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创作手法的研究、思考与运用

时间:2022-08-23 12:36:55

浅谈建筑创作手法的研究、思考与运用

【摘 要】 通过矿山博物馆课程设计由设计切入点的寻找到体块处理手法再到后期的内部空间处理手法等整个设计过程中对建筑创作手法及理论的研究、思考与运用,总结设计感悟并反思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隐喻 蒙太奇 削减 结构主义 走出手法

“建筑设计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终点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 人们使用石头、木材、水泥;人们用它造成住宅、宫殿;这就是营建,创造性在积极活动着。 但,突然间,你打勒.柯布西耶动了我的心,你对我行善,我高兴了,我说:这真美。这就是建筑。艺术就在这里。” ——《走向新建筑》

矿山博物馆设计,是大三学年四个课程设计中我最感兴趣的一个。所以,相对而言,投入在上面的精力自然就会多一点。作为一个有着有悠久采矿历史的废弃采矿区,文化底蕴深厚,在此兴建一座博物馆,必然得相当慎重,充分珍重当地的历史文脉,将建筑完美地消解在建筑环境中。

1、切入点寻找

于是,便开始思考,到底一座怎样的博物馆才是最合适的呢?怎样才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取得很好的协调呢?怎样才能将当地的历史文脉融入到我的博物馆设计当中呢?从哪里开始入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开始整天萦绕在脑海中,接着就是如饥似渴的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

通过对基地的地形、周边环境、历史人文特点等仔细认真的研究,再加上对一些已建成的国内外博物馆的研究推敲。终于找到了设计的突破口——提取矿山中的矿井元素作为矿山博物馆的构思切入点。运用象征与隐喻的建筑创作手法赋予矿山博物馆永恒的精神灵魂——这既是由地面通往地下矿区的通道,更是延续该采矿区历史文脉的通道。使人置身于该博物馆中,当你站在“矿井”中向上仰望天空时,那种感觉让你瞬间产生自己就是一名矿工的错觉。接着开始参观博物馆中的有关整个矿区的介绍,以及残留下来珍贵的历史遗留物。此时此刻的你,思绪已经在开始云游了,你已经穿越时空,眼前呈现的是一幕幕工人们采矿的历史画面。我想这也就是兴建这座博物馆所要达到的目的吧!

任何专业都是不可能与文化脱节的,建筑也不例外。感动我们的不是它们的形式,而是这些形式暗示和传达的思想和信息。象征和隐喻正是暗示和传达这些思想和信息的常用手法。“象征”、“隐喻”在建筑领域,用可见的建筑物质实体作为象征概念中的象征物和隐喻概念中的本体,去象征和隐喻(或明示)由可见的建筑实体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使建筑体现出实用以外的美学价值。该矿山博物馆的设计,就是运用“隐喻”的手法,用一个个矿井一样的陈列室来隐喻矿山博物馆的本质特性,使得该博物馆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

2、关于体块处理手法

有了初步的想法和切入点,接下来就是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推敲、深入和完善了。先从总平面图开始着手,在总平面方案基本敲定,开始手工模型进行体块分析。作为矿山博物馆,应该给人厚重墩实、体块感十足的印象。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的建筑体块处理方式与手法。发现解构主义建筑的体块穿插、交错、残缺美感是相当的迷人。像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扎哈的维特拉消防站等等解构主义建筑,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于是尝试着用解构主义手法对我的模型体块进行消减——减缺、穿孔。从一个长方体的盒子中间抽出许多形状不一的六棱柱,以作为象征“矿井”的陈列室间休息庭院,同时通过削减入口处的体块,极大的增加了主入口的可识别性与入口感。

3、内部空间处理

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将办公空间放在北面,南面是玻璃幕墙的餐饮、读书、休闲空间,而将陈列室空间像一条地下矿道一样串联在一起,中间夹杂着六个如通风矿井一样的休息中庭,起到通风采光兼具交通的作用,同时也是休闲交流的的过渡空间,缓解长时间浏览而引起的视觉疲劳。

在空间的组织上采用蒙太奇手法,运用电影的蒙太奇倒叙编辑方式,将后续的空间放置在了前篇,铺垫的场景又不知觉地在事后出现:空间A—空间B—空间C— 空间C—空间B—空间A。将视听、报告厅放在地下一层,先通过长长的斜坡道将人导向地下一层的视听陈列室,随着下坡越来越深,灯光也越来越暗,营造一种慢慢进入矿井的心理感受,在视听室看完影视资料后,再乘坐电梯回到地面一层的人文陈列室,接着是沙盘陈列室、矿物陈列室、矿机陈列室。整个过程参观完后,宛若自己已是这里的一部分。刺激、兴奋、反思、意犹未尽。

4、总结反思

通过这次博物馆设计,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建筑创作的理论与手法方面的知识,当然也发现自己或者说是绝大数同学所共有的很多不足之处:对建筑创作手法的掌控运用还不能够得心应手;还有部分人盲目追赶“潮流”。今天,正在流行着飘板、斜柱、明天又是各种花哨表皮……

写到这里,我们又回到了开篇时说的,建筑设计的起点:提出问题。然而,在手法的诱惑下,这一步常常被忽略了。

我们要学会走出手法。走出手法,并不是完全拒绝手法。而是拒绝炫耀手法的诱惑,恢复手法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的地位。从提出问题开始,找到建筑创作的立意和基本起点。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融入自己感性的理解和灵感的火花,而最终力图达到直指人心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要时时地提防着炫耀手法的冲动毁掉建筑的纯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建筑大师们一样熟练的掌握与运用各种建筑创作手法,做到有自己的想法,而最终力图达到直指人心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2003

[2]罗文媛,赵明耀.建筑形式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夏文祥(1990.6-),男,汉族,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上一篇:探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 下一篇:加强劳务分包队伍管理,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