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维系用心交流

时间:2022-08-23 07:42:47

为了让特殊中职学校的残疾孩子健康成长,班主任需要以特别的关爱和特殊的方法来与他们达到良性沟通。用微笑平等交流,时刻注意言传身教,善于运用赞扬鼓励,便能和这群特殊的学生营造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获得成长。

特殊中职学校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作为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令学生听信教导的前提,而特殊教育的学生群体,更是一群需要以特别关爱、用特殊方法来达到良性沟通的学生。残疾孩子,不管是在家庭、学校或者社会都会以一个特别的形象存在,在受到“特殊照顾”的同时,也养成了他们当中个别学生孤僻偏激的思考、行为方式。当他们来到特殊学校这个全部由特殊个体组成的集体,个别学生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这时,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比起严厉的教师形象更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正确看待人生,在求知过程中找寻到自身的价值。

一、平等交流,用微笑叩开心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能不能和学生平等交流,尤其是和残疾孩子平等交流,看起来是方法问题,其实更是教育理念的问题。面对残疾孩子,很多人怀有的是同情和怜悯,是探寻和好奇,更有一些是居高临下的施舍,面对这些,不少学生选择躲避和封闭,或者表现卑怯和冷漠。作为他们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只有不刻意关注他们身体的缺陷,以平易近人的态度、真诚善良的微笑,才能叩开他们紧闭的心门。

笔者所带的是一个肢残生班级,在刚开学报到的时候,我便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很胆怯,他们不善与人交流,不敢表达自己,甚至不敢与人直视。跟这些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态,总是面带微笑,并常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呢?”“如果这样,你想会怎样?”这些语言总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与安心。我觉得,跟残疾学生的交流,不能一开始就端着一副教书育人的架子,而是要先跟他们做朋友,打开心门之后才能让其不由自主地“信其道”。

有一次,班上有一对同样来自不幸福的家庭的男女学生恋爱了,刚好被我看到他们在教室里的亲昵举止。我并没有当面训斥他们,而是事后找时间跟男孩子单独聊了一次。我问他:“你是真心喜欢×××(女生)吗?”他想了一会,回答我:“是的。”“既然是真心喜欢她,不是玩玩,就要为她好对吗?”“她的父母离婚了,没有人管她,我只是想照顾她,给她安全感。”“人们都喜欢到大树下乘凉,因为大树枝繁叶茂才能给人安全感。而小树苗往往经不住风吹雨打,无法自保岂能保护在下头乘凉或躲雨的人?我想,只有当你长成了一颗大树,才真正有能力给心爱的女孩子一个稳固的未来。你觉得呢?”“……老师,我明白了。我会在学校学好知识,等到毕业后能自食其力的时候,再跟她在一起。”就这样,没有训斥,没有惩罚,而是心平气和、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让他从心底接受了老师的教导。

二、言传身教,用包容等待蜕变

特校的学生,往往大多数来自不太美满健全的家庭。在家里他们常常是作为被怜悯、被宠溺、被重点关怀或者被遗弃、被冷落的对象,缺少长辈亲友的严厉教导,没有尊师敬长的环境熏陶。来到学校,即使在品德课、班会课有给学生传导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思想与行为要求,但也许是出于没有自信的胆怯,也许是习惯已然,不懂得主动向老师打招呼、不会在受到帮助或麻烦别人的时候使用敬语等成为大多数新生所表现出来的言行状态。

有一天,我收到一个学生的短信,他写道:“老师,教室的门锁坏了,如果你在外面的话明天买一把回来。”我想,必须得有所行动了,我不能让我的学生成为没有礼貌,没有交际情商的人,那样他们出了学校后永远都无法融入社会,永远都无法成为受欢迎的人。于是我给他回复:“谢谢你的提醒,老师明天会带新锁来,再请你为班上保管钥匙。”不知是不是受了我的感染,学生给我回复:“谢谢老师”。从此以后,凡是在校园碰到学生,如果他们没有主动打招呼,我就会喊住他们,问一句“去哪儿呀”“吃饭了没有”等等。与学生交流,我也尽量多用“辛苦”“麻烦”“谢谢”。久而久之,学生们也体会到了这些话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闷不吭声的少了,主动问好的多了;指使话语少了,礼貌用语多了,学生们慢慢地向阳光开朗、谦逊有礼的形象靠近。

三、赞扬鼓励,用耐心守候成长

来到特教中专的学生,年龄差距往往很大,他们有的已在外工作数载,有的辍学在家赋闲了很长时间,因为亲友推荐或者自己的好奇才重返校园的不在少数。这些孩子抱着满腔热情或好奇迷惘来到学校,却逐渐发现早已习惯了自由散漫的自己怎么也无法适应学校充实而紧张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开始忧虑,觉得自己会跟不上老师的步伐;有的学生开始后悔,后悔自己不应再踏入这座围城;甚至有的学生开始自暴自弃,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每当发现这些学生表现出厌学的状态,我的心里真是又着急又生气,既哀其不幸,又恨其不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唤醒起我这群残疾学生落寞孤寂的内心,激励引导他们走向自信自强之路,我充分调动起赞扬和鼓励的手段,耐心等待他们的点滴变化。

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上帝折断我们一双翅膀,一定会赋予我们另一种特长,只需要我们耐心去探索,去发现。只要不放弃努力和追求,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价值。我带着他们读霍金的故事,听尼克的演讲,告诉他们桑兰是怎样在遭受挫折后自强不息进入到北京大学新闻系攻读学士学位,等等。通过这些优秀残疾人士先进事例的引导,学生们慢慢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学会了怎样调整自己来适应学校、积极学习。我定期到任课老师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个别后进学生的点滴进步在班会课上大张旗鼓地表扬,周评、月评和期评相结合,对学习成绩优异者或进步者给予金钱或物质奖励。平时多注意观察,以老师独特的眼光,挖掘学生身上鲜为人知的优点,微笑着送给他们赞扬鼓励的话语,让个别曾经生活在冷眼与漠视中的残疾孩子获得肯定,获得鼓舞。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耐心与坚持,它也会经历迷惘和彷徨。残疾学生只是需要一盏灯光、一丝光明、一线希望,帮他们拨开迷雾,他们就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作为老师,仅仅在课堂上用黑板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融入学生,感受学生真实的想法,一定要先把自己的老师架子放下来,平等地和学生对话,聆听他们真实的心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同身受;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和唤醒学生,让他们重燃希望。以爱维系用心交流,便能和这群特殊的学生营造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获得成长。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探究 下一篇:关于初中后进生教育的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