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6+2”为基本原则的汽车专业高职课程整体设计

时间:2022-08-23 09:21:07

基于“6+2”为基本原则的汽车专业高职课程整体设计

【摘要】遵循“6+2”原则,对汽车专业高职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强调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6+2”原则

汽车专业课程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32-03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维修与运用技术人员被教育部等六部委列为技能紧缺人才。如何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汽车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我国著名的高职教育专家戴士弘提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要遵循“6+2”的原则,其中“6”是指以下六项: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课程的整体设计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真正培养出具有做事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本专业中的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开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职业院校的学生应更多地注重“知识的应用”,以学生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课程的开设必须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开设,而不是单纯地考虑知识的系统性。

而如何解决目前课程以知识为目标、理论与实际脱节、学习内容滞后工作内容的突出问题,使培养的学生“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学习情境与岗位工作环境一致、能力与岗位需求相一致,增强学生适岗能力,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以汽车专业为例,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汽车专业的岗位(群)主要有汽车维修、汽车检测、汽车美容、汽车营销、汽车配件、汽车维修服务等岗位,而这些岗位都需要具备综合运用汽车知识去解决汽车实际问题,且为了能够使所学即为企业所需。

二、整体设计的核心:课程能力目标设计

当前,职业教育院校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盲目传授和盲目积累。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6+2”的原则中,课程的能力目标是一门课程的第二个评价指标,可见其重要性。高职教育中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而不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的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并不同等于能力,知识可以通过传授来了解、加强练习进行巩固,而能力只能通过训练才能得到,因此对于课程的能力目标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必须与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为企业所用。

以汽车运用基础课程为例,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汽车选配到报废整个汽车科学合理的使用过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具备以下能力目标:能进行汽车的分类与代号识别;能够办理车辆入户、保险、索赔与理赔登记手续;能对汽车排放污染物及汽车噪声进行检测;能确定汽车技术状况的等级;会正确使用汽车的各种运行材料;会分析汽车在特殊条件下使用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能根据汽车日常维护提出的要求对车辆进行检查和排除故障;能制定出各级维修的具体实施方案;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语言沟通能力。

三、课程设计成败的关键: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都必须紧紧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开发适当的项目或任务,必须首先要通过企业调研、职业分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通过整合开发出相应的任务或项目。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应以学生为中心,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在学习任务内容的选取和组织编排上遵循从易到难、从单一简单任务到复杂综合任务,教师参与度由多到少的原则。

以汽车运用基础课程为例,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了“新车的选配”、“车辆入户”、“汽车的合理使用”、“汽车的维护”、“车辆出险报警与理赔”、“汽车的年审”、“汽车报废”7个教学项目。同时,围绕行动过程完整性和学习过程实践性针对这7个项目开发19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通过分组形成学习团队,采用行动引领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计划、资讯、实施、检查、控制、反馈6个环节,来实施教学的过程。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教学方法的设计“能力目标、实训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是课程单元设计的重要原则。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过程中,能力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应注重知识的应用,以能力为目标。课程内容不能照本宣科,应根据毕业生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制定,要重点强调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传统的知识讲授、理论思维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能力训练为主。因此,要针对实训项目、学习任务,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做中学,学中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真正培养企业认为“好用,经用”的高技能人才。

以汽车运用基础课程为例,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灵活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感觉是真正的“学得对、用得上”。

五、学生职业能力的检验: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

一堂课的好坏,不是取决于教师讲授的好坏,而是取决于课后学生的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是否得到提升。课程考核评价应该以学生课后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是否得到提高为评价原则。而好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学习的效果,而且能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考核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重视技能考试、能力考核,采用综合项目进行考核,或现场考核等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且应提供多次考核的机会,这样才能使考核结果真正能全面反映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体现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汽车运用基础课程为例,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体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而且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个人和教师评价学生学习团队四者相结合的多方位“2233”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表2所示。

六、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课程资源

职业教育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确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为区域经济、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因此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材不可能是全国通用,而是要与区域、地方的情况相结合,所以高职教育的老师应参与教材的建设,开发一些具有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校本教材,选好、用好教材是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此外,应建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训练的要求。

以汽车运用基础课程为例,不仅开发了校本教材,同时还建立了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并且依托校内15个实训室以及校外有合作协议的30多个汽车相关企业,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课程的总体设计可遵循“6+2”为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目标,学生为主体,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开发出合适的课程项目和任务,同时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考核方案,并提供课程顺利实施的教材、网络课程平台、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资源,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上一篇:高职院校德育新途径探析 下一篇: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项目集训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