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中路基翻浆的成因及处治方案

时间:2022-08-23 09:27:39

浅谈在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中路基翻浆的成因及处治方案

【摘 要】天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山脉纵横地势高差较大。为了延长二、三级公路的寿命,提高路面的强度及各项技术指标,需要对二、三级公路养护维修。笔者以参加施工的S207线南河川至皇城路段养护维修工程为例,从路基土质、水、行车原因、路面结构等方面简述了路基翻浆产生的原因及翻浆处治的施工工艺。

【关键词】养护维修;翻浆;原因;处治方案

0 引言

笔者参加施工的S207线为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全长127.35公里,始建于1942年,全线路基宽为8.5米,路面宽为7.5米,路面结构为沥青表处,纵坡大(最大纵坡达到5.5%),弯道多。近年来,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发展,该路段内的长途车辆大幅度下降,而短途拉运砂石材料的超载车辆却大幅度增加,特别是K331+500-K341+500段为长坡路段,最大纵坡达到了5.5%,因大型超载车辆不断的碾压及地面水、刹车水的作用,造成该路线K332+100-K340+500段路面严重破坏,特别是路基沉陷、翻浆严重;其他路段因路面油皮老化,路面龟裂、网裂、坑槽等病害加剧,路况质量严重下降,影响行车安全。

为改善该路段沿线及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项目区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我局多方筹集资金,于2011年4月开始对K331+500-K341+500段段进行了养护维修工程,全线均按照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车速30kM/h,设计荷载等级为汽车-Ⅱ级,重铺路段设计年限为8年。路基宽度、行车道宽度不变。实施路面维修工程路段累计长度为10.00公里,其中重铺10.00公里。本人以该路段路面维修中翻浆处治工程为例,从路基土质、水、行车原因、路面结构等方面简述了路基翻浆产生的原因及翻浆处治的施工工艺。

1 翻浆产生的因素

1.1 土质

路基的地质构造及土质颗粒的大小是影响翻浆的一个重要原因。该工程所辖区域土质是以黄土为主的粉性土,这种土的毛细水上升较高而且快,在0℃以下水分聚流严重,土体强度就降低,遇水容易产生软土,渗水性能差,化冻时水分不易排出。水分饱和时变成泥浆或流沙。所以,土质越差路基翻浆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路基填筑中,要使用粗颗粒的砂砾土填筑材料。因为砂土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翻浆,无论是在冻结过程中,还是在温差作用下的聚流现象都比较轻微,并且这种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水温性也比较好,即使路基含水量增大,仍然能保持一定的强度。

1.2 水分

水分是导致路基路面翻浆最基本的原因。在自然条件下有地面水及地下水。地面水有自然条件下的雨水、雪水,还有在此路段中不能排除出的拉运水洗砂流落下的河水。在此工程中造成翻浆的水分主要是流落到路面的河水。经过超重车辆的反复碾压,河水渗入路面,使路面离析、网裂、坑槽增多,河水直接渗入路基,加快了路基的翻浆。因为当水分增多时,土颗粒之间距离就会被水离析,水分子起到作用,土颗粒之间摩阻力消失,加之在冬季里水分聚集在路面下的冻结区,形成了冰夹层,在春季冰层融化,土质变得过湿和软化,使土壤失去了强度,翻浆由此造成。

1.3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本项目公路呈南北走向,起止桩号为K331+500-K341+500。从K 331+500~-K337+500段沿山山脊线为爬坡路段,降水多,蒸发量小,沉陷及翻浆严重;K337+500-K341+500段为下坡路段,此路段纵坡大,弯道多,路面沉陷及松散多,随着车流量增加及超重车辆增多,此路段路面出现了较多的沉陷、翻浆、松散及龟网裂。

1.4 行车荷载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此路段,车辆超重严重。加之纵坡大,弯道多。道路上交通量越大、车辆越重、弯道路段多、刹车次数越多,路基翻浆就会越为严重。道路中行驶车辆的碾压作用、车载重大小、车流量多少、车速的快慢等对路基影响都很大。

1.5 路面结构

S207线原路面设计按照三级公路设计,路面结构为3cm厚沥青表处+20cm厚天然砂砾。目前,随着大型、超载车辆的增多,特别是K331+500-K341+500爬坡路段,原路面设计远不能满足现在车辆的通行能力。根据该路段车辆通行情况,新的路面结构设计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30mm+粗粒式沥青碎石50mm+水泥稳定碎石200mm+水泥稳定砂砾150mm。

依据新的结构设计,减少路面的损坏,就不能在较为潮湿的路基上铺筑路面,由于这种路面的透气性较差,路基中的水分不能通过路面表层蒸发出来,随之导致路基的强度降低,在行车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严重的翻浆。如果未能按照设计而降低了路面结构等级,加之超重车辆,致使路面提早损坏,那路基也会提早产生翻浆。

2 路基路面翻浆的处治方案

2.1 深挖换填法

深挖换填法是挖去路基下一定深度的软土,再将强度较大的砂砾或者石灰土进行回填,并且碾压夯实的方法。这种方法原则上是:挖大不挖小、挖深不挖潜,要一次性将翻浆挖干净。如果挖土深度在50cm以内,面积小于20m2,应该利用铲车产出旧土,局部铲车处理不净的地方用人工清理,然后对挖后坑底进行碾压夯实。气温较高,阳光充足的天气中,可以先晾晒坑底,在进行碾压,碾压时覆盖到坑底的边角,一般需要碾压四五遍,在进行回填处理。填料是要注意满足路基填筑要求,否则就不能达到换填的效果。如果处理的深度较大时,大于1m,并且面积较大时,则需要利用挖掘机挖除,同样要挖除的干净彻底,挖完后要使用压路机下到坑底碾压,换填厚度一般在0.5m~3m,填筑时要分层进行,第一层不能超过50cm,振动压路机碾压的遍数不能少于6遍,在以每层20cm~30cm的厚度为一层进行分层填筑,每层都要压路机碾压,且碾压不能少于4遍。

在深挖换填时要注意土质和含水量的变化,因为一般容易翻浆的土质都很软,而且土质的孔隙度和含水量都很大。深挖换填的施工方法适用于填方、利用方少的路段。

2.2 铺设隔离层法

隔离层铺设在路基顶面以下0.5~0.8m处,目的在于隔断毛细管水进入路基上部,以保持上部处于干燥状态。隔离层按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透水性和不透水性两种。透水的采用碎石、砾石、粗砂等铺层,厚度为0.1~0.2m,为了防止淤塞,应在其上或下层设置防淤层。送水隔离层应高出地面水至少0.2m,应自路中心向两侧做成3%~4%的横坡。不透水的隔离层可用铺油毛毯、塑料薄膜等做成。

2.3 加大排水设施建设

良好的路面路基排水可防止地面水或地下水侵入路基,使路基土体保持干燥,从而减轻冻结时水分聚流的来源,这是预防和处理地面水和地下水类翻浆的首要措施。对于路堑不良的地段或挖山严重的路段,要加大排水设施的建设,边沟较深,不能有渗漏,出水要迅速,不可长期堵在排水沟里造成对路基的渗透,排水系统要健全,要能发挥排水的作用。

2.4 添加水泥或石灰法(下转第316页)

(上接第299页)当施工期正好处于雨季当中,降雨量大、且频繁,路基翻浆情况严重的,路基施工的难度会很大,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效果可能都不理想,这时一般会采用在预制中添加水泥、石灰等外加材料处理翻浆,特别适合于公路工程质量要求严格的,工期安排比较紧张的高等级公路工程中,以保证在质量合格的条件下按期完成路基的施工任务。

一般添加水泥的比例为3%~6%,而添加石灰的比例为6%~8%。施工时首先对翻浆严重的地基用刮平机做刮平处理,按照适当的比例洒上灰线,再均匀布灰,后利用拌和机进行拌和,拌和时以下层路基1cm为宜。如果拌和过深,会影响水泥、石灰等材料的添加比例。从而影响效果;如果拌和过浅,路基处理层和下层不够很好的结合,碾压后容易产生翻浆现象的反复,影响施工质量。一般来说,根据翻浆的具体情况和施工时的客观条件,上述三种处治翻浆方案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发挥各种方法的特长,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3 结束语

路基翻浆是公路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如果路基翻浆处理不好,经车辆的反复碾压及水的破坏,路面很容易再次破损。公路路养护部门要高度重视路面排水问题,同时协调路政部门严厉打击沿线超载车辆;公路技术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路基填筑材料和路基压实度的控制,从而减少或延迟路面的破损,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车永琴.浅谈公路翻浆的预防和处治[J].科技信息.2009,16.

[2]陶耀华,李素珍,梁旭源.亲探路基冻胀与翻浆的防止[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09).

[3]罗淑华.浅谈路基软基处理方法[J].科学与财富,2011(06).

上一篇:我院牙周粘膜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验及反... 下一篇:上市公司投资风险防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