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重在求趣

时间:2022-08-23 11:58:52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重在求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所以,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强调让儿童在主体参与中获得感悟、探索、发现。在多种活动和情境中,引导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使品德课充满情趣和“意味”。但就当前品德课的改革状况看,情况并不乐观。品德教学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成人化的倾向依然存在。那么,该如何克服品德课的种种弊端,把生活化的德育还给儿童,把童心童趣还给课堂。

一、从教学内容中求得童趣

1.调整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的素材,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老师应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大胆地淡化知识教学的痕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

新课程的教材都按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在同一主题单元中,安排了不同的版块。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需要打破版块,打破课时的界限,实现单元的整合、主题的整合、年段的整合。这种组合式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既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留有了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孩子去体验、去实践。

2.采集生活教材。教师需要随时追踪社会、生活的发展,关注时代的变迁。把社区、学校、家庭生活中的人文活动、节庆礼仪,日常、新鲜的,刚发生的、正发生的事件随时引入课程。生活教材与文本教材又构成一种互补关系,进一步体现了品德的动态性、时效性和童趣性。

①化静为动:教材文字、图片呈现的都是静态的。在课堂活动中,我们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做”。在采集生活教材时,我们经常播放现场拍摄的学生录象、学生的照片,回顾、重现当时的情景。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现场采访、追踪刚发生的事件。这样“教材中的儿童”和“生活的儿童”形成一种“我—你”的对话关系,使“静态”的课堂动起来,做到静中有动。

②以小见大:“回归生活世界”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活处处是小事,从小事最能见生活的真谛。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最寻常、最普通的真实小事,感受做人的道理,他们才会觉得品德课堂的真实。

③以虚促实:品德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德性、品行、情感、个性、文化等精神性的东西,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为此我们采集真实的生活事件,改编成儿童乐于接受的诗歌、故事、情景剧等。为抽象概念赋予具体内容,让孩子与实际生活相连接。

④由远变近: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我们关注儿童生活的常态,引入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从感性活动中求得童趣

1.情境模拟。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情节,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体验之中。如在教学《我家的故事》时,教师通过短剧创设了儿子做妈妈好帮手的情境,学生们都深受启发。

2.游戏活动。游戏始终是儿童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小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活动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现实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色位置,从而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知觉社会情境,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如进行《农产品的家园》教学活动时,设计了让学生扮演“推销员”,推销产品,最后以小朋友的掌声多少,评选“精英推销员”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各自的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4.焦点访谈。学生的经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有许多又不是他们用眼睛可以发现和获得的,需要他们通过采访和对话,去探明生活的原委,了解详实的内容。“焦点访谈”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的了解过程成为一次有意义的生活感受和教育过程。通过问题“焦点”,引发学生思考、争论从而在趣味中对“焦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5.故事讲演。故事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感人的故事中,颇能激发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利用故事和学生进行对话、探讨,可以借此提高其道德智慧,让孩子逐渐学会反思、内省,完成积极的自我构建。曲折精彩的故事,从一定意义上说,正好可以弥补儿童缺少某些生活经验的不足。

教学中的感性活动包括游戏、扮演、各种竞赛等,在这种种感性活动中儿童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它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

哲学家狄尔泰说,生活表达在体验中,人们生活在体验中,并通过体验而生活。所以,追求过有童趣的有道德的生活必须注重在大量的感性活动中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使道德真正融入生命,成为生命的自觉。同时,要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我们的教学过程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要积极探索,建构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品德教学,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

上一篇:语文教学板书“四要” 下一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