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综合信息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时间:2022-08-23 05:27:41

企业综合信息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传统意义上企业自动化系统主要是由企业的厂级实时监控系统 (SIS) 和其连接的下层现场设备如分散控制系统(DCS)、远方终端装置 (RTU),它对整个企业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和在线管理,包括控制、信号、测量、保护、自动装置及传动装置,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经过功能组合和优化设计,对企业执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是自动化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企业领域的综合应用,对于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IT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生产与决策信息相融合的问题,它作为 SIS 和 DCS 的上层机制,以 DCS 和RTU 为基础,以经济运行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为目的,采用先进、适用、有效的专业计算方法,实现整企业厂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及厂级生产过程的实时信息监控和调度。它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真实有效、可靠的实时运行数据,为市场运作下的企业提供科学、准确的经济性指标。

二、企业IT 系统构成和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集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经营为一体的综合信息自动化新模式,即人们希望从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和控制过程 3 个方面实现企业的综合信息自动化。具体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过程控制层、支持层等 5 层以及 2 个数据库 ( 关系数据库系统和实时数据库系统 )。其中:决策层包括企业信息部门、经营辅助决策、关键业务指标和基础信息。管理层包括生产计划调度、分厂管理、供应采购、销售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财务成本、计量信息、人力资源、设备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环保。执行层包括实时数据监控、生产调度、流程模拟组、优化控制。过程控制层包括 DCS 控制、数据采集 RTU、传输、安全报警、在线质量检测等。支持层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环境 ( 网络、计算机设备、系统软件、工具软件 )。其中管理层从关系数据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帮助解决,而执行层和过程控制层从实时数据库中提取实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来管理和监控生产的正常运行,当然两者之间的数据和信息也可以相互交换,协同工作。由以上的层次结构图可以看出,各层次的功能模块相互配合,通过接口紧密连接在一起,完成信息集成的功能。IT 系统功能定位为厂级生产实时监控及管理信息系统,以企业负荷为中心,强调生产过程的经济性。IT 系统信息来源可以取自 MIS 或 DCS 与 RTU 系统,并应具有监视与控制功能。

三、关于 企业IT 系统的安全问题

企业信息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值得重视的一项重要问题,特别是实时控制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调度自动化系统间的通信,以及不同系统间的互联网络通信已成主流。但在目前的形势下,基于 Internet 技术的网络通信,很可能受到各种动机黑客的攻击和感染病毒,这一点切不可忽视!非常可喜的是,企业的信息专家们早就重视了这个问题,并已初步采取了措施,防止不测。通辽盛发热电厂 IT 系统网络安全采用了网络安全评估分析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和防病毒技术等多层次动态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网络安全评估分析技术:用实践性的方法扫描分析网络系统,检查报告系统存在的兹点和漏洞,建议补救措施和安全策略,为最终增强网络的安全性提供技术手段。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功能是实时地发现网络中的入侵攻击和安全违规行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响应对策,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防火墙技术:从总体上看,防火墙应具有以下五大基本功能:①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②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③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④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⑤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报警。防火墙是整体安全防护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应将防火墙的安全保护融合到系统的整体安全策略中,实现多层次的安全保护。防杀网络病毒技术:为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制定企业防病毒策略,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采取强制执行的管理策略,即在管理员为客户端配置好相应的防病毒策略后,必须将其锁住,客户端不得更改,以保证统一制定的防病毒策略确实在整个网络得到实行,确保网络的防病毒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明等:《信息网络安全规划及实施》,《中国电力》,2003 年第 5 期。

[2]李若明等:《信息综合自动化的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 年第 20 期。

[3]陆延昌:《用自动化技术带动中国电力工业的现代化建设》,《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 年第 24 期。

[4]张恺,张华钦. 电力MIS建设的特点及方法[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1,(21) .

[5]杨春雨,李连成,刘小丽. 企业综合自动化信息系统[J]. 电气自动化, 2003,(01) .

[6]黄道,李光华.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的探讨与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 2000,(12) .

[7]黄文斌,唐旭章. 新一代电力企业MIS框架初探[J]. 软件世界, 2000,(07) .

[8]陈燕林.基于Internet的变电站信息化技术研究[J]. 微计算机信息, 2003,(02) .

作者简介:

余洪舟,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人,就读于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系自动化60801班。研究方向:信息自动化。

上一篇:对油田地质实习的思考和认识 下一篇:国内工程勘察钻机的发展现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