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社区康复治疗干预后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2-08-23 02:27:26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社区康复治疗干预后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只进行随访。于入组时、第1和第3个月末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康复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末时,MBI评分有改善,但P>0.05;随病程延长至3个月末时,评分明显提高,P

【关键词】 脑卒中;社区;康复治疗;日常活动能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1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18-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其致残率极高,大多遗留有偏瘫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从综合医院转至社区医院或回家休养,社区康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其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入组时、第1和第3个月末的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估与比较,观察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2月――2012年7月在我中心诊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出60例,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42-79岁;脑梗死57例,脑出血23例;合并高血压36例,合并糖尿病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初次发病者,且存在肢体功能障碍。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和既往病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由康复治疗师前往社区指导,第1个月每周3次,第2、3个月每周1次,其余时间由家属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时间每天1次,每次45分钟。定期随访评估,根据患者的康复程度不断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方法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转移、平衡训练、上肢支撑训练、下肢负重训练、桥式运动、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活动能力训练以及辅助器具的使用等。入组后治疗和随访3个月。

1.3 评定方法 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共10个项目,总分100分。分别在患者入组时、治疗1个月末、3个月末各评定1次。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P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χ±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入组时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末时,MBI评分有改善,但P>0.05;随病程延长至3个月末时,评分明显提高,P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依靠脑的可塑性,重新获得运动能力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脑卒中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患者因种种原因不能在医院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而转入社区,近几年,社区康复治疗已成为医院康复治疗的延续服务[3]。要提高卒中患者的功能状况,使其重返家庭和社会,社区康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肯定。本研究将社区内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给予规范的康复治疗,通过定期随访,针对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治疗计划,而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康复训练,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提示脑卒中患者回到社区和家庭并能得到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其肢体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社区的康复医师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治疗,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最大化,为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带来希望[4]。

参考文献

[1] 范文祥,倪朝民,王涛,等.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68-71.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林汝兰,王海珍,许晓冬,等.社区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2):152-153.

[4] 张颖.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管理的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1):2010-2011.

上一篇:等离子低温消融与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比... 下一篇:浅析产科出血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