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以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08-23 04:10:36

浅析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以及解决对策

摘要:当前各地都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但是普遍感觉到农业结构调整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如果不将这些制约因素予以消除,农业结构调整难以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关键词:农业 结构调整 制约因素 对策

引言

农业结构调整是大农业概念中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的比例调整,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正由“体力型农业”向“智力型农业”演化,迫切需要对原有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顺应形势的发展,因而探讨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1)缺乏专业知识

农业生产是依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物质产品的经济活动,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一方面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别很大。不同地域的光、热、水、土类型不同。适宜不同的产业和产品生产;另一方面,自然条件的某些因素有时间变化,季节性明显,农业生产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及季节变化。所以发展农业生产或调整农业结构要看自然条件是否适宜。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都有最适宜的农产品和产业,这就是地域农业的资源优势。每一个农业生产者,都处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都必须根据本地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来选择调整的项目,如果缺乏本地资源基础信息,对本地条件具有哪些适宜性不清楚,决策就会脱离客观实际。

(2)缺乏市场意识

我国长期的自给自足农业养成了农民封闭的思维方式,种什么,养什么,很少顾及市场要素。而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做到以销定产。不仅要以国内市场为导向,还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既要搞好内向性调整,又要搞好外向性调整;不仅以居民消费市场为导向,还要以加工业消费市场为导向;既要满足居民餐桌消费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又要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原料专用化、特色化的要求;不仅以现在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做到结构调整的预见性、超前性和引导性。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和主宰市场,特别是对优势产品要树特色、创名牌、上规模、搞包装,力争主宰和控制某一区域乃至全国性农产品市场,把握结构调整的主动权。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工作,按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政府调控不力

当前由于对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没有很好地理清,政府行为的边界也没有界定清晰,因此,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行为不太规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结构调整是农民自己的事,对农业结构调整不闻不问。二是许多基层干部还是沿袭传统经济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式,过度干预农民的结构调整。前一种行为使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行为没有到位,后一种行为使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越位。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这两种行为都不能满足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对政府的预期。三是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没有一定的引导和扶持。四是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网络不健全。许多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财政经费紧张而“线断网破”,旧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严重残缺,技术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而新的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二、根治农业结构调整制约因素的主要对策

(1)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基层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服务,为结构调整提供多方面的保障。调整农业结构牵涉面很广,思想认识、市场动向、优质品种和知识技能等等无不关联。农民渴望得到各种各样的帮助。对此,基层干部有多方面的服务工作需要做。

一是为农民提供学习资料。收集各种报刊上面提供的资料,集中起来,让农民很好学习、研究,然后结合本地具体情况探讨一条生产经营之路。既可前瞻性地看准市场演变趋势,又可掌握生产技能、学会经营方法在市场上打开销路。

二要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最需要的。基层政府可以自办农科教电视节目,每天定时播放,定期组织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农业科技专家授课。农技部门要送技术上门,定期为农民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五是帮助农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联系,发展订单农业。六是基层政府要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保护农民的正当权益,可以作为农民的人与相关的组织、技术部门和高等院校进行谈判,降低农民的交易成本。

(2)加强指导结构调整

要学会运用经济理论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一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要求,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二是运用区域优势理论,优化产业布局。三是运用模型经济理论,构筑产业的集聚效应。四是运用弹性理论,选择主导产业。五是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选择即期主导产品。六是遵循产业关联理论,拓宽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根据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的需要来组织农业生产。

(3)发挥政府指导作用

其一,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服务既向农民提供优良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生产资料,也为农民提供直接的技术服务,它是市场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率,建立现代农业的基本形式。我国虽然历来重视农业。可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实要求差距很大,已有的服务内容少,也不规范,缺乏真正的服务意识。在普及农业科技方面,在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实行科技扶贫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农业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农业生产本身具有自然和经济风险。结构调整中风险更多,必须依靠农业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帮助农民承担或抵御风险,保证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其二,建立新型农业组织,保障结构调整。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分散,市场的参与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特点,建立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如公司+农户、企业+农户、定单农业等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规范这些组织的经济行为,采用适当的制约机制,使组织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保障。

结语

农业结构调整再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这次调整农业结构,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质量型”、“素质型”调整,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全面性调整。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剖析“难调”症结,充分利用农业系统外在力量,健康高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云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要素分析,黑龙江农业科技,2008

[2]何文亮,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农业,2009

上一篇:柔性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手机外壳注塑模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