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4 01:24:51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是一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在思想情操上受到良好教育的课程。”这个性质就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教育目标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强调发展学生个性的今天,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意义重大。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均已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重要教学目的之一。而语文教学内容恰恰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教材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多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的能力,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融,不可分离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阵地。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蕴藏了巨大的审美教育潜能,如能正确阐述语文课文中的审美价值,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有利于造就健康的人格。而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

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它不像美术、雕塑、舞蹈,直接由视觉感知其形象。语言只有经过感知才能再现形象。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文学作品所流露出的或婉约、或豪放、或悲怆的情思,往往是教师语言无法穷尽的,而学生却能通过反复朗读吟诵,体会其中的细腻难言之处,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语句是何等的优美,谌称是讲究音韵美的典范。教师能引导学生复诵读,细心体会,就能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本文参差错落的节奏美,和谐统一的声韵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支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唯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教学中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如果说物态的美比较容易感受的话,那么人物形象的美,特别是面对一些“丑”的形象是通过否定性价值使客观“丑”能动地具有审美价值的。鲁迅的《祝福》刻划了鲁四爷这一“丑”的艺术典型。文中对他着墨不多,仅写几次骂人:和“我”寒暄后,即骂其新党;亡夫后逃出来的祥林嫂被婆婆抢回的时候,他仅说了句“可恶!然而……”;当再次亡夫丧子的祥林嫂来到鲁镇,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骂其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人;特别是当祥林嫂在祝福中寂然死亡去的消息传来时,他不仅不为她掬一把同情泪,反而大骂死得不是时候,“是个谬种!”教学中只要抓住这些典范语言一分析,一个政治上保守,思想上反动,行为上冷酷的封建礼教卫道士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学生对他的憎恶便会油然而生,并从而激起他们对旧中国无比仇恨的感情。这就是“丑”的形象使人们获得某种生活和人生经验启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美感效应。

二、指导学生鉴赏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位置。美感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离开具体生活的形象美,美感就不存在了,而人物是文学形象的主体。因此分析文学形象,首先要着重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领会其美学意义。感知美仅仅是向美的殿堂迈出了第一步。学生要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还须学会鉴赏美。

1、 从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鉴赏美

试看《第二考试》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陈伊玲吧!这位报考音乐学院的姑娘,在“古香古色”的大厅里的“众目睽睽”之下,以优美、婉转、嘹亮的歌声赢得了听众极高的赞誉。余音绕梁,人在何处?作者把握了读者急于一见的心理,让她“亮相”。“嫩绿色的绒绒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这段描写,充分表现了陈伊玲的歌声魅、形体美、青春美。这些,与她演唱后表现的谦逊美以及忘我救灾的精神美融为一体,构成了陈伊玲的整体形象美。

如果说,陈伊玲的文学形象带有当代生活的戏剧性色彩,那么闰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了。

窦娥,这个沉冤莫白的年轻女子,虽然被诬陷毒死人命而受到严重拷打,却坚强不屈。为了不使婆婆受罪,她又毅然承担了毒死公公的罪名。这个正直善良、疾恶如仇的在赶赴刑场的路上,面对清浊不辨、贤愚不分的天和地,放声痛骂,动地惊天;对贫富不均、真伪不分、善恶不明、美丑不辨的罪恶社会发出了最悲愤、电强烈的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这个无辜女子呼天抢地的控诉,千百年来在多少读者心理卷起感情的狂澜。

别林斯基说过:“无论哪一种悲剧的主人公都使人的精神之永恒而真实的力量的体现”。窦娥,这一封建社会里的普通的女子的悲剧形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在于显示出中国古代受压迫的女子的刚性美和品德美、情感美,在于表现了真善美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于丑恶的斗争中引起了广大读者爱和恨强烈共鸣。因而,窦娥这一悲剧形象显示出来的美,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悲壮的美。

代表着社会先进力量的人物形象,常常在艰苦环境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精神崇高、伟大,这种崇高、伟大是美的最高表现,他焕发出精神行为的夺目光彩。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马玉 祥,为了揍敌人揍的“解恨”主动要求调到步兵连。当他听到从敌机轰炸后的浓烟烈火里传出朝鲜小孩的哭声,立刻冒着生命危险“踹开门,扑了进去”,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是多么崇高伟大!这种精神行为为美的力量如同巨澜,使千千万万读者的心舟激荡不已。

《小桔灯》中那信八、九岁的小姑娘,在父亲为革命身仙囹囵、母亲垂危于病榻之际,做一盏小桔灯照送来客。他坚信黑暗即将逝去,“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颗在黑暗憧憬着示未来的小心灵,多么渴望光明!灵巧的小桔灯正是小姑娘美丽心灵的象征。在黑夜里,那朦胧的桔红的光显出来的美,象征着小姑娘圣洁的心灵美。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人物画廊中,显示出精神行为美、道德品质美的人物形象不乏其例。它们发出的美的光辉,照耀着千千万万青少年的心坎。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抓住美的引发点,就能牵动美的思绪,引起血深探索美的兴趣,逐步形成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审美观念。对此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

2、领悟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风云雷电,经过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学形象。我们透过语言艺术的窗口,不仅可以看到作家形象化了的感情,而且可以看到感情化了的自然现象。当自然景物与社会中美的事物有着某些共同点的时候,常常由于作家的丰富联想而被赋予一定的文学形象,它们作为某种社会事务的比喻或象征,也显示出其独特的美。

莲,可谓百花中的一位仙子。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为自然物的莲,本来就给人自然的美感,而当他进入艺术领域里被誉为“君子”并作为高洁品德象征的时候,便显示出封建社会里那气节减震、不逐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的品格美和情操美。

对自然形象地描写,山河是一个重要的对象。人们描写山河不仅因为它与社会生活中的美有相似的特征,而且往往通过表现山河之美,表达人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策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北朝鲜民歌,按照草原游牧者的视觉角度,从游牧民歌的生活实感出发,逼真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天地――策勒川的天高地阔。在深青色的苍穹之下,展现出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风吹草低肥壮的牛羊现于其间,好一派北国边陲的壮丽风光!这首民歌气势如大地一样雄浑,风格像自然一样朴实,气势如行云一样流畅,描绘了我国古代策勒川人民一派和平、安定、繁荣的生活环境,洋溢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当一定的艺术形象与情感完美的融合的时候,便创造出景真、情笃、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并显示出美来。

古往今来,教材中众多的文学形象之树,开出无数美丽的花朵。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把这些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让学生在激荡情感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则使学生向美的殿堂又迈进了一大步。我们要以文学形象中的圣洁之花,感染熏陶学生,告诉他们语言和人格的关系,人是污秽语言的卑下,认识一切丑恶的可憎,一切美好的可爱。

三、激发学生创造美。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在于创造。感知美、理解美、发现美的目的在于创造美。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有创造之美。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创造生活美主要体现在写作上。学生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有的觉得生活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写作起来文思泉涌,或扬清,或激浊,挥洒自如;有的觉得生活平淡无奇,索然寡味;有的甚至感到生活时时是黑暗,处处是丑恶,要他们作起文来,那艰难、那痛苦就不言而喻了。我认为写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学生心中有无对生活美的发现,是否有表现美的欲望。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都没发现美的哪里的人,能在他的作品里描写出生活的美来;同样一个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也断不能在作品里抒写出让读者激动不已的情感来。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淋漓尽致地创造生活美,关键要学生有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做生活的主人,不做生活的旁观者,即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领悟生活。它要求首先能识别哪是真善美,哪是假丑恶,然后按美好的愿望去褒扬前者,鞭挞后者。由于中学生下处于好奇、善思索的阶段,对生活开始有了自己独到见解,但因为受到自身阅历、学识水平、思维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得出的结论有时往往有偏激或偏颇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此时如能用科学方法加以引导,无疑像在学生跋涉生活的途中竖起一座座路标。其具体方法可以是先介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然后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实践和运用。如口头作文法,命题讨论法,一题多做法。让学生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生活哲理,懂得生活是复杂的,原本就是真善美、假丑恶的交织与较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崇尚真善美,鄙视假丑恶,并把它形诸于笔端。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不就成为了生活美的创造者吗?

作文是学生审美能力创造的重要渠道,语言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创造给以积极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创造,满腔热情的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一学生在《爷爷的爱心》作文中,成功塑造了爷爷慷可解囊,捐资助学的崇高形象,同时,爷爷是一个吝啬得连一个鸡蛋也舍不得给我吃的人,成天成天地攒鸡蛋。一日村里召开了“捐资大会”之间爷爷满面笑容的走上主席台捐献出50元钱。爷爷“这一反常举动”是“我”大惑不解,原来这钱是爷爷辛辛苦苦积攒鸡蛋换来的。这件小事不仅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美感,而且使人受到精神上的感染。在《我们的学校》、《我的小天使》等说明文写作中,不仅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且能合理选择说明顺序和恰当的使用说明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一目了然的显示在读者面前。再如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中,不仅能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典型多效的选择论据,而且能注意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分寸感,讲求论证结构的逻辑美。

学生在写作中能创造美,在口语方面同样也能表达美。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通讯设备现代化,口语交际增加了,这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当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确令人忧虑,中学生讲不清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是相悖的。因此,在进行口语训练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心理来待口头表达训练。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课前三分钟即席演讲”的形式,即每节课抽出三分钟的时间,搞一次即席演讲。课前先拟好几个热点话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如“读书是否有作”、“谈心中的偶像”、“中学生不该上网”、“如何对待男女同学的交往”等等。演讲时从三个方面要求学生:一是语言美,就是用语要文明得体流畅;二是仪态美,姿态要自然;三是思辨美,就是内容要有思想性和审美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不少学生在演讲时仪态自然,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妙语连珠,使听者获得美的享受。同时, 我还开设了专门的口语表达课,将口语表达放在与作文同等重要的位置。利用这些口语表达课讲授口语交际知识,并不失时机地在课堂上开展表情朗读、诗歌朗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中,我注重语言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的“三维性”,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作者和作品中表露得情,三者融为一体。我作为教师,把作品中的无声文字所给予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传给学生。因此,我在备课时要细心揣摩作品的情感脉络,揣摩作品情感的深入理解和体验,才能酝酿和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为再现作品的情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课堂上,我努力创造意境和渲染气氛,生动一再现作品的形象和情感,要让学生其情,教师首先得有其情,只有教师凭借自己丰富的情感把作平的喜怒哀乐再现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致力于创造美,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显示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形成自己教学的艺术风格。

总之,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美,创设情境,以美激情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这样才能沟通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让学生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就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美育”,让学生通过感受美,鉴赏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念,从而使庸俗自私低级趣味退避三舍。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那就会成为一个蹩脚的教书匠。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以高尚的审美观指导教学,才能产生“一览众山斜的自豪感,率领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继而创造美。语文教学才会真正成为洋溢着美的活动。到时候,我们收获的将是美好的明天――新世纪的“伊甸园”!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谈激趣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