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因为爱而新生

时间:2022-10-15 12:23:44

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1265―1321)对贝雅特丽奇的爱情曾经感动过千千万万读者,给后世无数的诗人、作家带来无穷的创作灵感。随着时光的流逝,但丁的爱情故事也渐渐变成了一个神话。但丁非常善于编织神话,他轻而易举地就将自己编进了自己创造的神话之中。首先,但丁这个名字就得自“神来之笔”。据说但丁出生之前,他母亲做了一个梦,“看见自己躺在一棵高大的月桂树下,身下是绿油油的草地,旁边有一湾清澈的泉水,在那里,她感觉到自己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当这个男孩吃下从月桂树上掉下的浆果和喝了那清澈的泉水后,她恍惚看见他在转眼之间变成了一个高大的牧羊人”(薄伽丘《但丁传》,周施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随后牧羊人又变成了一只孔雀。但丁的父母于是给这个孩子取名“但丁”(Dante)。但丁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拉丁名字达佛涅“Daphne”。该词在古罗马神话里是一位美丽女神,她后来在太阳神的追逐下化身为月桂树。其次,关于自己的高贵出身,但丁自然不肯轻易放过。他声称自己是“古罗马人之苗裔兮,生于佛罗伦萨”。他的高祖父卡恰圭达(Cacciaguida)曾随从神圣罗马皇帝康拉德三世参战,并战死。但丁在《天堂篇》第15章中写到了这位先祖,他的光像那座十字架上的一颗星,落到星座上与但丁见面。他对但丁说:“我的儿子是你祖父的父亲,你的家族的姓氏起源于他。”由此可见,对于自己的出身,但丁是多么骄傲和自豪!与但丁的出生和身世神话相比,但丁的爱情则是一个更为美丽的神话。但是,细究起来,但丁的爱恐怕算不得真正的爱情,只能算作是一种钟情、一种单相思、一种悉心崇拜。但丁从未当面向贝雅特丽奇表达过自己的感情,从未求过婚。“贝雅特丽奇对于但丁,既是一个活生生少女,又是一种象征,而随着象征意味的不断增强,贝雅特丽奇的肉体形式愈见缥缈,直至最后变成一个符号,引导可见之美定向永恒的神圣原则。”(陆扬《欧洲中世纪诗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可以说,没有贝雅特丽奇,但丁可能什么也不是;但是,没有但丁,贝雅特丽奇则依然是贝雅特丽奇。

但丁一生仅同贝雅特丽奇见过三面,并且每次都很短暂。据研究者考证,这位贝雅特丽奇确有其人,她可能是指佛罗伦萨贵族博蒂纳里家族的一个女孩贝雅特丽奇・博蒂纳里,她后来嫁给了该城德巴尔蒂家族的西蒙,于1290年6月8日去世。当然,但丁的这种爱又是一种理想的爱,纯粹的爱,似乎不带任何的成分。这又使得但丁的爱情具有浓郁的唯美主义精神和宗教色彩。

但丁在《新生》一书开头写道:“自我出生以来,灿烂的天光已经九次转到几乎完全相同的地方。我心中那位灿烂的姑娘这时出现在我的面前。”简言之,就是但丁9岁时见到了贝雅特丽奇(Beatrice)。但丁将简单的意思表达得很复杂,很有诗意。贝雅特丽奇(又译贝丝,贝亚德或贝亚特丽丝),原文为Beatrice,这个词源自“赐福”或“带来欢乐”(beare)。这是一次聚餐会,贝雅特丽奇比但丁小不到一岁。“那天,她衣着典雅,矜持而又纯洁,殷红的外衣点缀着柔美的花季。”但丁在见到贝雅特丽奇的那一刻,内心深处感觉到了灵魂的剧烈震撼,这种震撼即使在最细微的脉搏处也能感受得到。但丁的灵魂说道:“那就是你的福祉所在。”贝雅特丽奇美丽无比,但丁声称诗人荷马的诗句描述的一定是她:“她完全不像尘世间的女子,她一定是神的女儿!”(但丁 《新的生命》,沈默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有关《新生》的引文均出于此)但丁不惜改写了荷马的诗句,将荷马原本赞扬赫克托耳的诗句用在了贝雅特丽奇身上。但丁从此一见钟情,“她的身影一直与我相伴,那身影的出现其实只是为了让爱神能够支配我”。但丁坠入情网不能自拔,失魂落魄,并终身不能忘怀。

不过, 直到九年之后但丁才第二次见到贝雅特丽奇。“许多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从我前面提到的那位优雅姑娘出现,转瞬又过去了九年。就在几天之前,那奇迹一样的姑娘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她衣装素白,在两个年龄稍大的女孩儿的陪伴下走过街边,一瞬间把目光转向了站在一旁胆战心惊的我,面颊处流露出难以言表的矜持,别有一番意味在向我吐露着什么。真是旷世难得,她竟然轻声问候了我一句……我又陷入对那位最高贵典雅的姑娘的思念……”于是,但丁写下了《新生》中的第一首诗: “星光的灿烂,夜/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的辰光;/爱神突然来到我的身边,令我/在回想中犹感身处艰难的梦乡。/爱神在欣喜中,将我的心儿捧在手上,臂肩挽起/我那身披轻纱的爱人,在睡梦中/将她呼唤,把那心儿燃亮。/他将手里的东西给她送上……”在诗中,爱神将但丁燃烧的心献给了他的心爱的姑娘,这种爱情的表白旷世无比。

他们的第三次见面,是但丁的一个朋友请他参加婚礼,可是,新娘却是贝雅特丽奇。但丁如此描绘了他见到贝雅特丽奇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一种久违的颤栗――先是在我胸膛的左侧,而后迅速传遍了全身。我慢慢将身体向后面仰去,斜倚在环绕着房间的墙壁的壁画上。我担心别人可能会看出我所受到的震撼――因为,抬眼望去,在那些女孩儿中间,我看到了最高贵的贝雅特丽奇。”那一刻,但丁神情恍惚,视线无法离开贝雅特丽奇,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踏上了不归路。

非常不幸,美丽的贝雅特丽奇在将近24岁时撒手人寰,抛开了人世的忧愁,这使但丁痛不欲生,失声痛哭。“我并不是在自己的想象中哭泣,我确实已经泪流满面,我是在用我真实的泪水洗刷我的双眼。”“她离开生命之后,那座城垣便像寡居一样被遗弃了,被剥去了所有的尊贵。我整日里在荒芜的城垣中哭泣。“”在我眼中,无数次,荧光闪烁的露珠涟涟,/我已不能控制自己,泪洗清面,/为了我的爱人,我只能这样哭泣,/这为她哭泣的泪水,令我心沉甸。/你们在那哭泣声中总能听到呼唤,/呼唤着我那优雅的爱人,/她身上有着世上难得的美丽渲染;/这哭泣有时也会伤及生命,/也会伤到那悲伤的魂灵驻留的身躯,/将她那甜美的话音,变成旷野的回声。” 他的眼泪怎么也流不干,但丁顿时变成了一个哭泣的恋人。几个月后,但丁已是瘦骨嶙峋,蓬首垢面,面目全非了,他的至亲好友都以为他只有死路一条了。但丁自己也渴望魂灵与贝雅特丽奇一道离去:“ 我渴望着去到死神的家里,/去寻找,寻找一处优雅的甜蜜,/我满怀着爱的心事请求,‘请你来到我这里’,/这已让我,对所有死去的人艳羡不已。”但是,但丁终于挺过来了。他将他的感受、体验、叹息、眼泪、灵魂的痛苦、心灵的思念写成诗,又用散文编织起来,这便是但丁的第一部作品《新生》(The New Life)。但丁因为爱而获得“新生”(La Vita Nuova),因为“新生”而创作了《新生》(La Vita Nuova),又因为《新生》而开启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最后,但丁则因为写作《新生》而使自己获得了“新生”,而所有这一切均因为但丁9岁时的那“惊魂一瞥”。《新生》这本奇特的书主要由31首诗组成,包括25首商籁体(sonetto)诗、1首谣曲(ballata)、4首漫歌(canzone)和一片歌节(stanza)。在《新生》的末尾,但丁表示“如果令万物生生不息的神明还能够容我的生命再延续几年,那么,我期望着能够用人们写姑娘们时从未使用过的语言”来歌颂贝亚德。这就预示了但丁日后创作的《神曲》。

果然,但丁在《神曲》中给贝雅特丽奇在天堂里安排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位置。我们知道,《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神曲》中贝雅特丽奇就像一根红线,指引着但丁完成了他的所有历险和探索过程。《神曲》叙述但丁 “在人生旅程的中途”(35岁)发现自己由于迷失正路在森林里彷徨,刚开始登山,就被三只野兽(豹、狮、狼,它们分别代表淫欲、骄傲、贪婪)挡住去路。正在危急之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雅特丽奇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雅特丽奇又引导他游历天国。贝雅特丽奇既是但丁的引路人,又是一位 “圣女”。但丁通过维吉尔之口这样描述她: “她是/那么美丽而蒙福,我请她吩咐。/她的眼睛比群星还更光辉;/她以天使般的声音对我/轻柔而温和地说出她的言语……”但丁在贝雅特丽奇的引导下进入天堂,他向这位圣女祷告:“她,在看来似乎那样遥远的地方,向我微笑,凝望着我;然后把眼光重新转向那永恒的源泉。”在随后的诗篇里,但丁这样赞美贝雅特丽奇:“我所看到的美不仅超越了我们人的心智所能理解的限度,而且我确信,只有创造这种美者能完全欣赏它……自从我今生在世上第一次看到她的容颜那天起到这次在此处看到她,我对她的歌颂从来未被困难阻断;但是现在我必须像每个艺术家达到他的能力的极限时一样,停止作诗歌颂她那不断增加的美。”贝雅特丽奇将但丁引向了神圣的三位一体,她的圣洁的使命终于完成。

总之,在但丁那里,贝雅特丽奇的重要性不在于她是基督的替身,而在于她是但丁独特个性的理想化投射。美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布鲁姆说:“她就是但丁的诗,是他的形象的集大成者,她代表的不是上帝,而是但丁自己的事业。”“没有她,但丁如今只会是又一位彼特拉克之前的意大利作家,客死流放之地,成为自己高傲和激情的牺牲品。”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则说:“贝雅特丽奇的永远存在是为了但丁,而但丁的存在几乎与贝雅特丽奇无关,或者就是毫无关联。”总之,贝雅特丽奇有点像《埃涅阿斯纪》中的维纳斯或狄安娜,而不是阿弗洛狄特。

顺便说一句,当但丁沉浸在失去贝雅特丽奇的悲痛之中时,他的亲友们为了将他从悲哀中彻底解脱出来,为他娶了一位相配的姑娘,这又导致了但丁家庭生活的终身不幸。为此薄伽丘感叹道:“哲学家们应该把婚姻留给那些富有的傻子,留给那些贵族和农民。哲学家在哲学里找到的快乐,比娶一个好妻子要多得多。”失去了爱情,再加上家庭的忧虑,这将但丁引入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后者随后又导致了但丁生平中的第二件大事:终生流放。不过,这已属于另外一个话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上一篇:郑志刚:我不喜欢跟风的人 下一篇: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