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市内河清淤整治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8-22 10:13:09

龙海市内河清淤整治实践与探索

[摘要]该文介绍了龙海市内陆排灌渠系疏浚治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地区水环境脏、乱、差、排灌不畅的问题,并对今后内河水系治理工作提出建议,对平原河网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城镇治理内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河道整治经验龙海市

1近年内河清淤整治情况

“六山一水三分地”的龙海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九龙江下游入海口,背山面海,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水系发达。全市共有内河551条,长1123公里,主要承担着生产供水、汛期排水、生态维持和美化环境等功能,为龙海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但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河道淤积、变窄变浅、河床抬高,河道脏、乱、差现象日益突显,且相当部分的生活污水、垃圾入河,部分养殖场、作坊、工厂等的污水淤泥直接排入河道,水质黑臭严重、蚊虫滋生等问题已直接影响到河道行洪安全和排灌功能的发挥,制约了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甚至危及到人们的健康。为此,龙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构筑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灾减灾和排灌能力,从2005年起将河道清淤清障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项目来抓。坚持以“河畅、水清、岸绿”和“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经济、水文化”为目标,采取机械常年作业与群众性阶段突出相结合形式,掀起了全市继“龙江精神”之后的第二次内河整治热潮。

经过6年的努力,绝大部分的内河包括村沟宅河得到整治,基本实现全市内河整治全覆盖。河道防洪、排灌能力得到较大改善,水葫芦肆虐成灾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清淤清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四个改变”,即改变了现状,改变了水质、改变了环境、改变了形象。特别是“西溪水利一条龙”渠首段13km、内社支渠和正在实施的高坑排洪渠、山后支渠和芦州河的整治建设工程,以高标准、高质量的景观工程展现在眼前,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漫步的场所,提高了龙海城区的品位。

2实践与体会

2.1 领导重视是关键

内河整治面广、量大、投资多,涉及到工程的规划、拆迁及征地的政策、资金、质量及安全等问题,牵涉到镇、村和农户以及工厂企事业单位等各个层面,要顺利实施这么庞大的工程,各级领导的组织和协调最为关键。

2.1.1 工作班子到位。龙海市委、市政府把这项群众期盼、惠及民生的实事好事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市里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水利局,负责组织协调整治工作,各乡镇场也相应建立工作班子。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副市长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排除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市人大、政协也时常组织督查和指导。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调齐心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内河整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1.2 责任落实到位。一是明确责任河段,明确规定市抓主干渠、乡镇抓支渠、村抓村沟宅河的责任河段;二是明确市、乡、村三级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第一责任的工作机制;三是明确目标、任务及整治标准、验收评分办法;四是采取每年一评,评比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确保内河整治落到实处。

2.1.3 示范引领到位。为充分发挥乡镇的责任主体作用,市政府为把这项惠及民生的好事办快、办好,率先在全市的主河道及主城区进行清淤整治、衬砌,以高速度、高标准、高质量的典型景观河段呈现示范引领作用,各乡镇、村也相继在每年的责任范围内确定1~2个整治示范河段,以点带面,从而确保内河整治有序推进。

2.2 做好规划是基础

为提高河道排灌能力和行洪安全,市水利局从2004年开始,组织精干技术力量,深入15个乡镇场、243个行政村,采取“一事一议”,广泛征求当地意见,逐村进行技术摸底和规划,编制《龙海市内河清淤整治工程实施方案》。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河道整治的技术含量,在重点区域、重点河段采取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专业规划和设计,如委托福建省水利规划院编制完成《龙海市南港南岸城区内河整治规划报告》、《东园、浮宫片区防洪排涝规划报告》,委托漳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九龙江南溪下游河道整治实施方案》、《龙海市港尾镇汤溪河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以及南溪、颜厝大溪、双弟溪、石码镇高坑新社河道、角美镇防洪排涝规划等,从而规划确定近期实施方案和中长期实施计划,为内河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2.3 资金保障是前提

工程建设资金是血液。根据2005年以来龙海市内河清淤整治投资计算,采用挖掘机结合浮船清淤每公里平均造价7~8万元,其中机械台班费4~5万元,青苗补偿包括外运平均费用3~4万元。在内河整治中采用的筹资办法:一是市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作为专款,实行先做后补、多做多补、以奖代补的机制。二是采取“一事一议”集资投劳办法,市、镇、村、农户或企业按5:3:1:1比例筹资,企业捐献及充分调动农民用水协会组织作用、共同筹措建设资金。如榜山镇在清理整治芦州支渠时,采用镇里出挖掘机台班费用,村里出清淤土外运费,企业、农户自负门前三包和青苗补偿,解决内河整治资金问题。三是有经济实力的乡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如榜山镇从有限的财力中挤出专款,每公里补助给村里3万元;东园镇采取全镇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镇财负担机械台班费,村财及农民集资款负责征地和赔青、清淤土外运等费用;角美镇每年从镇财拨出100万元,用于水利设施维修和加固,按2:1补助,充分调动各行政村的积极性。四是项目捆绑,整合资金。如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情况下,整合中央小农水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整治行动、灌区项目、小流域治理、高优农业等各项涉农项目工程的资金,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组织实施。2005年以来,全市各方共筹集资金8250万元,为内河清淤整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4 舆论监督是动力

舆论先行,广泛宣传,营造内河清淤浓厚氛围,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市水利局利用2005年、2006年连续台风暴雨造成严重内涝的典型事例,编制录像片、宣传广播片,用宣传车、简报、标语等形式,进入大街小巷,进村入户宣传,积极引导、发动群众投劳、企业捐资,自觉自愿参与内河整治大会战。在工程组织实施过程中,涌现群众自觉拆除河障,清理青苗,让出机械施工道路,甚至有的让出放养的鱼池堆放清淤淤泥的动人场面。

此外,在广泛宣传同时,加大督查力度,适时在市电视台公布乡镇的内河整治进度,将内河整治工作纳入社会监督中,并通过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党政机关检查,聘请老党员、老干部、老人协会人员现场监督等多种措施,内河整治步伐得到了有力推动。

2.5 确保质量是核心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为确保质量,充分利用来之不易的每一分钱,市水利局专门制定了《实施意见》、《年度考核办法》等文件,市政府转发规范管理。一般河道清淤,通过招标确定施工队伍,重点景观河段整治,坚持“五制”管理,即做到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并充分发挥政府质量监督职能部门和镇、村义务监督员的作用,采用“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方式,让农民用水协会和项目经营承包管理者直接参与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狠抓工程建设的规范化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从而形成市、镇抓组织协调,水利部门、村抓质量,业主抓推进的相互协调、相互约束、相互互补的工作局面。

2.6 长效管理是根本

长效管理是巩固内河清淤整治成果必然的选择。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内河管理养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龙海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法(试行)》,下发了《龙海市内河整治与常年保洁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市、镇、村责任管护范围、养护内容、标准、年度验收评比办法,并作为年终乡镇绩效考评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全市共建立健全农民内河保洁队伍204支,配备保洁船200余艘,保洁员420名,市级河道保洁覆盖率达到100%,村级管理的支毛渠保洁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年支出承包河道保洁费100余万元。昔日内河杂草丛生、水葫芦肆虐成灾、垃圾塞河状况已被河畅、水清、岸洁所取代。

3思考与建议

3.1 建立一套适应现状的近期内河轮疏机制。由于龙海属平原河网地区,水动力不足,加上城乡建设多,水土流失和农村垃圾塞河时有发生,日积月累后产生河道淤积。因此,建议市级河道每隔5年轮疏一次,乡镇级河道每隔3年轮疏一次,村级河道每隔2年清淤一次。建立一套适应新形势下的家园保洁、岸坡平整、河畅水清、排灌自如、人水和谐、防汛抗旱的新机制和新体制。

3.2 积极探索内河整治投入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创建卫生城市的需要,以及群众对河道治理和生态河道景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整治费用不断上升。过去投资渠道单一,50%以上的投资基本上依靠公共财政,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河道整治及其相关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甚至塞河阻水现象反弹发生。建议各级公共财政一方面提升高内河建设投入的比例,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河道管护机制的强制性文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稳定的河道管护资金渠道,加大河道建设和管理资金的投入力度,明确每公里河道的管护费用标准,资金下拨程序等,以确保巩固整治后的成果。

3.3 开展内河管理养护模式的研究。目前,龙海内河的管理方法很多,有连户专业承包管理,有村自主管理,还有结合保洁家园合并实施管理等等,情况各不相同,各有优缺点。建议河道主管部门一要根据时展的需要,修编内河整治实施方案,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同时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二要加快对河道管理养护模式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适应龙海特点的养护办法,抓好试点,尽快在全市推广易管理、效果好的管理模式,提高内河管理质量和水平。

上一篇:浅谈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浅析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