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策略

时间:2022-08-23 03:43:20

浅析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策略

摘要:目前,各高校十分注重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最基本的礼仪素质的提高,以至于大学生道德滑坡、礼仪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从礼仪课程设置、教师影响、新媒体、礼仪氛围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素质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88

中国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礼为基础的中华文明。身处礼仪之邦,我们应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做到讲文明、守秩序、知书达理、以礼待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的礼仪素质的高低是高校伦理教育水平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然而现阶段大学生正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这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滑坡,礼仪素质的质和量大幅度下降。乌申斯基曾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因此,我们应该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礼仪素质培养的具体目标,不断丰富大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策略,完善大学生礼仪素质体系。

1 大学生礼仪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礼仪素养。然而大学生不懂礼、不守礼的现象却十分普遍。一方面,思想上藐视礼法,不尊重他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接人待物上缺乏基本的礼节观念;另一方面,行动上不合礼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污言秽语、着奇装异服、考试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家庭礼仪教育缺失

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独生子女问题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90后大学生深受父母的宠爱,享受了最丰富的物质条件,却没有从小接受礼仪教育。另外,有的家长本身不懂礼仪,在日常交际中也不注重礼仪的规范性,他们总是以成绩好坏作为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从小就对合作与交际缺乏深刻的理解,以致其养成不守礼的行为习惯。

1.2 学校礼仪教育不到位

作为礼仪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在礼仪专业设置上、礼仪教学上存在不足。一方面,我国的中小学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没有完全推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估也主要是通过分数;另一方面,各相关高校没有聘请专业的礼仪教师,也没有开展专业的礼仪教育教学,即使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也开设了部分礼仪课程,但是礼仪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能与90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大学生在独立处理社会问题时,他们就往往显得盲目,容易做出失礼的行为,以至于违反道德规范与法律。

1.3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注重效益、讲究实效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受此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将主要精力用在自我专业能力的提高上,而忽视自身礼仪素质的发展。另外,开放的市场在激活各经济主体的同时,也带来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发展中的大学生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这些不良思想影响,从而导致其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事情。所以,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只注重自身利益,唯金钱是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

2 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策略

2.1 设置礼仪课程

一是以讲座、选修课的形式促使礼仪教育进大学。目前,礼仪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仍然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许多高校没有真正推行礼仪教育,以至于大学生的礼仪素质无从提高。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公开讲座的形式,将礼仪教育引入大学,并逐渐将其稳定为选修课,将礼仪教育全面铺开。

二是将礼仪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礼仪课程,将专业学习与礼仪教学结合起来,采用案例分析法、小品演示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促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运用于专业学习中,使其既具有知识,又具有文化素养。

2.2 教师言传身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教师的影响力,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促使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参与模仿,并从中提升自身礼仪素质。另外,为更好地推动礼仪教育,高校行政人员、管理人员都应该在衣着打扮、语言表达等方面严于律己,为大学生做好表率作用,促使大学生不断向文明礼仪靠拢。

2.3 依托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子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工具。高校礼仪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并以此为主要阵地,组织专门人员挖掘新媒体的礼仪资源,将专业的礼仪教育网站与校内网连接起来,从而构建礼仪教育的大网络体系。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特点,不断丰富礼仪教育的内容,使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无缝对接;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竞赛、礼仪辩论赛等,拓宽大学生的礼仪思维,促使其形成明礼、知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4 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一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社会风气对高校礼仪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全社会应该加大监督力度,防止不良风气渗透到高校,从而以高校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高校应该通过各种媒介、活动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标语等宣传礼仪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礼仪素质的自我提高上来。另一方面,学生会与各社团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以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为基础,不断构建良性的校园文化。

礼仪本质上是人们在交际与独处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这套行为规范的核心是尊重他人与自尊,用它可以衡量一个人教养中的尺度价值。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礼仪素质的提高也对大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交际观,以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礼仪素质,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丁彦宏,杨倩音.运用情知互补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31-32.

【2】周淑芳.论当代大学生礼仪文明素质培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1j.

上一篇:论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做网络时代的主人 下一篇:“美丽的不只是头脑,更是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