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8-24 01:24:02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体会。

一、心理安全自由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敢问”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和友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学生的意见延缓评判。而且要改变课堂中过于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状态的倾向。教师亲近学生、感化学生,对大胆发问的学生,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敢问。

二、主体积极心态的激发,让学生“想问”“乐问”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激趣”,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精心设置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得出结论。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上几种情形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欲望,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取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主动提问。

三、教师必须“授之以渔”,让学生“会问”

教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对教材中的节题、标题等进行提问,从知识的对照比较中去寻找问题,进行假设性和想象性提问,提出异议。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提出来了,如何解决?唯一的途径,是教师努力地引导学生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释疑”“答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必然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因如此,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充分备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智的应变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并积极寻找教学对策,以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创新要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学习者个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习活动中发展的,“问题意识”通过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构建才能发展,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上一篇:EducationMustBeFun 下一篇:怎样打造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