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学习兴趣消逝的反思

时间:2022-10-17 06:14:13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消逝的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17-0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有趣而又普遍的现象:家长们疑惑―――孩子小的时候,学习上如何认真好学,成绩又如何名列前茅,现在长大了,懂事了,反倒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似有老鼠见猫之恐惧;老师们抱怨―――我每天认认真真地备课,将自己所知恨不得全教给学生,自己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热火朝天,而学生仍有不少人“不解风情”,昏昏欲睡。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恨铁不成钢”,一系列强硬措施便纷纷施行。

可是,你们思考过吗?本来对世界才处在认识阶段,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对学习却没有了兴趣,有的甚至视学习为压力和负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怎样被消磨掉的呢?

一、孩子学习压力大,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希望,家长们的许多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达到社会、家长的期望,教育内部也自上而下地加压奋进,从而导致大张旗鼓地行素质教育之名,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将本身具有隐性特征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予以量化、标准化、分数化。于是,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学生成绩成了衡量教师能力的尺度,成了教师树优评模、职称晋升、津贴领取的“标准”。这样,老师们宁可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为学生补补课,更不用说在课堂上,如何抓紧一切时间,让40分钟的时间发挥50、60分钟的作用。想一想,长期处于紧张的“被动学习”状态下的孩子们,忙完语文,忙数学,忙了数学,英语又接踵而至,还有许许多多的内容、科目等待着他们。即使是最好学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恐怕对学习也会厌倦,更何况是兴趣、意志等各方面尚待发展的孩子呢?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怎会日渐浓厚呢?

二、老师与家长的不当言行加速了孩子学习兴趣的消逝

孩子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却有着独立的人格与独特的心理。在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暴力作业”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小刚(化名)是一个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在一次家庭作业检查中,他忘了写当天学过的生字。老师甚为气愤,痛斥一顿后要求将未完成的生字一个写30遍。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作业量啊!最终,这次惩罚性的作业是完成了,可从此他有点记恨这位老师,也不爱学语文了。也许这位老师觉得“我是为他好,让他记住以后要按时完成作业,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啊”,可这充满暴力的作业杀伤力是何等大啊!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作业产生了恐惧与对抗,学习兴趣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扼杀了。

不当暗示也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激励”手段。心理学中著名的“皮卡马利翁”效应,就较好地揭示了这种联系。为了孩子们学习好,老师们有时无奈地说:“XXX,你真笨呀,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家长们则会不厌烦地鞭策孩子:“你看邻居家的XXX,人家每次都是前几名,你什么时候能让我少操心呢?”有时家长甚至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学习不认真、成绩差之类,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表面是在让孩子向别人学习,实则却在暗示孩子你是最笨的、最差的、我对你真是失望等信息。这种不良心理暗示,使孩子在平时学习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老师、家长愈是如此,其暗示作用就会愈强化,有时教育效果甚至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这些看似对孩子的关爱,却无形之中伤害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使其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失去。

三、学生自身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的各种行为动机源于成为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的需要。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成功的预期。到了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方式从他评走向自评。他们不再为追求教师和家长的的表扬而积极参与学习,他们会将自己和同伴比较,自我评估变的更为准确、现实,失败感也随之而来。加之许多孩子都是在家父母娇生惯养,受挫能力差,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出现失败,有许多孩子将原因归结为知识太难或老师教得不好,自己没办法改变,凡事都会有反正自己学不好的心理准备,更容易导致失败,使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解了学生学习兴趣消逝的原因,那么,我们做老师和家长的就应该提高教育水平,优化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适度、合理、正确的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失败,找准归因,重建信心,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从兴趣的源头细心呵护它。

上一篇:浅谈教学管理工作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开放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