都学点经济学,并不是希望人人都成为以经济学为职业的经济学家。也不是因为经济学告诉了我们致富的点金术,而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应该象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而这次的论文足以让我们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背景、性质及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界就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我国随着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也浮出水面.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寻求有利于己的财务结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深入,股份制上市公司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报告的盈利质量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美国会计学者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盈余管理的基本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利润操纵行为。但是,盈余管理并不等同于利润操纵,利润操纵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极端表现,是滥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因此加深对盈余管理的了解,可以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认识。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认识

“盈余管理”一直受到证券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批判,至今几乎没有人提出过任何异议。对“盈余管理”的批判主要有二个方面:第一,盈余管理活动是欺诈,它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从而损害财务报表的可信度。第二,盈余管理具有使财富在利益相关方重新分配的作用或效果,例如,以牺牲股民的利益换取企业管理层的自身利益。

三、盈余管理的解决方案

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我们必须做出结论,让我们的结论对大家有一定的益处,而不是要让大家机械一样的模仿。现在我们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入手来讨论一下关于盈余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两者追求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行为的动机或激励手段也不统一。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委托契约的不完全与利益主体的利己性,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有动机也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另外,从会计角度看,盈余管理的存在与我们现行会计所采用的原则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一)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滞后性是形成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盈余管理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的存在与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制度设置以及企业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要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资金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上个世纪60年代学者法玛(Fama)提出有效市场理论,并将有效市场划分为弱式、半强式和强式市场,该理论不仅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前提或假设,还为我们提高会计信息质且、减少盈余管理提供了思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最大受害者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果所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具备了辨析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的能力和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利益者,企业管理当局就会减少盈余管理。

2.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管理当局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这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要比其他公司轻得多。

(二)投资者应关注的信息

由于大部分投资者对信息的识别能力不强,容易把利润作为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唯一指标,这就让盈余管理在误导投资者方面大行其道。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以下信息:

1.要重视现金流量表,加强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应制订、放宽信用标准、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方法可以提高账面利润,但却包装不了盈利质量,如放宽信用标准将增加坏账风险。因此,后续监管要加强对盈利质量指标的分析与披露。企业在财务报告中除按规定要披露“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外,还应进一步增加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分析及说明,充分披露上市公司重大行为。现金流量与利润分析并重,有利于消除投资者的“利润幻觉”,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负面影响。

2.关注经济利润,用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方法来衡量企业为股东创造的财富。但在现阶段,EVA评价方法的普及尚存在难度,只能通过证券分析来作专业分析。

综上所述,关于盈余管理的探讨还应有很多意见,希望大家多多指导,提出自己的宝贵的意见,促进上市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别忘了,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参考文献:

[1]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石红,王德春.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宋喜梅,霍常宝.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的必然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

上一篇:基于麦可思报告的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分析 下一篇: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