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8-23 05:13:00

【前言】浅析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英国工业化处于世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当时的英国以世界主要列强的角色活跃于国际舞台。早在16—18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的对外商战和殖民扩张就为其创造了国外市场和货币资本。可以说,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殖民地的裸的掠夺。英国与欧美其他...

浅析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工业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化进程成败的关键,世界许多国家已经作出了尝试和实践。其中,英国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瞩目成就的典范,然而,在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通过分析英国工业化的特点、代价,总结了英国工业化代价带给我们的启示,进而从中吸取教训,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科学之路。

关键词:英国工业化;特点;代价;启示

中图分类号:F414;F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78-03

一、英国工业化的特点

(一)从英国工业化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来看

英国工业化处于世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当时的英国以世界主要列强的角色活跃于国际舞台。早在16—18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的对外商战和殖民扩张就为其创造了国外市场和货币资本。可以说,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殖民地的裸的掠夺。英国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资本原始积累迅速,工业化起步早,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贸易和世界工业的领先和垄断地位,成为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因此,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始终处于有利的国际环境之中,在殖民地掠夺财富和占领市场,并在世界范围内赚取市场垄断利润。

(二)从英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方式来看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国内是对农民土地的暴力剥夺。英国历史上多次进行的圈地运动,使许多农民失去土地。英国在逐渐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的同时,为其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如前所述,英国对外进行的海盗掠夺、殖民剥削和奴隶贸易,为其积聚了巨额财富,积累了大量资本,为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从英国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来看

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主要动力在英国内部。英国工业化前的近300年中,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衰落,英国工场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不断集中;由于“三个伟大的杠杆”,特别是“蒸气机的利用”及一系列技术发明,推动了原有生产方式的变革。英国工业革命使机器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剩余价值增加。在工业发展中,中小型工业不断破产,大型工业通过兼并使资本和生产日益集中。英国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是本国工场手工业的集中发展和工业革命。

二、英国工业化的教训

(一)工业化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工业化实际上就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的变革和支撑。总体而言,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特别密切,彼此推动。然而,当工业化和现代化接近完成之时,曾经作为强有力经济杠杆的英国农业却被无情地“牺牲”了。19世纪30—40年代,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巨大发展。这时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工商业资产阶级对此欢欣鼓舞,纷纷要求改变国策。早在1820年,伦敦的商人团体就曾督促政府“如果能使进口那些有关国家的土壤、气候、资本和工业最适合生产的产品,并从我们自己国家适合生产的商品出口以作支付,那么对外贸易将极利于国家的富足和繁荣,摆脱限制的自由贸易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国家资本和工业的最佳方向。”①极力主张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执政党为维持其统治,以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为重。于是,他们相继按照区域比较利益观点而实行帝国内部的区域分工,牺牲了对本土具有重要意义,但成本较大、经济利益较少的农业部门,把农业的赌注押在落后国家,特别是殖民地上,导致了本国农业的逐渐萎缩。“1801年英国农林渔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2.5%,1841年为22.1%;1861年英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17.8%,而1901年则为6.4%。”②很显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直线下滑趋势。19世纪后期,随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英国农业不仅衰落,而且一直陷于困境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对外交通的部分中断,英国国内农产品供应极为缺乏,农业的衰落及对国外市场严重依赖性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暴露得异常充分。这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本国农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战争结束后,由于对外交通的恢复以及20年代长期农业危机引起的农产品价格猛跌,使得英国政府改进农业的努力付诸东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粮食供应问题空前严重,迫使英国政府再次采取措施刺激农业生产发展,并试图从发展生产着手逐步改变自己在农业上的不利处境,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但成效不大。直至今日,如何振兴农业仍成为英国历届政府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

(二)工业化以社会两极分化为代价

在工业化来临之前,英国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只能维持人的基本需求,社会财富的总量极其有限。然而,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英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按理说,财富的巨大增加给英国每个社会成员享受工业化成果并过上幸福生活开创了可能性,并且为创造一个美好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工业化的确使英国的财富迅速增长,但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社会财富的大部分被极少数人所垄断,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甚至有一些人还受到工业化的危害,生活状况反而恶化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而且这种差距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鲜明。1801年,1.1%最富有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到1848年,1.2%的最富有者就取得35%的国民收入;到工业革命已完成的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相反,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伴随工业化进程所出现的贫富悬殊日益扩大的趋势,使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迪斯雷利也不得不惊呼:“英国可以分为两个民族:穷人和富人,他们之间拥有一条巨大的鸿沟。”①

分配不均引起贫富悬殊,贫富差距又加强两极分化。这种状况的持续在英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一方面,贫困必然使得社会下层特别是工人阶级对现实产生不满,他们会通过个体犯罪及集体反抗将这种不满表达出来,由此而导致激烈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社会的两极分化,特别是工人阶级的贫困化,使英国整个国家遭受其害,其表现形式是英国的国民体质受到影响,工人们生活在贫困中,他们的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卫生与健康的重大问题,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国民体质。同时,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贫困人口根本无力接受起码的文化教育,从而导致英国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下降。19世纪上半叶,英国由于各种犯罪率直线上升而被称为是“一个犯罪及暴力冲突四处蔓延难以遏制的时代”。

(三)工业化以污染环境为代价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而这两种表现显然都与工业化有关。就水污染而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构成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的两大水污染源。众所周知,英国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棉纺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用水,加上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是主要的机械动力,因此,英国第一批近代工厂大工业大多建在水源充足的河流旁边,这样既可以就近取水解决工业用水和动力问题,同时也便于处理日益增加的工业废水,众多的河流便很自然地成为工业废水的排放之处。当时,英国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连续不断的工业废水和生产污水的自然排放,完全超过了河流和大地的自净能力,必然形成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就连英国人视为生命之河泰晤士河也因工业革命时期的严重污染而水质迅速恶化、病菌滋生,甚至鱼类绝迹,成为举世闻名的“臭河”。此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后期。

再看空气污染。工业革命时期以煤为燃料的各类工厂和家用炉灶所排放的烟尘以及硫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是英国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作为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燃料,煤炭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体现了工业化的巨大成就。然而,一座座以煤作为燃料的大工厂连续不断排放出的各种有害物质不仅对动植物和建筑物构成损害,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伤害着经常呼吸被污染空气的人们的健康。至于一般的老百姓更是深受空气污染之苦,他们的院子永远照不到阳光,永远没有新鲜空气,也不知干净的雨水为何物。在这种环境中很难想像人们能够健康地生活。19世纪后期英国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就是呼吸系统疾病流行,公众舆论普遍认为这与英国的空气污染有直接关系。著名学者阿尔诺德·汤因比在19世纪80年代甚至断言,产业革命的烟雾所带来的破坏要多于创造。②然而,英国政府却长期对此熟视无睹,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后果充分显露后,才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立法,以纠正工业化时期的重大失误。英国的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显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英国工业化教训的启示

(一)工业化进程中正确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搞清农业和工业化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任何社会,人类要生存,都必须要有生活资料。从农业和工业化的关系来看,农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领域中资源要素的转移。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农业人口比重趋于下降,这种趋势支撑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既增加了劳动力供给,又提高了社会消费水平,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工业化反过来可以为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所以,应该把农业和工业化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工业化进程中注重社会公平,有效防止贫富差距扩大

古人讲,不患贫,患不均。社会公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进步,极大地尊重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学不断发展。在树立社会公平的观念的同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初次分配差距太大,再分配纠正的成本就会过高。初次分配既要体现效率,又要体现公平,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要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障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并扩大覆盖面,特别是要加快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提升各类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最后,要加强财税调节。应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利用税收杠杆达到“限高补低”的效果,比如完善个人所得税收取方式、对高档商品住房开征房产税等。

(三)工业化进程中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尊重和顺应自然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既不能重复英国工业化的老路,也不能延续我国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我们要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探索实践工业化的新模式。首先,推行技术进步模式。要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保护自然的目标,就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来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尤其是要减少传统的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等产业对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促进新产品、新产业的形成,推动传统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其次,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一是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协调发展一、二、三次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注意整合我们的优势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协调各区域之间、城市之间、产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各产业的科学有序发展。二是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从生产源头实现资源消耗的最小化、“三废”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打造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78.

[3] A.BLAND,P.BROWN,R.TAWNEY.English Economic History:Selected Documents[M].London,1921:698-699.

[4]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60-61.

[5] HAMPDEN JACKSON.England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M].London,1975:114.

[6] 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25.

上一篇:MINI COOPER 下一篇:休闲度假目的地品牌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