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疆高校话剧创作原则

时间:2022-09-04 04:05:47

试论新疆高校话剧创作原则

摘要:新疆高校话剧创作有其特殊性,如果我们能够把握新疆高校话剧的创作规律,就能够充分发挥这种艺术形式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得思政教育深入人心。本文立足于实践,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新疆高校话剧创作应遵循的三个原则:把握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找准定位,明确受众;突出新疆地方特色。本文的写作意图旨在为今后新疆高校的话剧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催生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新疆高校;话剧;创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J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47-03

2010年9月,由笔者担任编剧和导演的话剧《支教老师来了》在全国各省市院校报送的126个剧目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第二界中国校园戏剧节”复赛,这对我们新疆师范大学来说,尚属首次;对新疆的高校来说,这样的机遇也并不多见。接到复赛通知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调动一切力量,给予我们大力支持。2010年11月,带着我校领导的嘱托和广大师生的殷切期盼,我们奔赴上海参加复赛并一举取得了包括最佳编剧在内的四项大奖。这样的成绩,对于从事校园话剧的我们来说,是巨大的鼓舞。通过比赛,我们看到了校园话剧的勃勃生机和学生们无穷的创造力,同时也从各兄弟院校的优秀剧目中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回首从接到参加复赛通知到正式比赛短短两个月的训练时间,不禁感慨万千。连专业剧团的老师们都觉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让一群业余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排演出一台像模像样的话剧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将这不可能变为了可能,而且做得很出色!骄人的成绩背后,是所有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骄人的成绩背后,仍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沉淀一段时间之后,笔者将这些思考诉诸于文,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新疆高校话剧即指反映新疆高校学生群体生活的话剧,话剧的创作者多是各个高校的学生或者是老师。新疆高校话剧创作有其特殊性,这一方面取决于新疆这个特殊的地域,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众所周知,新疆是个多民族聚集区,在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个主题也贯穿了所有形式的艺术创作;此外,高校的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普遍具有较高的审美品味。新疆高校的话剧创作要兼顾到这两个特殊性。

具体到创作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精心策划

(一)把握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

近几年来,党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及各兄弟省市对新疆的扶持力度极大,重视程度极高。在这样一片大好形势下,新疆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支教老师来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工作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

新疆师范大学作为自治区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自治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使命。自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开展高校赴南北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习支教计划以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和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缓解边远贫困地区合格“双语”和汉语教师紧缺的矛盾,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新疆师范大学先后组织了八批共计2400余名学生分别赴阿勒泰、和田、阿克苏、喀什地区进行实习支教。每年实习支教结束后,学校都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实习支教汇报会。以往,汇报会多采用讲演和访谈的形式,2010年,学校考虑到为了更好地使广大师生了解实习支教的意义,希望汇报形式能够有所创新,话剧《支教老师来了》应运而生。

该剧取材于我校赴全疆各地州参与实习支教工作学生的真实经历,剧中塑造的几个人物:李蓓蓓、吴昊楠和刘欢较有典型性。主人公李蓓蓓是一个有着80后普遍性格特征的女孩:有想法、有能力但有些娇气、缺乏责任感和阅历等等。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出发前踌躇满志,亲临支教点看到支教点较为落后的条件后倍受打击、思想产生了动摇,但最终被当地纯朴热情的老乡和天真可爱、渴求知识的孩子们所感动,决定毕业后返回当地,继续为孩子们教授知识。该剧既刻画了一群虽然有些小缺点小毛病但是不失可爱、善良、真实的鲜活的大学生群体,又刻画了纯朴幽默的老乡和天真浪漫的孩子们;既体现了80后一代如何实现转变,从缺乏责任感的“大孩子”转变为具有明确人生目标和理想的“成年人”的心路历程,又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感;如果再仔细分析,我们还能从该剧中看出近几年在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怀下,新疆边缘地方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看出知识的重要性;可以看出人性的真、善、美等等。所有这些,都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契合了主旋律,也契合了“第二界中国校园戏剧节”的主题。许多同学看完该剧后,都深受感动,纷纷表示很受教育和启发,甚至一些内地的同学也都说要来新疆从事支教工作。

(二)明确受众,找准定位

我们的话剧剧本几经修改打磨,在没有开协调会之前,剧本都没有最终定稿。协调会开过之后,我们的参赛场地被正式定在了松江大学城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由此,我们就明确了受众一部分是专家评委;另一部分是松江大学城的广大师生。专家评委看的是门道,所以,剧本首先一定要过硬,结构要完整,要符合话剧的基本要求,绝不能有硬伤;灯光、舞美、音响等各个方面力求尽善尽美,不能出现任何瑕疵和纰漏;广大的师生们看的是“热闹”,我们的剧目就应当情节突出、有气氛、有笑点、有动情点。特别提出的一点是,由于上海的师生平时观看剧目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他们的审美要求也就比较高些。在参赛的过程中,现场观众的反应也会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计入分数。如果我们设计的笑点、动情点和广大观众的审美经验相去甚远,我们的演出效果就会差强人意。专家评委和普通受众的需求,我们都应当尽可能考虑到,明确了这点之后,我们在人物设置、情节、台词、舞美、服装等各个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例如:

台词方面:由于我们的演员中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台词多带有些地方口音,很可能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所以,我们在排练初始就在台词上下了很大功夫,对所有演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吐字一定要清晰!在吐字清晰和富有特色的“新疆语调”两者之间,首先要保证吐字清晰;我们还对台词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为了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加共鸣,在台词中增加了和上海有关的内容。例如,在“劝学”一场戏里,我们让李蓓蓓提到“上海世博会”;在“星空”一场戏里,我们把吴昊楠称赞李蓓蓓送的礼物“很棒”的台词特意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方言“有腔调”。

情节方面,我们力图突出引起共鸣的情节。由于我们的剧目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尽管小心谨慎,但是还是无法完全避免有少部分情节观众理解不了或理解不透。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取长补短,把那些观众易于理解的戏做“足”。例如,第一场戏里,由于李蓓蓓带的东西实在太多,引起了校长的误会,校长帮她提行李并说“你看你,来就来嘛,还带啥东西呢”;在当地老乡看望支教老师那场戏里,激动的乡亲们忘记了老师们还没有吃饭,跳起了欢迎支教老师的“麦西来甫”①,并拉老师们一起参与,饥饿的吴昊楠频频从队伍里溜出去,想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拿点桌子上乡亲们送的美食充充饥,可他屡次都没有成功,总被乡亲们拉回快乐起舞的人群里。当他终于拿到一块馕②,不顾形象地塞进嘴里时,音乐却戛然而止,所有人都看着他,一位当地的老师有些不高兴地问他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跳舞时,他憨厚又无奈地说“我……我饿了”;星空那场戏里,吴昊楠在星空下给李蓓蓓和刘欢讲述自己经历时提到“……有一次,我在村口随地,啊,不,是解决‘紧急出口问题’的时候,一抬头,从没见过这么多星星,我震惊了,一个没蹲稳,我就……就……”场下观众会心一笑。这几场戏的现场演出效果都十分不错。

舞美设计方面,在最初的方案制定出来时,有许多人提出异议,说我们制作的天幕有些不伦不类,剧中涉及到的支教点是和田,怎么天幕上既有吐鲁番的民居特色,又有喀什的民居特色,还有葡萄藤?还提出,和田其实不是黄色调的,而是绿色调的等等。考虑到我们的受众并不能明确地分清楚北疆和南疆的民居特色,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还原他们心目中的“新疆”,所以,最终,集合了内地观众心目中新疆特色的典型环境的、黄色调的天幕被最终确定了下来,绿色的葡萄藤是点缀其中唯一的亮色,配合一些同样色系实景桌椅,很好地还原了剧中环境,也符合剧中提到的风沙大的沙雅县的环境;

服装设计方面,根据我们的前期调研,支教点的许多学生家庭条件的确困难,一个学期下来可能都不怎么换衣服,许多人都穿着不合身的衣服。依据这个实际情况,我们要求饰演小学生的演员们全部都穿着颜色暗沉、看上去破旧不合身的衣服。可是这样的设计效果并不好,首先影响舞台效果,不美观;其次我们平时在下面看还过得去的衣服,一上了台,破旧程度就被夸大了,容易引起误会;最重要的是,没有新疆特色。我们最后取了个折衷的方案:维吾尔族女同学都穿艾迪赖斯③裙,有些同学下面套条裤子,有些同学外面套件外套;维吾尔族男同学里面都穿民族风格刺绣衬衣,在外套和裤装上有所区别,全部都带维吾尔族特色小花帽。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民族特色;另一方面,看上去整体色调偏暗、没有完整一套的衣服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条件。

(三)突出新疆地方特色

校领导在开会时多次强调“即使拿不上名次,也要体现出我们浓郁的新疆特色,也要让比赛场地弥漫着浓郁的‘新疆味’!”这也是我们所有主创人员的共识。这个“新疆味”体现在各个方面:

就剧本整体而言,我们的剧本本身反映的就是新疆的人和事,其中有两幕都有“麦西来甫”④;

就台词而言,在保证能让内地观众听得懂的前提下,我们的台词中保留了许多带新疆地方特色的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演员的台词,例如:新疆话的尾音“SA”字、少数民族同志说汉语喜欢带“嘛”的尾音,在我们的台词中有所体现;独特的发音、语调在台词中有所体现;少数民族特有的幽默在台词中有所体现。比如,星空一场戏里,校长指着星空给同学们讲述他年轻时的经历“……对,这个东西嘛(指美丽的星空)乌鲁木齐没有的。记得我结婚的时候,我老婆问我要宝石呢,我把她带到这个地方给她说(指着星空),喏,满天都是宝石嘛,你自己拿去吧。”

就演员而言,我们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担心部分少数民族同学克服不了语言问题,原本决定剧中部分主要角色由汉族扮演少数民族,此前也有过先例。但几经商讨,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剧中的少数民族角色全部由少数民族同学扮演,该剧中,少数民族演员数量占据了总体演员数量的三分之二!事实证明,我们的决定是对的!当初因为语言问题而不被看好的饰演校长角色的麦尔丹江非常刻苦,没事就拿着剧本苦练台词,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最后成功地克服了语言障碍,并且在表演上收放自如,获得了“最佳演员奖”;而当饰演小学生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和帅小伙集体在场上亮相时,不可不谓“惊艳”。演出结束后争抢着合影自不必说,甚至在演出当中,就有观众在台下说,冲着这么美丽的姑娘,这么帅的小伙子,都值得去新疆支教。

就音乐而言,我们也制定了多种方案:最初的方案是打算拿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维吾尔族乐曲改编成不同的版本用于幕间;用同样的旋律填上词,作为主题曲使用。但考虑到我们剧中使用音乐的地方比较多,一首乐曲显得有些单薄,时间上也来不及,这个方案没有通过;第二个方案是从现有的曲目里挑选适合的配乐,可是我们找了许多现有的维吾尔族歌曲都是合成好的,甚至加了许多西洋乐器在里面,大家仍然不是很满意;我个人认为,我们话剧中所采用的音乐应当是极富民族特色的,拙朴的。当音乐响起时,能立刻把观众带入规定情景中。最后,我们决定,幕间的音乐均采用原汁原味的维吾尔族民族乐器演奏。在重头戏“劝学”一场,之前一直采用的是钢琴曲,为了突出新疆特色,也换成了四个维吾尔族乐器合奏的配乐。其余的配乐大体是遵照这个方案的,只有少数配乐为了演出效果,采用了合成的曲子。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剧中饰演校长的麦尔丹江同学,是我校音乐系专修“弹拨尔”⑤演奏的大四学生,幕间的许多音乐都是由他即兴弹奏的。记得进棚录音那天,下着倾盆大雨,可麦尔丹江通过音乐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至今仍能回想起那美妙的乐音中的惬意与陶醉。

就舞美而言,最早我们设计的是写意的场景,通过二道幕的组合,还原大环境,能区分出室外室内即可。后来考虑到我们整个风格趋于写实,并且这个方案无法更好地体现出新疆特色,便放弃了这个方案,改成了写实的方案。当我们达到场地,悬挂天幕时,具有浓郁新疆特色的葡萄藤、门廊和民居瞬间还原了我们新有的环境,演员看到了很兴奋(因为之前没有合适的场地,大家都没有看到过天幕悬挂的全貌)也很安心,说“到家了!这就是我们新疆!”;许多提前达到场地的观众也兴奋地呼朋引伴、拍照留念,不用给他们介绍,他们也能一眼辨识出“这是新疆的!”并且打电话给自己的同学“快来拍!是新疆的!很漂亮!”这充分证明,我们的舞美设计方案,是成功的。

就服装而言,绚丽的艾迪赖斯、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衬衣和精致的花帽,就是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名片!

就细节而言,我们特意在剧情结束后,安排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维吾尔族姑娘围着打手鼓的小伙子跳起维吾尔族舞蹈,一束追光里,姑娘曼妙的身姿和小伙子的帅气挺拔将现场的气氛瞬间推向了高潮!谢幕时,演员们将自己头上戴着的花帽抛向观众群,姑娘们奉上干果,现场的气氛其乐融融,许多观众流连忘返,迟迟不愿离去。

德国著名作家席勒认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⑥话剧的观赏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是潜移默化,欣然接受教育的过程。把握好新疆高校话剧创作的原则,就能使得们新疆高校的话剧创作大放异彩;同时,也能使外界透过这扇窗口了解我们新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衷心期盼新疆高校的话剧在今后的日子里再创辉煌!

注释:

①维吾尔族特有的集体舞形式,特点是参与范围广和即兴性.每逢节假日,“麦西来甫”都是维吾尔族必不可少的“餐点”,是维吾尔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新疆特有的面食,用面饼在特制的馕坑里烤制而成,相当于内地人常吃的饼,深受新疆各族百姓的喜爱.

③艾迪莱斯绸是新疆维吾尔族特色传统手工艺织品,色泽艳丽,是维吾尔族妇女最喜爱的衣料.

④见注释①.

⑤维吾尔族民间乐器,演奏技法以弹奏为主.

⑥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7月.

参考文献:

[1]《书立方》编委会.论语·阳货.重庆出版社,2010年4月.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7月.

[4]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生活的审美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2月.

上一篇:论广府地区关帝“武财神”崇拜形象特征与社会... 下一篇:论中国传统响器的发展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