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习生物知识的四个步骤

时间:2022-08-23 06:28:39

轻松学习生物知识的四个步骤

由于诸多原因,生物学科在初中阶段仅开到初二,高中阶段却只从高二开设,使学生在中学六年的学习中连续中断两年而没有学习生物,因而造成初、高中生物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连贯和脱节,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就会给高中阶段的学习带来诸多困难。还有一个外因是,黔东南地区初中升高中考试未计生物成绩,致使不少学生主动放弃了生物知识的学习,部分教师也觉得教之无趣。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掌握科学有效的生物学习方法,也一样能学好生物知识。为帮助同学们学好生物这门学科的知识,现将自己多年来积累总结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步骤:预习。预习就是课前的自学,是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因此,上课前一定要预习,而且要认真预习和讲求实效。预习应一般在上新课的前一天晚上进行,这样印象会更深,效果会更好。预习时间依新课难度大小而定,预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到:①通读新课内容一遍,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②对新课内容进行筛选,在通读中能理解的就放下不管,对不懂的内容要多读几遍,并认真思考,若仍不能理解,则用笔以问题的形式做好记录。切勿只是勾勾画画,这样不具体,没有重点。③善于运用教辅资料,教辅资料是经任课教师精选的,因此对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很有帮助。对几经思考均不能理解的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认真阅读教辅资料中的重点梳理、辨析难点等相关内容,力争解决,若资料中没有或经努力还是无法理解,就做好记录留下。④完成课后练习。为检查预习效果,在完成①②③环节后动手做课后练习,能做则做,不能做则再阅读相关内容或借助教辅资料中的知识分析予以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亦放下。⑤小结预习。预习结束,合上书本,小结预习内容,默记问题存于心中。另外,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阅读并理解教辅资料中的知识内容、例题讲解与分析及课前预习导航,理清新旧知识联系。

第二个步骤:听课。听课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因此,听课时要认真做到:①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要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②听老师讲课的方法和思路,释疑的过程和结论,不要偏离老师讲课的思路。③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尝试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下结论之前,自己试作判断,试下结论,看看与老师的是否一致,若不一致,找出不一致的原因。④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回答问题是思考的行动表现,是提高学习能力和拓宽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同时还能避免课堂上开小差等影响学习效果的行为现象发生。⑤当堂消化,及时解决,不留后患。听课是为了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课堂上除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外,还要针对预习中理解不了的知识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老师的讲解分析时力求当堂消化、及时解决,理解不透、解决不了的问题要通过课堂提问或课后请教的方式及时解决,做到一课一清,不背包袱。⑥适时记录,总结提高。在听课时把老师要求做笔记的内容记下来:把自己觉得精彩的内容记下来:把自己好的想法记下来:把自己一闪而过和不理解的内容记下来,以便及时总结和请教,及时消化,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个步骤:复习。复习是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复习时要认真做到:①及时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要当天复习,做到不欠账。②讲究复习思路。通过一课、一节、一章的复习,把前后所学知识内容以图表式、线索式或提纲式的方法连贯起来,形成知识网。③复习时遇到问题要先思后想,不要随便看书、问人,努力独立地解决问题。④复习时参阅教辅资料,丰富、充实和吃透所学知识内容。

第四个步骤:练习。练习是深化、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结合的主要形式。练习时要认真做到:①及时练习。即使老师没有布置作业,自己也要选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练习,切勿没有作业就不练习。②练习是再次把握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运用的过程,因此要认真,要务实,要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问题,做到学用结合。③在练习中要学会审题,寻找解题途径,总结解题方法、思路和技巧。④练习要达到一定量。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切勿直指高难度题,以免丧失信心,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学习兴趣。⑤练习时严禁抄袭。遇到问题需请教他人时要问方法、问思路、问过程、问技巧、问解题途径,切勿直问答案、得结果就完事。⑥量力而行,适开小灶。在练习中要根据自己学习能力和时间等情况,确定练习题的难度和数量,可能时给自己开一些小灶,加一些难度,使自己向更高目标迈进。

以上四个步骤,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只要我们做到位、做扎实,学习生物知识就不再困难,会在轻松愉快中取得好成绩。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赶快行动吧!

上一篇:学生的思想教育属于谁 下一篇:用爱架起孩子心灵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