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制度建立的原则

时间:2022-08-23 07:10:55

试论高校制度建立的原则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高校教育的内容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体制即现代高校制度,势在必行。本文试图从高校制度的内容、价值、内在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建立现代高校制度所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高校制度 原则

高校制度是人们为调整特定的高校活动领域中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基于国家的高等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目的所创设和形成,并为高校活动领域中大多数人所遵循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的总和。高校活动领域中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包括高校活动的外部关系和高校活动的内部关系。前者主要指高校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高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关系,从制度上看表现为高校与高校举办者(投资者)的关系制度,高校与高校外部管理者的关系制度,高校与其他高校的关系制度。后者主要指高校内部的组织机构以及高校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即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从制度上看表现为高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以及规范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的教师制度、学生制度、管理人员制度等。

随着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内容也开始在发生重大变化,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需要,成为阻碍高等教育进一部发展的障碍。打破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建立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体制,即现代高校制度,势在必行。本文试图从高校制度的内容、价值、内在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一下建立现代高校制度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建立高校制度所应遵循的内容原则

1.与经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引起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高校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经济活动对高校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校体制的变革。再次,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决定了高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高校培养各种规格、类型的高级人才的数量、质量,制约着高校发展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高校教育中所谓的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以及普及教育的阶段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经济结构也制约着高校的结构。

科学技术发展对高校活动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对高校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高校中各种学科和专业的形成,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变化等等,都与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相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成果的不断创造,如照相机、幻灯机、电影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相继进入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着高校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以上表明,在设计高校制度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的因素,高校制度的建立应当与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相一致。比如,在设计高校体制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高校体制应当基本上是以市场为主的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中的作用;在设计规范高校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区域结构等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因素、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影响;在设计规范高校的投资体制、办学层次、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办学规模,以及设计规范高校的一些具体活动的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影响,如国家和社会对各层次、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国家和社会可用于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财力状况,居民可用于高等教育的可支配收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2.与高校活动的内容、特点、规律相一致的原则。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是高校活动的中心工作。高校通过向社会培养、输送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一个重要行业,鉴于此,高校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建立一套符合经济运行特点和规律的高校制度是必要的。比如,建立高校自治制度,即高校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类型和需求结构,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自主选择办学层次,选择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学校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但是,高校活动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的一般经济活动,它是生产、培养人的特殊经济活动,它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它除具备经济活动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之外,还具备自身特殊的特点和规律。从宏观上看,由于培养人的活动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这种活动决不可能像一般生产某类产品的活动,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国家在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必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重要的宏观监督和指导作用。从微观上看,由于高校活动的产品――高校学生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它的生产决不可能像其它的一般经济活动中的那些没有生命力的产品,完全按照严格的工艺流程和程序来生产。因此,高校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到其产品的主动性特征,在设计高校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比如,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择校、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方面的主动性,建立与此相关的制度。

3.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原则。

世界各国的高校制度各具特色,并没有惟一的最佳的模式。究其原因,是高校制度除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的制约和高校活动的特点与规律的制约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即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英国的文化传统崇尚有教养和绅士风度,因此,英国的高校非常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强调导师的人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美国的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使得美国的高校制度或高校活动也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如高校可开设各种学术性、实用性、职业性等课程,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可根据有关规定即时入学,获得学分及毕业。我国在借鉴国外的高校制度,建立自己的高校制度时,应充分注意到国外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与我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传统的差别,坚持从本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实际出发,建立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相一致的高校制度。

二、建立高校制度所应遵循的价值原则

1.高等教育平等的原则。高等教育平等原则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谓高等教育平等,是指人们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一种应有的基本的权利,要求任何人都不受限制地享受这种权利,任何人为的障碍都是不合理的。高等教育平等,包涵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二是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三是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由最初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发展到“受高等教育的过程、结果平等”;高等教育平等的衡量指标也在不断变化,如由“进入高校就读的机会是否平等”发展到“受教育年限、学校类型、课程内容是否表现机会平等”再到“受教育过程是否有利于个人成为社会栋梁之才”。高等教育平等原则反映了人们试图借助高等教育平等达到消除社会差异的目的。我国高校制度的设计、建立应当追求高等教育平等原则,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出身、财产状况,一律平等地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把高等教育平等原则的精神体现在高校各项制度之中。

2.高等教育效率原则。所谓高等教育效率是指高等教育系统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出尽量多的最好的、最有用的教育“产品“。高等教育效率是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下的现实选择。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必然要求对谁受高等教育有所选择,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我国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追求高等教育的效率,我国高校制度的设计、建立应当追求高等教育效率的原则,体现这一精神。

3.保障高校活动整体目标实现的原则。现代高校有三大基本职能:一是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这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也是现代高校的核心职能。二是发展科学的职能,这一职能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它成为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是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这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高校制度的设计、建立应当有利于现代高校这三大职能的实现,给它们提供切实的保障。

4.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则。高校活动一方面受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约,反过来,另外一方面又促进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如高等教育促进着经济增长,促进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选择、传递、保存、创新文化,促进着文化的发展。高校制度的设计、建立应当有利于高校这些方面作用的发挥。

三、建立高校制度所应遵循的体系原则

1.全面性原则。高校制度应可能全面、完整,涉及高校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每一个高校活动主体,使每一类高校活动和高校活动主体都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2.各种制度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原则。高校制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项目繁多,各种制度之间应当协调配套,形成严密的统一体系,不能自相矛盾或前后脱节。各种制度之间如果缺乏内在的统一性,会导致制度混乱,高校活动无所适从。

3.合法性原则。高校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我国宪法、法律的规定,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现实中,高校制度的一些规范高校内部管理活动的具体制度,有可能没有注意到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产生与我国法律、法规抵触的现象。

4.稳定性与连续性原则。高校制度一旦制定和实施,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修改、中断和废弃。

5.及时立、改、废的原则。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高校社会关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决定了高校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只能是相对的,这就要求在保持高校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必须适时地进行高校制度的立、改、废。把保持高校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及时地立、改、废这两个方面恰当地结合起来,使高校制度在稳定和连续当中,随着高校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保持新的活力。

6.规范性原则。高校制度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严格地按照程序来进行。高校制度条文的逻辑结构必须清楚,语言必须明确、规范,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容易使人产生歧义的语言文字。高校制度的形式应主要采用书面成文的形式。

7.详尽具体与可操作性原则。高校制度对每一高校活动的主体和每一高校活动的内容的规定都应详尽具体,切实可行,这样既便于高校活动主体对高校制度的遵守,也便于高校活动主体对高校制度的监督和执行。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文玉:《试论高校制度及对高校学生的深刻影响》,《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第3期。

3.赵文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快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4.邓周平、钱志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价值取向和操作设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年第2期。

5.张祖英、许积年:《对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上一篇:省级纪委书记“换防”的幕后新闻 下一篇:工运先驱陈赞贤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