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话题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13 17:48:04

以爱为话题作文

以爱为话题作文篇1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

    “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学生的作文就难免大同小异了。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八年级上册有篇话题作文是“桥”。在教学中,我抛给学生一块小小的砖石即:“相似联想”——生活中有哪些情感也和桥一样起沟通和纽带的作用?结果引出他们心中缤纷的“美玉”,一座座无形的桥鲜明地凸现在学生作文中,它们是“友情”“爱心”“宽容”‘援助之手”……令老师目不暇接。

以爱为话题作文篇2

【关键词】语文话题作文审题写作技巧

近十几年来,从升中考试作文题型,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发展轨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作文题型的发展明显受到高考作文题型的影响, 走的是与高考同步的路子。几年来,考生作文时审题不清,思路扩展不开,这都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中考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型的命题形式,如何审题,如何打开话题作文的思路,无疑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案中之案。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点滴浅见。

一、话题作文的审题重点应放在“提示语”上。提示语往往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话题, 更有效地打开思路。

例如某省中考话题“绿”:“‘绿’是广受人们青睐的色彩,‘绿’被人们赋予众多含义,‘绿’还被众多文学家写成脍炙人口的写景美文。时下,也风行‘绿色’:‘绿色’食品,‘绿色’材料,‘绿色’奥运……”从这段提示语我们可以看出:

(一)、“绿”为人们青睐,因为它是大自然的色彩,有人喜欢穿绿色的衣服,它是一种健康的色彩;绿草地绿树林装点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等等。

(二)、“绿”有很多象征意义:橄榄绿象征和平;绿灯象征畅通无阻;“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是春的使者,等等。

(三)、绿山绿水绿树绿草常常为文学家所描绘,它是大自然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景观。

(四)、时下风行的“绿色”,代表了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对健康的追求,等等。

可见,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对话题的范围有较为明确的阐述。因此,认真解读提示语,在其引导下就可能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思路,这是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步。

二、在审视话题时,看其有什么特点,即要看到话题中有什么限制,没有限制什么。

如:以话题“关心”为例,我们分析一下:

(一)、话题限制什么?(答:材料必须反映出有关“关心”的话题内容。)

(二)、没有限制什么?(答:材料十分广泛。)具体地说,既可写人,如《关心集体的人》,也可写事,如《叔叔关心我成长的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有不同的思路:1、从写作对象来看:“关心的”和“被关心的”,可以是任何人;2、从写作范围来看:学校、家庭、社会,或城里、家乡、剧院、医院、路上都可;3、从写作时间来看:过去的、现在的、几年里的、某一天的、一刹那的都行;4、从关心的内容来看:生活上的、学习上的、思想上的、体育方面的、文娱方面的、交友方面的、一生前途的,小到对写字的坏习惯的关心,对你的一句不文明的语言的纠正,对你一个不雅观的习惯动作的改变等等都可写。但应注意,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命题,但不等于说没有限制,有的考生错误地认为,话题作文审不审题都无所谓,其实不然,话题作文同样可能出现偏离话题的现象。

三、在话题范围内,思考的方法不要太单一,要展开充分的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开发出丰富的思路。

如:某地区话题作文“风”。

从风的本义出发,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风,有微风、狂风、冷风、热风、春风、秋风、龙卷风等。

从不同的引申义出发,可以联想到一种流行、时尚或一种文化。如流行色、时装、金庸热、乔丹热、流行歌曲、留学热、追星热等。

另外,联系话题向外发散思维,亦可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思路。如上例中亦可联想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送礼风、买官风、风、吃喝风、拍马风等。

四、选择合适的文体。

近几年各地考题,对文体一般不作限制,允许考生自由选择文体,为考生尽情发挥写作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舞台。

如:以“做人”为话题。做人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大到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小到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话题虽大,但细看文题,我们也不难找出一些作文的方向。

(一)、从记叙角度看:可以写“选择”——面对两难的选择做出了正确的答案;可以写“风波”——面对闲言碎语不改初衷,勇往直前;可以写“爱心”、“尊重”、“谅解”、“谦让”等,但应注意写记叙文要借助事件来表达中心。如“我长大了”——写我懂得体贴父母。

(二)、从议论角度看:可以写“有天生的‘蠢材’吗” ——我们不要有天生笨的错误观念,要努力学习。可以写“我摧毁每一个学习障碍”、“中学生不宜隆重庆祝生日”、“中学生服装之我见”等。

(三)、从散文角度看:可以写“莫让青春付流水” ——写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可以写“热爱生命”、“热爱故乡”等。

总之,围绕“做人”的话题很多,有很多文题都可以列入“做人”这个话题里。当然,考场上情况千变万化的,考生切不可在考前预定自己将写什么文体的文章,而要和考场上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根据话题和自己当时的文思情况来决定。

以爱为话题作文篇3

站在庄严的国旗下,面对肃穆的中小学学生,国旗下的讲话是庄严而神圣的,讲话者一定要有备而来,决不能敷衍塞责、照本宣科,更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1.国旗下讲话的主题

国旗下讲话是升旗仪式的一个关键程序。选择好讲话的主题,使讲话内容具有针对性、教育性、激励性,是每一个主讲者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选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呢?

一是着眼于祖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藏着崇高的民族精神、高尚的革命气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许多观点,都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对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着眼于国情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既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前景、步骤和机遇;又让学生放眼世界,看到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及面临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知国、爱国、报国、强国的信念。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点。

三是着眼于榜样教育。进行榜样教育,加强典型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我国的历史上涌现过无数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秋谨、孙中山、鲁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他们那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最有效、最生动的材料。此外,在新中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赖宁、徐洪刚、刘玲英、孔繁森等楷模,他们的事迹,是中小学生学习的典范。

四是着眼于形势教育。目前,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清祖国的历史,更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同时,也要加强时事形势教育,让中小学生跟上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前途和命运。

五是着眼于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需要,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而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的崇高情感,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守公德,爱护公物,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品质,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

2.国旗下讲话的内容

升旗仪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德育途径,有着其内在的本质要求,这就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提高学生“五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因此,升旗仪式上的讲话,应当体现这种本质要求。

一是因“时”取材。我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国旗下的讲话应牢牢把握好这张“时间表”,紧紧围绕这些节日、纪念日来组织安排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勋。在端午节时,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

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国庆节时,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的苦难过去和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热情。在“九一八”到来之际,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外抗日寇、内御强敌、浴血奋战的惨痛历史……

二是因“地”取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光要把眼光放深放远,挖掘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名人故事,还要着眼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县志记载,向学生介绍当地悠久的革命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在革命风潮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泗洪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淮北行署、新四军四师师部均驻于此,刘少奇、陈毅、张爱萍、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亲临指挥战斗,彭雪枫、江上青等3000多位烈士英名镌刻在这块热土上,刘胡兰式的女英雄俞尊霞英勇就义在这里。此外,震惊中外的血战朱家岗战役,先烈们血染洪泽湖的壮举,给这片土地留下了辉煌夺目的一页。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三是因“事”取材。学校可以根据工作计划、工作重点及其它特定要求,组织讲话材料。比如:围绕“环境保护”的主题,向学生介绍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重要意义;围绕“助人为乐”的主题,向学生介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平凡事迹;围绕“热爱劳动”的主题,向学生介绍《朱德的扁担》等故事;围绕“尊师重教”的主题,向学生介绍毛泽东毕生尊敬他的老师董必武的动人事迹;围绕“刻苦学习”的主题,向学生介绍周恩来小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四是因“人”取材。国旗下的讲话内容还要因人而异。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侧重于史实,重点介绍像芦沟桥事件、西安事变、皖南事变、五卅运动等内容;而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内容则应侧重于行为教育,比如学习王二小、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爱国故事等。

3.撰写国旗下讲话稿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提高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生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也在寻求社会的认同与接纳,他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独立性也日臻形成。此时的他们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起,这就要求主讲者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少指示,多表扬少批评,多宽容少指责。

二是针对性原则。国旗下的讲话时间短,不能长篇大论,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力求做到中心突出,观点明确,或说理或议论或叙事,最好能做到一事一议,这样才能使学生精力集中,有效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系统性原则。国旗下的讲话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如教学一般有一个系统的计划,作统筹安排,要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就会使教育零散,就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果。

四是适时性原则。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重要会议精神,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等,应该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这个阵地,适时向中小学生进行宣传,以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关心时事的意识。此外,校内外的好人好事,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等,也可以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五是情感性原则。国旗下的讲话属于小型演讲,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因而主讲者应该根据讲话的具有内容,精心设计,创设好讲话情境,做到语言朴实,富有感染力,还要注意自己的精神状态、体态语言和讲话内容的和谐统一,以增强教育效果。

4、撰写国旗下讲话稿应注意的事项

国旗下的讲话稿,其作用是节省时间,集中、有效地围绕议题把话讲好,不至于走题或把话讲错。此外,讲话稿跟文章不一样,文章是给人看的,讲话则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明白的句子,别人未必听得懂。文章可以反复看几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而国旗下的讲话,就不可能老重复一个内容。因此,撰写国旗下的讲话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国旗下的讲话要通俗化。所谓通俗,就是要适合中小学生听觉的需要,适合中小学生的接受水平,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知道,听报告时,听众只能发挥其听觉的作用,他们看不到实物与环境,难以知道具体的形象,只有靠讲话人的描述或讲解,才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逻辑上的说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讲话,可以补充视觉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为庸俗。它要求语言朴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装腔作势。

其次,国旗下的讲话要口语化。所谓口语化,就是写的稿子,别人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语言简短精练,形象、生动、具体,别人不仅听得明,而且印象深,记得牢。写讲话稿,要像说话一样简短亲切。绝不要乱抄文章上的一些诘屈聱牙的句子。怎样做到口语化呢?一是用句要短,修饰语要少;文言句子和倒装句要尽量避免使用,以免造成听众的错觉或分散注意力。二是一些书面语言的词汇,要改用口语词汇。如“迅速”可改成 “很快就”,“立即”可写成“马上”,“从而”可改成“这样就”,“连日来” 可写成“这些天来”,“地处”可改成“位置在”等等。三是一个意思有几个词都可以表达的,要尽量选择其中一听就懂的词,如“对垒”、“交锋” 就不如“比赛”通俗易懂。四是不该省的字不要省。如“同期”最好写成“同一时期”,以免发生误会。五是要分清同音的字和词。比如“全部”容易错听为“全不”;“喉头”跟“猴头”分不清,应写成“喉咙头” 就好。六是方言土语要少用。如果用方言土语,有些学生听不懂,就会窃窃私语,影响秩序。七是用引号表示相反意思的词,在其前面要加上所谓二字,以表示否定。用括号作注释的,要改为直接叙述。八是有些难懂的、文绉绉的成语,最好不用。至于那些早已口语化了的成语,当然可以用了。

第三,国旗下的讲话要讲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撰稿人吃透两头。一是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二是了解学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两头吃透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心中就有数了。这样讲起来,有针对性,听众也会觉得受益匪浅,听得全神贯注。

第四,国旗下的讲话态度要旗帜鲜明。讲话人,对所讲的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准确,对于有些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看问题要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曲从附和,不任意上纲。

第六,国旗下的讲话主题要集中。最好一次一个主题,要围绕主题讲,不能离开主题信口开河。每次升旗仪式不过十来分钟时间,要尽量把话写得简明扼要、干净利索。话讲长了,不仅会影响讲话的效果,而且会引起学生精力分散,甚至厌烦。撰写国旗下讲话稿应注意的事项

国旗下的讲话稿,其作用是节省时间,集中、有效地围绕议题把话讲好,不至于走题或把话讲错。此外,讲话稿跟文章不一样,文章是给人看的,讲话则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明白的句子,别人未必听得懂。文章可以反复看几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而国旗下的讲话,就不可能老重复一个内容。因此,撰写国旗下的讲话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国旗下的讲话要通俗化。所谓通俗,就是要适合中小学生听觉的需要,适合中小学生的接受水平,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知道,听报告时,听众只能发挥其听觉的作用,他们看不到实物与环境,难以知道具体的形象,只有靠讲话人的描述或讲解,才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逻辑上的说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讲话,可以补充视觉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为庸俗。它要求语言朴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装腔作势。

其次,国旗下的讲话要口语化。所谓口语化,就是写的稿子,别人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语言简短精练,形象、生动、具体,别人不仅听得明,而且印象深,记得牢。写讲话稿,要像说话一样简短亲切。绝不要乱抄文章上的一些诘屈聱牙的句子。怎样做到口语化呢?一是用句要短,修饰语要少;文言句子和倒装句要尽量避免使用,以免造成听众的错觉或分散注意力。二是一些书面语言的词汇,要改用口语词汇。如“迅速”可改成 “很快就”,“立即”可写成“马上”,“从而”可改成“这样就”,“连日来” 可写成“这些天来”,“地处”可改成“位置在”等等。三是一个意思有几个词都可以表达的,要尽量选择其中一听就懂的词,如“对垒”、“交锋” 就不如“比赛”通俗易懂。四是不该省的字不要省。如“同期”最好写成“同一时期”,以免发生误会。五是要分清同音的字和词。比如“全部”容易错听为“全不”;“喉头”跟“猴头”分不清,应写成“喉咙头” 就好。六是方言土语要少用。如果用方言土语,有些学生听不懂,就会窃窃私语,影响秩序。七是用引号表示相反意思的词,在其前面要加上所谓二字,以表示否定。用括号作注释的,要改为直接叙述。八是有些难懂的、文绉绉的成语,最好不用。至于那些早已口语化了的成语,当然可以用了。

第三,国旗下的讲话要讲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撰稿人吃透两头。一是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二是了解学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两头吃透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心中就有数了。这样讲起来,有针对性,听众也会觉得受益匪浅,听得全神贯注。

第四,国旗下的讲话态度要旗帜鲜明。讲话人,对所讲的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准确,对于有些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看问题要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曲从附和,不任意上纲。

以爱为话题作文篇4

[关键词]异地恋 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C9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11-01

一、恋爱方式的划分

随着当代大学生心理的日趋成熟,恋爱在大学生中已不再是稀奇罕见的事情。而恋爱的方式也因地域不同而分为同地恋与异地恋两种。恋爱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其无论是异地,还是同地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异地恋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以罗列,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式方法。

二、异地恋爱常见的几个问题

我相信很多异地恋的朋友都会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一)异地恋因各自身处异地而只能通过电话、短信来联络彼此,在这其中因短信听不到对方的语气而易产生误解,电话因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也同样会让彼此产生误解。相比两个人当面说话更易产生矛盾。

(二)大学因各自忙于学业难免有疏于联系的时候,很多时候对方等待他(她)的电话很久都没有音讯,难免会产生各种猜疑心理,认为对方在异地有了另一个他(她),忘记了、不惦记自己了等一系列的问题,一旦这种猜疑在心里产生,势必会在电话、短信中质疑对方,而恋爱的双方最重要的是信任,这种猜疑的话语会让对方反感,亦会让彼此产生矛盾。

(三)大学女生一旦恋爱了便会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很多时候原本坚强的她会因有这种依赖而变得脆弱,总会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生病等情况下给对方打电话,需要对方的安抚,而大部分男生对女生缺少耐性,长时间的安慰会觉得厌烦,这种情况下女生很多时候会产生不安全感,认为彼此没有共同语言等,这样势必会影响彼此的感情,产生矛盾。

大学生异地恋存在的问题不止以上这几种,本文在此仅罗列这几个,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点微见,希望能对当下大学生恋爱以帮助。

三、解决方法

交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是需要认真、仔细研究的社会学课题,大学生思想上虽然成熟了很多,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有任性心理,因此如何处理彼此的恋爱关系对他们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难度的。笔者认为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大体是,当个人的情感遇到挫折或者危机的时候,我们首先选择的方法应该是通过对话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为情感的融合和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但是如何通过自我的反思与他人形成有效的沟通?如何确认对话结果所具有的意义和形式?

(一)在出现的这些问题中,“反思”成为了核心的概念。这是与吉登斯对当代社会的判断紧密相连的。吉登斯把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称为“简单现代化”,把20世纪中叶以来的社会发展看作“反思现代化”。吉登斯认为“反思,指的是用有关活动条件的信息作为经常改组和重新定义该活动是什么的手段。”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对自我本身的深入了解,更是对自我与所喜欢的女孩子的关系所做出的一种合理定位。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的自反性的思考才能够辨明出自我与他人的真实关系及可能发生的微妙变化。也只有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才能够形成有效沟通。反思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想实验的过程,将自我、对象和潜在的因素综合加以整理和思考,最后演化为各种可能的博弈模型。

(二)如何确认对话结果所具有的意义和形式?”吉登斯提出“纯粹关系”这一概念的最终结果是想建立一种基于此的“积极信任”模式。积极信任意味着反思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聪明人的世界。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知道大多数信息,社会关系透明度的增加使得今天我们可以对信息进行持续不断的讨论,形成了当代社会大量存在的公共领域和私人交往领域。在讨论的实践活动中,积极的信任得以形成,并在各种公共领域与私人交往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恋爱特别是婚姻,在简单现代化的时代,所唯一拥有的含义是义务和责任;但在反思现代化的时代,则更多的意味着一种主体承诺,即双方建立的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契约的建立表示,双方是平等的主体,甚至是用一种反男性主义的视角进行交流和生活。恋爱的阻力是一种前契约状态下的自然状况,而契约的各个条款只能通过恋爱双方采用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手段进行沟通和确认,并保证契约在履行过程中双方一旦觉得不满意便拥有自主退出的权利的时候,才可能被签订。契约所依赖的基础就是积极信任。

以爱为话题作文篇5

关键词:童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童话在儿童文学体裁中最具梦幻色彩,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它作为呵护儿童心灵的精神食粮,一方面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现实生活,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人类永恒的文化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它以隐喻象征的形式透射出孩子的内心冲突与情结,使儿童在故事经历中获得心理的成长。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将从意义、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做浅显的探究。

一、童话在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1.童话利用象征性的手法解决学生内心的冲突

笔者认为童话创作的中轴是“爱”的主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去面对爱、辨别爱、释放爱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面对他们对于爱的渴望、爱的模糊、对爱的误解,教师可以借用童话这颗爱的种子洒向他们的心间,让爱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慢慢

长大。

2.童话可以转移感情,让孩子进行自我释放

现在小学的课业负担非常重,他们既压抑又困惑,同时,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限制,情感和愿望常常得不到有效的满足。积压在体内的不良情绪如长期得不到宣泄,极不利于身体健康和人格的完善。童话作为儿童的文学体裁,它的幻想、快乐、自由等特点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宣泄与释放具有很好的作用。

二、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由于童话的重要作用和儿童对童话的喜爱之情,我们必须思考童话在课堂中的出路。要想让童话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价值,教师必须转变其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打破成人观念的束缚,以对话的方式搭建学生与文本的桥梁,使学生能够真正走入童话世界。

1.把握童话特点,放飞梦想翅膀

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想象力是小学生思维世界里最鲜活的能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童话时,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儿童展开想象,活化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真切地感受人物形象。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细读文本,或糅合字词教学,或结合口语交际,引导孩子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2.综合教学,呈现精彩课堂

艺术教育提倡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使音乐、戏剧、绘本、影视等相互联通,围绕童话进行教育活动。童话活动应该加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结合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促使儿童能够有多种感官参与,以加深儿童对童话之美的深刻体验,培养对童话作品的审美能力。

3.朗读复述,感受人物形象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朗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领会汉语的音韵美,理解用词的准确,品味童话的意境,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童话的语言浅显易懂,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孩子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既强化语言,训练能力,又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既训练了复述能力,语言的转化能力,加深了对故事的记忆,同时又是对人物形象的重新演绎,以及对故事主题的同化。

4.改编创作,走进童话世界

老师对于儿童的奇思妙想要充分鼓励。特级教师余映潮在阅读课中常设计一个“创作室”的板块,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在指导儿童创编童话时,可以让儿童编出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视儿童的能力鼓励他们编出完整的童话故事,鼓励儿童续编、改编或创编,使他们真正进入童话的世界中来。

5.编剧表演,感悟童话魅力。

童话故事富有儿童情趣和幻想精神,课堂教学应发挥童话的特殊优势。表演作为一种综合呈现的方式,其⒂胄郧浚为学生营造了表现自我的氛围。童话表演能促使儿童更主动地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同时又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生动的语言训练,使儿童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正如安徒生在他的自传中说:“人生就是一个童话。”童话为儿童指引了前进的道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教师应该丰富童话教学方法,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从儿童的角度对童话作品重新诠释,在给儿童带来最佳审美体验的同时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金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以爱为话题作文篇6

笔者统计了2004年、2005年各类作文数量和所占比重,很能说明问题。在笔者所收集到的2005年70多套中考作文试题中,命题作文14题,占19%;半命题作文18套,占26%;话题作文32套,占45%,材料作文8套,占11%。而笔者所收集到的2004年100多套中考作文试题中,51个省市采用了话题作文,占51%;12个省市采用了命题作文,占11.8%;19个省市采用了半命题作文,占18%,两年的格局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变化。而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呈现如下变化。

一、话题作文:依旧风景亮丽。

2005年,话题作文依旧亮丽,这 主要是话题作文能针对自己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表现在:首先、加大对话题限制,尽可能的减少独词句的话题。如以“责任”、“幸福”等为话题,增加话题修辞或限制成分,使话题的范围尽可能的变窄,以此减少学生的“克隆”或抄袭。从2005年各省市的中考话题作文中,你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成都的“学会理解”,湖北黄冈的“爱是永恒的”,安徽淮安的“走进和谐”;其次,在提示语或要求上,在范围的选择上或者立意上增加了一些限制性要求。如2005年四川南充中考以“战胜自我”为话题,提示语“战胜启我的过程,高尚战胜了卑劣,勤奋战胜了懒惰,勇敢战胜了怯懦,面对战胜了逃避,快乐战胜了忧伤……我们才有了一次次进步;在你的生活、学习中这样的精彩例子一定不少”,除了在立意上有明确的限制外,在选材上强调“自我”;再次,尽量避开热点、焦点以及大众化的话题,选择考生没有关注的新鲜话题。2005年中考有不少省市作出了可贵的尝试。如陕西的以“助跑线”为话题,江苏扬州的以“感恩”为话题。

形式与内容的改革,给话题作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2006年,话题作文依旧火暴,并且可能出现一种新的形式:材料与话题的结合。给考生提供一则或几则材料,学生需要读懂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提炼出话题成文,这样,既给了学生自由,文体自选,内容自选,立意自定,又给了学生限制____话题必须从材料中提炼,这样就增加了学生构思的难度,增大了文章的可信度。

二、半命题作文:欲与话题试比高。

半命题作文在各种类型的作文中,声望最好。其数量紧随话题作文之后,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给予开放,在选材、立意、体裁等方面给了考生比较大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既便于考生张扬个性,尽展特长,又能有效的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的评分,此是半命题作文最受欢迎的原因。2005年的半命题作文有如下特征:精心设计了富有激情的提示语,或帮助学生开启思维;拓展选材空间,或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给出的一半不拘一格;挺有诱惑力。如,“又一次”,“另一种”,同时这些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选择的空间无限的大;给考生提供了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半命题,让考生根据自己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选出自己得心应手的作文题,这种命题方式更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和作文水平发挥,颇受学生欢迎。

三、命题作文:在改革中焕发青春。

2005年依然有不少省市固守着命题作文这方天地,而且这个家族有扩大阵地的趋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已经连续三年坚持采用命题作文,表现出可贵的勇气。纵观2005年命题作文,有如下特点:形式上不断创新,一方面,创设情景,设置极具煽情,极有诱惑力的提示,以唤醒考生生活积累,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提供两道作文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内容上不断创新,考题直接切入学生生活,直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焦点话题,如,2005年上海市语文中考命题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浙江绍兴市中考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一定回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标题上或追求诗意,力求让题目粘住学生的眼球,勾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如、2005年江苏盐城市中考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诗意的文题就会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或标题给得宽泛,如湖北武汉的“开端”、北京的“水”、重庆市的“自嘲”,浙江省宁波的“沟通”,类似话题作文,学生选择余地大;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今年的命题作文,不少作文明确提出:文体自由;不少命题作文可适合学生自由选择文体,尽展特长,尽显才情。

四、材料作文:他日再争辉。

2004年,在话题的一片责难声中,材料作文闪亮登场了。这种方式能有效的检测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对学生有所约束,学生写作角度或提炼的话题一定是从材料中提炼而来的,不能撇开材料,另砌炉灶;而现行的材料作文在选材、立意和文体上又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空间,便于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和才情,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抄袭或者“克隆”。2005年材料作文有如下特点:材料的形式进一步增多,以文字为主,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图画和数字;文字材料比较浅显,不少阅读材料还借用议论性的文字,巧妙地提示了提炼话题或切题的走向,减少学生阅读和构思的难度。

与其他作文形式相比,材料作文资历最浅,数量最小。我们坚信:2006年,材料作文会更美好。

五、选题作文:一种时尚,更多人文关怀。

2004年,不少省市的中考作文同时提供了两到三道作文题供学生自由选择,两道作文题由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两自由组合,两道作文在内容上各有侧重。选题作文尽力减少或避免因考题本身给考生带来的种种局限或束缚,从而让考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才情,从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人文关怀。

除了作文命题方式,应该说,各个省市中考作文所涉及的作文内容,特别是不少省市不约而同地关注热点话题,那些省市的中考作文容易出彩,为什么容易出彩?这些依然是我们要关注的话题。

一、关注社会焦点,提取校园热点。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以加深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用辨证的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是作文教学应该关注的内容。2004年江苏南通话题作文“倾听”,无锡市的话题作文“珍惜”,2005年四川省成都市以“学会理解”为话题,江苏扬州以“让”为话题,广西自治区河池市中考命

题作文“生活的味道”,江苏徐州市的命题作文“自我与他人”,山东省烟台市的半命题作文“生活需要____”……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的味道,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已经不再是一方净土,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也开始涌进校园,影响学生的成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日趋突出。于是,作文教学把“做人”、“尊重生命”、“理解或尊重他人”作为热门话题进行训练,借此来渗透德育教育。而这一点在中考作文同样也有所反映。2005年江苏常州的以“有个好心情”为话题,江苏省南通的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湖南常德市的命题作文“我很重要”,其用意更加明显,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芳香”,认识自我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素质教育”是前几年关注的焦点话题,2005年吉林省中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请重温下面《安徒生与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为此就要保持他们的童心,尤其是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让他们从‘数学奥林匹克’的题海中跳出来,让他们在为应考而死背硬记的书山重压下透一口气,让他们有提问质疑和思索的时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有按个人兴趣探索的自由……”这些文字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共鸣,相信这个省的中考作文一定是佳作叠出。同样,2005年浙江绍兴市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无疑切入学生的兴奋点,这个市的中考作文一定是浮想联翩,创新叠出。

二、提倡质疑探究,学会真诚对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同时,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与人相处,中考作文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方面一定要有所作为。2005年浙江台州的“求知”话题,四川资阳市的以“书”为话题,江苏盐城市的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湖南常德的命题作文“我很重要”,北京市的以“开端”为话题,宁波市命题作文“沟通”,湖北省黄冈市非课改区半命题作文“走近____(伟人、名著、自然、科学……)”,前者在于引导学生永远保持“求知”的欲望和勇气,在“书”中求知,在生活中求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求知中质疑;而后者则无论是“我很重要”、“开端”,还是“沟通”、“走进____”,无不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真诚对话,辨证认识自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镇江市中考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叙述“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用艰苦的积蓄开办银行意外破产:后,他勇于承担责任,历经十几年的艰辛,尝还债务的故事,相信这则材料一定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三、体现人文精神,感悟现实生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命题者非常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考查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语文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因而感悟生活也是中考常常光顾的一个内容。2005年连云港市的以“分享是美丽的”为话题,山东省的以“放大优点”为话题,武汉市以“感恩”为话题,四川省成都以“学会理解”为话题,湖北省黄冈市以“爱是永恒的”为话题,山东省烟台半命题作文“生活需要____”,浙江温州的半命题作文“十六岁,我多了一份____”,江苏宿迁市的命题作文“掌声又响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重庆中考材料作文:“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撇,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撇,那么‘人’宇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或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或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四、走进心灵世界,抒写亲情友情。

成长,一个苦涩而永恒的话题,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需要一个独抒心灵的天地,倾诉情感的港湾,在成长的过程中,亲情、友情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这也是学生作文关注的一方天地。2004年杭州的“心灵的距离”,广东省以“声音”为话题,山东省济宁市的命题作文“我经历的一段真实的生活”。2005年浙江省金华市的“希望”,湖北黄冈市以“爱是永恒的”为话题,武汉市以“感恩”为话题,江苏省泰州市命题作文“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浙江绍兴市中考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 河南省半命题作文,“幸福原来____”。走进初三,学习猝然紧张,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内心焦虑不安。在生活中又缺少沟通,缺少交流,缺少疏导,没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这类题在于引导学生倾诉内心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

五、热爱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平衡。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既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重中之重。这一点在近两年中考作文有所体现。如2004年贵阳市的“山水”,宁夏的“动物也是我们的好朋友”,2005年临沂市的“感受自然”等体现了这一特点。关注自然,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类命题在今年有所减少,明年很难说不东山再起。

六、学会理性思考,提倡辨证思维。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开始成熟的时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2004年福建省遂宁的“成功的秘诀”,湖北省仙桃市的“位置”,湖北荆门市的“成长需要压力”,浙江省宁波的“小”或“小和大”,2005年江苏淮安市的“认识自己的特长”,江苏徐州“____是一把双刃剑”,2005年安徽省的材料作文,对一幅画的不同评价,由此引导学生学会辨证看待人和事物,河北省中考材料最后点睛之笔是:“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其中的思辨色彩非常浓烈。

那么,2006年中考作文,哪些内容又容易出彩呢?

一、贴近学生生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考题贴近学生,内容直逼学生生活,学生有着丰富的积累和情感体验,自然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2005年江苏盐城市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上海市的命题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江苏无锡市半命题作文“精彩____……学生肯定能写出精彩之作。

二、创新意识浓烈,勾起学生写作冲动。

中学生好奇心理强,新颖的标题,创新的标题,只要内容贴近形式,更能唤醒学生的写作冲动,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如,2005年广东清远市半命题作文“又一次____”,湖北荆州作文题的半命题作文“让的____。广东省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半命题作文“另一种____”,这些半命题,给出的一半很另类,创新意识浓,而另一半自由选择的空间大,考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情和积累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己所擅长的文体,自由驰骋。

三、切入焦点话题,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2005年吉林省中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请重温下面《安徒生与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为此就要保持他们的童心,尤其是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让他们从‘数学奥林匹克’的题海中跳出来,让他们在为应考而死背硬记的书山重压下透一口气,让他们有提问质疑和思索的时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有按个人兴趣探索的自由……”这些文字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共鸣,相信这个省的中考作文一定是佳作叠出。同样,2005年浙江绍兴市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切入了学生的焦点话题,切入学生的兴奋点,给了学生情感倾诉的机会。这个市的中考作文一定是浮想联翩,创新叠出。

以爱为话题作文篇7

初一学生对童话有浓厚的兴趣,可以通过学习童话,培养他们大胆想象的能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于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教师的正确指引很重要,但更应当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适当的给学生留点想象的空间。最终让学生自觉感悟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学生通过童话故事的浸染,懂得爱心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一切。

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感悟爱的博大。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离奇的,知道作品是作者通过想象加工而成的,因此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重点体现在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这一环节,让学生写梦中场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中悟出爱的博大。

首先课前用音乐舒缓情绪。课前音乐选的是舒缓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适当的课前放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可以自然地进入童话的灵动氛围,便于引发独特的情感体验。

然后童话导入,激发兴趣。由《卖火柴的小女孩》童话故事导入,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让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这一步,使学生发现自己正走在童话世界的路上,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简介作者、出示目标、检查预习。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课题,明确作者,出示学习目标。针对初一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目标应简洁明了,即通过童话的学习,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让学生能从学习目标的确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而这个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再往下,研读课文,这是展现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的一个重点。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两种方法,培养他们大胆想象的能力。

独立思考:看《七颗钻石》flash,听课文朗读。童话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合作探究: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童话中,水罐经历了哪5次神奇的变化?

2.每一次神奇的变化是在人物什么行动后发生的?

3.这一次次神奇的变化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1.学生谈一谈身边或者自己了解到的爱心故事。

2.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感人的爱心故事。

多媒体展示《缆车的故事》

爱的体验:在这个故事里,爱心体现在哪里?爱心创造了什么奇迹?

爱的感悟:请以“从这里,我懂得了:爱心是……”的句式写出你对爱的感悟。

在爱的体验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爱的感悟,韩红由《缆车的故事》创作的歌曲《天亮了》缓缓而来,师生聆听爱的声音,体会爱的诠释。

在研读课文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尤为重要,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破坏了营造起来的自由想象的氛围,也就无法做到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了。

最后总结课文,引入练习。练习的设计同样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现其独特的情感体验。设计了两组题目,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选做。

A.“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梦中的情景。

B.抬头仰望灿烂的星空,夜空里的万点繁星,让我们感觉是那么的奇妙。列夫·托尔斯泰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编写了大熊星座的故事,请同学们学学列夫·托尔斯泰,大胆的想象,编写其他星座或星星的故事。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讲了多少,而是学生从中掌握了多少,他们的能力是否有所展示、有所发挥,是否得到了培养和提高,都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既学到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地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念,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以爱为话题作文篇8

关键词:反讽;主题;人物

“反讽”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当时的意思是引诱他人上当的欺诈和油腔滑调的修辞手段。“后来演变成语言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格,意指所言与所指恰好相反的具有嘲讽意味的修辞方法,现代文学逐渐把它扩展为文学创作的结构原则。”由于反讽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多样性,所以反讽的定义历来是众说纷纭。1981年出版的《美国大百科全书》把反讽定义为:“反讽是一种真实与表象对立的情景。”《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为:“在文体学上,反讽是一种表现嘲弄或狡诈的双重意义的叙述。在反讽中,一个词汇或一种语调在语境中获得了一种与文学意义相反的、否定的,或产生怀疑的意

义……在美学上,反讽是一种具有戏剧意味的,带有思想观念的情感估价,它的基本模式或原形是词语反讽的结构表现原则。”可以说以上定义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反讽的意义,但在现代文学中,反讽则是作家创作的一种叙事技巧,它更多的是作者用来洞察社会真相,揭示现实的一种相反的、否定的、委婉幽隐的修辞策略。所以,李建军在《小说修辞研究》中说:“反讽是作者洞察了表现对象在内容和形式、现象与本质等反面复杂因素的悖立状态并为了维持这一暗含嘲弄,否定意味和揭蔽性质的委婉幽隐的修辞策略”。

反讽这种修辞手法在欧洲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反讽界的大师也有很多。比如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作家奥斯丁就是其中一个,但她的反讽风格与那些我们熟知的大师们有所区别。她以英国那个时代的乡村作为背景,以一个女性独有的视角来对一切进行反讽。

在中国,反讽也是作家惯用的艺术手法之一。现代文学史上,鲁迅首开先河。此后,反讽这种创作手法逐渐受到众多大家的青睐,比如老舍、张天翼等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反讽大师,但他们的反讽除了幽默之外,更多的是辛辣、尖峭。到了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作为一个“传奇”人物进入文坛,她的反讽打破了传统辛辣、尖峭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悲悯、温婉、含蓄的悲凉反讽。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无论是从语言,从写作手法,甚至从作者本身等方面都分别对奥斯丁和张爱玲在作品中的反讽艺术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但是却没有具体地将她们两个的这种惯用手法进行比较。本文将以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为例,从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入手,将她们的反讽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她们的喜剧反讽与悲凉反讽。

一、反讽表现主题

爱情、婚姻是奥斯丁和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主题。她们的作品取材狭窄,没有时代性,但她们都用这一小说题材表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奥斯丁以乡村三五家人的生活为描写对象,张爱玲则以一座小城――上海(香港)或一间灰暗的、充满腐烂气味的房间为舞台,描写生活在这一小地方里的遗老遗少们的生活。

“《傲慢与偏见》的主题是:资产阶级与上层社会男女之间的所谓爱情和婚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资产阶级的小姐们不择手段地把自己嫁给上流社会的公子。”在小说开头,作者就说:“富有的单身汉一定想娶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为了能一针见血地揭示这一真理,小说采用了结构反讽的手法。小说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以及对婚姻的态度,揭露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用钱来衡量婚姻的实质。对于主人公柯林斯和夏洛蒂这样的金钱婚姻,小说给出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张爱玲的小说同样也采用了结构反讽的手法来表达小说的主题。《倾城之恋》主要以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他们的爱情其实还是离不了一个“钱”字。范柳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花花公子,一个完完全全只知道吃喝嫖赌,且品行不端的纨绔公子。即使他如何不好,但白家的小姐们却把此生目标致力于嫁给他,只为了他的钱。这也是流苏不顾一切地抢走本该属于妹妹的男朋友的原因,她想用一纸婚契换取个人长期生存饭票,而范柳原追逐流苏不是为了结婚,更多带有调情的成分,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猜忌、盘算着,各怀鬼胎地进行着“爱情游戏”的角逐。

张爱玲和奥斯丁都致力于用结构反讽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作者就在文本之外,对文中的人物爱情和金钱婚姻给予讽刺。在反讽比较上,我们从文本上可以看出奥斯丁虽然批判这种金钱婚姻,但她给小说安排了大团圆的结局,我们在否定的同时可以看到作者和谐的爱情观,在反讽同时寄予喜剧的色彩。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始终感到一种悲凉的色彩。虽然,香港的陷落成全了流苏的爱情,但她走进的是一座不知道因,不知道结果的婚姻空城。

在结构反讽上,和奥斯丁相比较,张爱玲的小说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标题与文本的相互悖立。初看《倾城之恋》这篇小说的标题,我们不由地会想到女性倾国倾城之美,可《倾城之恋》中的“倾城”却不是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样用来形容女性美的,而是暗指一座城的倾覆和在两个主人公相互利用的倾心。也可以用来比喻他们的婚姻就像一座城,但却是一座空城。题目表现了文章的主题,题目的幽雅与文章的内容形成极大的反差,主题与标题的形成对比达到最极致的反讽效果,使之意味悠长。

二、反讽刻画人物

奥斯丁的小说就像是反映人间百态的喜剧一样,她用一个接一个的戏剧场景来组成小说的环境,通过大量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的出场都是在舞会上,作者就是在主人公的对话中采用旁敲侧击式的乱入,来达到对人物的反讽效果。

在小说的开头就有这样一段幽默十足却又不乏智慧的对话:

“……哦,单身,我亲爱的,一点儿都不错;一个十分富有的单身;每年四五千镑,这对咱们的几个姑娘是个好事啊!”

“怎么个好法儿?这和她们有什么关系?”

……

从作品中的这段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势利、笨拙、八卦、神经质的老太太和一个尖酸刻薄的老头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通过这一段对话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特写,在将他们的可笑与滑稽展露无疑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言行进行了强烈的反讽。小说里的人物充当了叙述者,作者又给这些人物的话语加了些虚假的、言过其实的成分,从而使叙述者的观点形成反讽性的对照,以显示其可笑、滑稽的本性,来表达作者的反讽修辞态度,看了后让人忍不住发笑。

在人物的反讽上,张爱玲喜欢采用两极对立的因素来进行相互对照,从而产生反讽意味。从张爱玲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反讽不仅是张爱玲好用的一种叙事策略,同时她所用的反讽也与她的人生认识与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人物反讽上仍逃离不了悲凉的色彩。

首先,张爱玲喜欢将作品中人物本身的性格从不同方面进行对照。《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表面上看是一个受过西式教育的绅士,可骨子里却还是希望能找到传统的古典爱情。范柳原在爱情上是互相矛盾的,他既想要西方的野性,又想要东方的保守与传统,在各地穿梭的经历还使他还学到了一些所谓的洋人泡妞的方法。同样的白流苏表面上一直追求着现代化的生活,但她却没有真正走出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她有勇气离了婚,可最后仍然要用结婚来完成她生之意志。“张爱玲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都尽量引导读者在阅读时超越反讽以外的单一的叙事视角,不断地对人物进行正人君子和伪君子的评判。”

其次,张爱玲小说中对人物的反讽刻画还表现在人世俗情与超脱物外间的相互对立与相互联系。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时常沉溺于世俗中不能自拔,但却总是在欲望得到释放后被无尽的空虚包围,在现实这座大山面前一切欲望与愿望都是无比的渺小。《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唯一以大团圆结局收场的小说,但小说结局并不像《傲慢与偏见》一样皆大欢喜地让人心满意足。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结合外表看起来是罗曼蒂克的、羡煞旁人的,但这却无可奈何地成为反讽的一个最大范例。香港沦陷了,范柳原极不情愿地娶了白流苏,而白流苏其实只是嫁给了范柳原的钱,至于范柳原这个人以前不属于她现在还是不属于她。“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流苏开始感觉到怅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不是因为爱情所以才有两人的婚姻,而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命运,是爱情以外的其他因素,比如金钱等不应该出现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恶俗角色。正因为这样,这桩婚姻,被证明是不美满的,而是一种类似于不平等交易的缺憾。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在人物反讽上的两种风格。奥斯丁善于在“对话”中采用“漫画笔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无知与可笑,表现人物的真实性,丰富作品的意义空间。同时把自己的态度隐含在人物的对话之间,保证读者准确把握反讽的意蕴。张爱玲的反讽恰好相反,她不注重刻画人物的形象,而是从叙述的气氛中给予人的价值判断,在情景中展现人性的自私、平庸和卑下。将人物自身的性格进行对照,描写人物在世俗情趣中的虚无底子的命运,从而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反讽意蕴,体现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深邃洞察力。

奥斯丁与张爱玲在人物反讽上有不同的风格,但在不同中又有相似点。这个最大的相似点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场景与人物心理的流露极其的不和谐。从而形成人物心理与人物语言的相互对照,产生反讽效果。

《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作者借助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耳朵来进行叙述:

伊丽莎白拿起了针线活,听着达西同宾利小姐的谈话,觉得十分有趣,宾利小姐不停地恭维他,不是说他字写得好,就是说他一行行写得匀称,再不就是说他语言写得长,可是对方对她的恭维却无动于衷,形成了一场绝妙的对话,这与伊丽莎白对他们两人的看法完全一致。

“达西小姐收到这信该多么高兴呀!”

他没有回答,

“你写得很快。”

“你这话不对,我写得相当慢。”

……

从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恭维,一位无动于衷,一位无话找话,一位爱理不理,可谓是“妹有情儿郎无意”啊,人物语言、场景氛围与人物心理形成极其的不和谐,从而形成一种绝妙的喜剧对话,让人忍不住发笑。

《倾城之恋》在描写范柳原与白流苏在香港调情时,文中多次写到那堵墙,似乎那堵墙与他们爱情的地老天荒有很大的关系,但与小说中他们那种持续很久的高超调情技巧显然在气氛与情调上不相协调,而两人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进行的爱情游戏,让人觉得好笑。

三、小结

反讽是小说中常见的微观修辞技巧。成功的反讽有利于作者含蓄有力地体现自己的修辞目的。反讽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隐忧委婉性。由于反讽的巧妙运用,张爱玲与奥斯丁的小说都展现出无尽的艺术魅力,正因为如此她们都成了文学大家。反讽在她们小说中是一个最基本的元素,也是她们用来揭露人性、刻画人世百态时必不可少的利器。反讽的曲径通幽、暗香浮动的方式成为她们展现人性世界的策略。

奥斯丁与张爱玲就好像一个旁观者,但是却不经意间就把小说里的主人公们的各种丑态展示出来。在她们的小说中,我们可以从主题表现上和人物刻画这两个方面看到很多不协调的反讽元素。但是奥斯丁在对人性的揭露中是以一种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进行的,她的反讽运用中时刻带着喜剧的氛围,是英国式的独有的幽默讽刺,她的小说就像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读者可以看到这面镜子中照出来的一些人的愚不可及与荒唐,从而得到教育、受到启迪甚至恍然大悟,也可以说这种喜剧反讽的风格是奥斯丁对现实世界充满矛盾、谬误的嘲弄,但她仍在作品中寄予爱的希望。

张爱玲的反讽基调是沉重悲切的,她把自己置于一个超然物外、高高在上的位置指出人世被外物蒙蔽了能看见、能感受爱的心。张爱玲进行讽刺时脱离尘世的指责并不能掩盖她有意无意表现出来的同情与悲悯,这也是她的反讽的独特之处。她的这种悲凉的反讽风格一方面表现的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表现的是压抑了的悲哀,两种性质巧妙融合,体现了张爱玲独特的反讽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王琦.《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

2.杨正和.奥斯丁小说的反讽艺术辨析[J].上饶师专学报,1997,10(5).

3.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217.

4.邵丽君.论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8(11).

5.[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1:1.

6.庄云洁.张爱玲小说语言中的反讽气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7.张爱玲.张爱玲中篇小说集[M].海口:南海出版社公司,2001.9:122.

上一篇:纪念逝去的爱情范文 下一篇:一升眼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