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表达

时间:2022-08-23 03:09:19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表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正确表达对促进思维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这样评价教师:“我们的数学老师解题厉害,就是说出来我们听不懂,肚子里有货倒不出。”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有讲究的。

一、语言要通俗易懂

数学教学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知识有限,教师理解了的东西,按照自己的理解水平讲出来,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教师必须深入浅出,用学生易理解的语言来讲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要把-2>x写成x<-2,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写成了x>-2。怎样纠正呢?语言提示:甲大于乙,反过来怎么说呢?(乙小于甲。)这样就能顺利地把-2>x写成x<-2了,并且可以说明-2=x为什么就能直接写成x=-2?这样,学生理解了,也不会再写错了。

二、语言要有启发性

数学语言要有启发性,才能促进激励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和激励思维的好方法,如在初一的一节平面几何中,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点A在直线l上,我让学生画图,有一个学生把点A画在了直线l的上方。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学生还不能理解几何中的“在……之上”的真正含义,而把它理解成了生活中的“上方”。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直线l是竖直的,你怎样画A点?学生经过思考,自己认识到原图的错误,得到了正确的结论。教学中如果能注意语言的直观形象性,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讲数轴时可以说,别看它画在黑板上只有这么长,其实它可以穿过教室墙壁,学校操场,一直伸长到远方,要多大数据都可以在它上面标出,于是同学们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语言可以风趣幽默

幽默是教学的佐料佳品,教师的讲述生动有趣、幽默诙谐,使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声,师生感情就会融洽,学生们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如:为了根治学生解题时犯=a这类错误,我尝试了许多方法,都无济于事,最后借助幽默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我要求学生解题时用绝对值过渡来保护,即=│a│,并告诉学生要化简,就要先让a从“屋子里”走到“院子里”。至于如何出“院子”,这里要看a的“本质”(正、负):体质健壮(a≥0)的直接出去,体质弱(a<0)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以防感冒,学生听了大笑,他们在笑中受到启发,从此犯这类错误的同学大为减少。

四、语言要有科学性

数学的推理性、逻辑性很强,不能模棱两可。因此,数学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准确性上。每个概念都有它特有的内涵、外延和定义方式,每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因此,教师必须思路清晰,不能前后颠倒,循环定义、论证;否则,会导致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准确,如:“除”、“除以”、“去除”要分清;“抵去”、“约去”不能混;“即”、“且”、“或”不能随便说。所举事例要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闹出笑话不说,也彻底地暴露了教师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任的态度,还给学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这样教师的魅力就在无形中降低了。

五、表达的语言的语感要恰当

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在遇到困难时,要紧锁眉头,表达出求助的语气;在解决了问题之后,要说得眉飞色舞,表现出收到“喜悦”的心情。这样做,便容易感染学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满腔热情,特别不能用语言冷嘲热讽后进生,伤害他们的自尊。教师还须做到什么时候无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什么时候轻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什么时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吸引学生注意,引人入胜,积极思考。

总之,语言表达是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要下功夫练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干尽利落、恰如其分,对促进学生思维起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数学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影响 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估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