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3 09:59:45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教学反思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我们高职阶段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帮助高职学生认识和了解当下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在认识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界定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夯实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基础,掌握社会问题的认识工具和研究方法,最终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释社会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社会问题》 专业技能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24-01

一、学习社会问题,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专业技能

“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的最终目标。而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与我们的高职教育理念相吻合的。高职教育要求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是就业教育。一定要突显情商教育,因为情商教育更能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要增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本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这些目标可以在教师耐心引导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很多事实同学们都是感同身受,这样通过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情商教育。同时,通过课程中各类问题群体的学习――越轨群体,通过各类正面、反面的案例,引导学生的行为,对其进行人格教育;弱势群体,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同情心理,对其进行专业价值理念的灌输。这样将高职教育理念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二、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特色,提高个人能力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教学目标明确,通过教材学习、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学的眼光观察、认识和分析社会,通过潜移默化,使每个学生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要求学生能用专业眼光观察、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增加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认知度,从而共同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和专业方法。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所著的《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这本教材共分为五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社会问题理论,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难点;第二板块到第五板块为具体的社会问题,是教学重点,包括异常群体社会问题、越轨群体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社会问题和边缘群体社会问题等。这本书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通用教材,对于我们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些知识点较为深奥、不容易理解,这就给授课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将深奥、枯燥、乏味的理论语言转化成同学们能够接受、理解的平实语言,并在讲解过程中穿插大量有血有肉的鲜活案例,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共同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因此,“我的课堂,我做主”应该成为社会问题课堂教学的特色,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还因为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案例内容,将时下发生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传播给学生,而且要在传播、讲授过程中向同学们传达各种正能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关注并熟悉各类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热点,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

三、完成四个转向,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更区别于大学本科教育,我们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阶段社管专业的核心课程,社会问题的教学要秉承这一培养目标完成四个转向:1.由智商教育转向情商教育。2.由灌输教育转向互动式教育。3.由共性化教育转向个性化教育。4.由传统说教转向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针对高职阶段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就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秉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主旨,实践为主线”的指导方针,不断丰富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采用“蹲下来”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互动有趣味,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带动整个课堂气氛,既让学生感到轻松又能保证教学质量。

授课时要有实战内容,多讲鲜活的案例,要旁征博引,富有趣味性,不要枯燥乏味;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要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专业价值理念的灌输贯穿始终――自由、平等、尊重、博爱。

上一篇:引导学龄前儿童学习英语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目前影响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