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农村生源的跨文化意识

时间:2022-08-22 08:31:57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农村生源的跨文化意识

摘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村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显现的特点和问题,以及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表现的不适应性甚至发生误解。基于此,本文作者对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跨文化交际实例进行中外文化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族文化,同时了解其他文化,具备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英语教学农村生源跨文化意识

1.引言

据《广州日报》2009年1月23日报道:“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55.1%,而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的却只占大学生总数的17.7%。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农村生源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他们之所以能够考上大学,是因为他们的数学、语文和其他学科成绩相对较高,而外语分数则较低。

虽然高校近年来一直在扩招,但是这份报道表明,农村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却明显下降,与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与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一部分学生过早辍学,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绝大多数农村学生较差的英语成绩使得他们与大学失之交臂。

与上述情况相反,笔者所在的职业院校,农村生源人数则占绝大多数,几乎高达90%。但共同的问题是英语学习的问题。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突出、问题突出,如何能够教好、学好英语对于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笔者在此针对农村生源的特点和显露的问题谈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2.1职业院校农村生源英语学习现状

首先,绝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不能进行基本的英语会话。在学期初的自我介绍中,部分学生使用的英语句子仅仅限于“My name is...”,“I’m from...”,“There are 3 people in my family”,“I like...”等几个基本的句子。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练习过英语听力,只是听以前的英语教师讲过英语。有些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则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缺乏自信心,表现得焦虑、学习劲头不大。

其次,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加之英语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甚至拒绝英语。有些学生说:“我是中国人,干嘛要学英语?”“中国有好几十种语言,为什么要学英语?”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首先已经在心理上和态度上排斥英语学习。

再次,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和跨文化交际实践。95%以上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培训班,从未接触过外国人,也没有读过任何外国文学作品。虽然看过一些外国电影,但也都是通过阅读中文字幕完成观看或观看有汉语配音的译制片。

最后,中文基础知识不足、城乡差别显著。这些学生的中文写作中经常出现错别字;遇有需要发表见解的问题时,通常的回答就是简单的“好”或“不好”,却不能有条理地列出论据;有些来自北京的农村生源甚至从未进过城市、从未到过动物园、从未放过风筝,更不能说出5处以上的首都名胜古迹。

2.2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受地域影响,农村生源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家长缺乏相关知识,难以帮助学生作出合理规划;接触英语之初没有较好的英语师资。据问卷调查显示,将近30%的学生的第一位英语教师兼教英语、地理、历史等多种科目。另外,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落后于城市学校。大部分农村英语教师照搬教材,忽略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剥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入城市的学校后,带有地方口音的英语发音大大挫伤了农村学生讲英语的信心,使得他们更加羞于张口。

进入城市的学校后,一些非智力因素制约了这些学生外语学习的成效。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热情,影响了语言的输入,因此该部分学生学习劲头不大,缺乏学习兴趣,课堂表现被动;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害怕考试,恐惧同学或老师的否定评价,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焦虑、性格内向、胆小、羞于张口,信心不足。这些情感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原因。

目前,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方法依然是语法翻译法,注重知识的讲解,轻视了文化的导入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忽视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同时,课程设置难以突出英语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文化的输入;不断减少基础课的课时,英语的课时太少;缺乏对生源特点的认识,过于强调课程进度;忽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过快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这些都影响了学习者真正学好英语。

2.3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产生的不适应性及障碍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在感觉中没有过的东西,在理智中也不会有。”由于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缺乏文化的输入,农村生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极易发生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

在称呼上:笔者接触的数百名农村生源无一例外的称呼老师为Teacher Zhang, Teacher Li。这表明在学习teacher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只讲解了该词的意思“老师”,而忽视了该词的文化意义,更忽略了中西方在称呼方面的差别。

在打招呼、致谢方面:学生可以完成背诵的对话,但是一旦超出背诵的范围,便可能出错。一段真实的对话如下:

A(foreigner):Thank you!

B(Chinese student):Nothing.

这样的回答肯定不是成功的交际。

在时间观念方面:中国学生曾发问:“他们也有迟到的时候啊?我们总是提前呢。”他们不知道西方的观念中,在约定时间之前到达被认为不礼貌,而迟到一会儿却是可以的。

互送礼物方面:中国学生往往觉得对方送的礼物太轻了。

随着各个院校对外交流合作的加强,学生真正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增加了,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害怕接触外国人,不敢开口讲话,但又抱着好奇心围观;胆大的学生或者连珠炮似地发问一系列类似警察审问的问题。这两种表现都使得外国人不舒服,而且这也是失败的交际。

有些学生被选拔参与交流,亲身体会异国文化。他们则表现出文化休克、模式固见,以中国文化特点衡量其他文化等问题。

以上种种跨文化交际的不适应性,通过英语教学是可以适当引导的。

3.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对外交往不断加深,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这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第一次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列入了大纲。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才能获得,因此,英语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有了跨文化意识,才能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针对农村生源学生的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和基础。缺少英语学习的兴趣,势必影响语言和文化的输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语法翻译教学方法,将学生从学习英语就是记单词、背语法的误区中带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倾向,积极探讨诱发和调节学生情绪的策略,使学生形成乐学、好学的最佳情绪状态。

再次,教师应强调本国文化的作用,这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和重合的现象,培养跨文化意识不等于鼓励遗忘本国原有的思维模式,而是提醒学生将这两种模式所代表的文化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并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为他们今后能够在两种文化思维模式间相互切换,为满际的需求打下基础。

再其次,教师应明确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Hanvey认为跨文化意识有四个层次。一般讲,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达到第三个层次:①只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②对于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某些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觉,这时文化冲突往往发生;③对于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在理论上或是理性上能够理解。而第四个层次即可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真正理解对方所作所为则是最难达到也是学校教育难以企及的。针对农村生源的特点,笔者认为达到第三个层次仍然需要较长时间。

最后,跨文化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师结合日常英语教学,通过文化的对比,使学生不断吸取各种文化信息,从而具备跨文化意识。日常教学可以从多个层次进行,如词汇、对话、语法等方面。例如在词汇教学中,注重对英语词汇文化含义的介绍。如之前提到的teacher一词,在英语中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它是指代一种职业。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之前冠以Mr.或Miss。在英语中没有一个意义和用法上与汉语的“老师”完全相同的对应词。再比如,汉语中的“龙”代表吉祥、成功等含义,而英语中的龙(dragon)却代表一种凶狠的怪兽,两者在内涵和情感色彩上截然不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词汇的讲解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文化意义。

除了上述途径之外,针对职业院校和学生特点,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开设第二课堂。学校可开设西方文化类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电影、视频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多渠道获取跨文化交际

知识;邀请外教或外国人到课堂或创造学生接触外国人的机会,等等,在实践中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4.结语

英语学习为学习者打开了一扇和世界交流的窗户。成功的英语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参与,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授人以渔,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匡汉.我国外语教学体制的弊端和改进建议[Z].2008.

[2]单亚萍.制约农村生源大学生外语学习成效的情感因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3):95-98.

[3]李媛,范捷平.跨文化交际中模式固见发展变化动态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123-12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胡文仲.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章晓雯,何琼.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6,(4):41-44.

[8]LarryA.Samovar & Richard E. Porte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a reader (Tenth Edition)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试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探究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的文化差异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