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古诗词的音乐鉴赏中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时间:2022-08-23 08:59:29

浅谈如何在古诗词的音乐鉴赏中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探索了将传统诗词文化教育融于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构之路,采取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以音乐学前教育专业为理论试点,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对传统诗词教学融于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构进行理论探索。

古诗词教学 音乐鉴赏 人文素养 社会需求

一、融古诗词音乐鉴赏于高职音乐课程建构的理论分析

1.课程建构的必要性分析

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砝码。在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愈来愈重要的今天,社会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综合型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目前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存在明显的人文素养欠缺、专业思想观念不先进。首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主体性、创新性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教学上起不到骨干和带头的作用。其次,在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为:传统人文修养欠缺;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人文、社会关怀。在高校竞争愈演愈烈和职业人才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情势下,每一个企业都不断地以科技兴企、人才兴企,由此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生智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自身的长远生存和发展。作为职业院校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老师,有责任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建立提升本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职能、提高其就业成功率的方法和机制,推动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的科学发展。

职业教育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以缓解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就业或者继续深造出路的压力。因此,探索出一条提升职业院校音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之路显得刻不容缓。

2.课程建构的重要性分析

职业院校存在的普遍的教育漏洞——培养对象的人文涵养较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倾向于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高素质多元综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求员工具备突出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从业者是否具有良好的综合型的知识储备。这些要求是大部分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所达不到的。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显示,幼教一线存在明显的智能水平较低、人文综合素养欠缺的问题。在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为:传统人文修养欠缺;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社会关怀。另外,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不先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主体性、创新性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教学和科研上起不到骨干和带头的作用。其次,综合技能不过硬。随着素质教育的拓展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目前幼教很重视特色教育,开设了英语口语、电脑绘画、幼儿体操、舞蹈、音乐、书法等特色课程或兴趣班,开发幼儿特长、潜力及培养幼儿艺术修养与兴趣。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具有以上特长的很少,不能满足幼教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每一个企业都不断地以科技兴企、人才兴企,由此企业对劳动者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职业教育的目的也正在于培养大批市场需要的人才,因此作为职业学校的课程方案不仅要讲求实用,而且不能冗杂、繁复,如果不注重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那么不仅学生的专业素养得不到提升,且知识结构、综合文化素养也得不到优化与加强。

二、融古诗词鉴赏于高职音乐课程建构的可行性实践构想

将传统诗词音乐鉴赏与高职音乐教育课程相融合,不断提升本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养,是一件长远性的有利于高职音乐教育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的有效措施。

应加强音乐学科与其他人文类课程尤其是传统诗词教学的整合,避免知识的交叉、重复,以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诗词与音乐自古就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弦诗三百,歌诗三百”之称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篇篇均可入乐歌唱;“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的民问祭神歌曲、地方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汉代乐府诗也是可唱之诗,其“相和”、“鼓吹”和“杂曲”因音乐风格不同而各具特色;词受到音乐尤其是燕乐的重要影响;唐代的乐工歌女突破绝句的句式限制,在歌法上实行创新,创制了长短句歌词,从而导致了诗到词的转变,而且在词的时代又有“倚声填词”一说。

不断探索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于高职音乐教育课程建构之路,采取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横向考察目前本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与社会、企业需求存在的纰漏,强化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纵向研究培养对象与社会企业需求进一步接轨的可行方式,并将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融于本专业教学的长效机制。

强化人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与熏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市场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新的职业岗位不断产生,对原有职位提出新的标准,这些都对就业者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课程的内容和体系要紧随这种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目前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知识褊狭、只对某专业具有较高的技能的问题,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比较欠缺,如人文修养、自我反省能力以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应战能力等,这不仅不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影响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亟需从历史关照和人文关怀的层面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

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充实学生的人生、发挥生命价值、增强自我认同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生活态度、人生观、人格修养。《荀子?性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只有接受礼仪的教化,通过知识的积累,将中国传统文化落实到学生实践生活中,以人文气息涵养之,即以历史文化、经典智慧、道德传统影响之,才能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地。

另外,探索融传统诗词文化教育于高职音乐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和评价机制,亦有利于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有效得评价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将企业文化、传统文化以诗、词、赋以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进入课堂可操作性强,不但对于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借鉴,在验证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思维并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音乐教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人文涵养”协调发展。

三、结论与引申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职业院校的培养机制也开始逐步建立并且不断革新。本课题的研究者提出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这在目前国内外的高职音乐教育领域并未有人细致探讨和实践。人才培养理念应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明确合理、内容先进、全面适应新形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成功培养人才的前提和保证。以社会要求为导向,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素养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

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把职业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关注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在市场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和和谐文化建设的“十二五”初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建立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科学地改革我国职业学前教育体系已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本课题研究者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当前就业形势,以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为突破口,适时研究提出符合“十二五”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希望对整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并希望能够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以期不断促使各类综合型高智能职业人才的科学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结构的合理调整。

参考文献:

[1]李来成.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比较.2006.

[2]唐帼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当代企业文化建设[J],2009,(9).

[3]王玉莲.我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分析[J],2008,(9).

[4]李春莲.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J],2008,(10).

[5]赵君尧.台湾高等职业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卢仲衡.卢仲衡教育心理学论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7]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8]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石伟平,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杨辉,研究与比较: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科研项目(项目号:2011102)阶段成果。

上一篇:快乐工作在心中,幸福生活在手中 下一篇:浅谈复调艺术在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