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时间:2022-08-22 07:18:53

中国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两部门模型,研究了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研发资本投入依然是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此外研发人员增长也具有一定贡献程度。而通过管理组织创新和资源重新配置等“软技术”带来的增长效应基本为负,并有恶化趋势。基于此,文章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影响效应

一、 引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GDP为10.38万亿美元,约为第一名美国的60%,第三名日本的2.25倍。在经济规模快速扩展的同时,本文也注意到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增长过于粗放,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过度,环境破坏严重,产业偏低端,增加值偏低,增速放缓等。尤其是最近两年来,围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何去何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为了当前政府着力解决的事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附加值的提高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于科技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尹小平、马欣员(2013)通过文献综述方式研究分析了美国的科技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得当的科技政策与相配合的产业结构是美国经济和科技齐绽放的重要秘密。 关于R&D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近几年来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分析的层次也是逐渐微观化,从国家、地区到省级较为普遍。邵建春、李霞(2008)对中国研发支出与经济增长作出了基于VAR模型的分析,指出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显著性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研发投入的拉动作用不大,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滞后期较长。而专利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既有全国层面的也有区域和省级层面的,区域和省际层面的实证研究近年来成为焦点。范建华、郭佳佳(2011)利用1985年~201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陕西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在滞后期1年开始影响专利产出,专利产出在滞后期5年对经济增长有最显著推动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人才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分析近年来虽有所增长,但远落后于研发、专利等其他方面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并且多将科技人才与研发支出等一起综合成创新投入指标然后再分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宋之帅、杨善林、龙丹(2013)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构建了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人才“双向互动关系”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进行了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长期看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人才以及专利产出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短期来说经济增长对科技创新人才及专利产出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但科技创新人才及专利产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

以上这些文献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分析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前的关联关系,实证分析大都直接选取科技人员或R&D研发费用作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专利申请数量或者科技论文数量作为科技创新的产出,直接将这些序列与宏观经济数据即GDP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回归分析等,进而利用计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经济解读。所得的结论比较相近,即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并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较长的滞后期。正因为他们选用的数据特点和研究方法比较接近,因此,得到的结论基本相似,也就不足为奇。

经济学理论中,尤其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性增长理论中,都把技术作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不同的是新古典理论认为储蓄和技术是外生给定的,内生性增长理论则认为两者与其它变量一样是受具体国家的制度、文化、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尽管如此,技术进步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因此直接将技术创新相关的投入和产出序列c总产出序列进行协整分析是不完备的,还需将劳动人口、资本等因素综合考虑进来。

二、 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中将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结合在了一起,即既包含了重大的发明创新这种硬的技术进步也包含了组织管理改进等这种软技术进步。一般而言,科技创新主要表现为科技专利上,即硬创新方面。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有必要对上述文献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扩展。一般在经济理论中,研究经济增长都是从总产出函数出发,即投入各种要素经过有效的组合和利用能得到多少价值的最终产品。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最常用的生产函数的一种形式Y=AF(K,L),即为Y=AK?琢L?茁,A代表技术进步,K和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与此对应?琢、?茁分别表示两种要素的产出弹性。

虽然Solow-Swan(1956)模型相对比较好的解释了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影响,但是由于将要素以外的部分全归结于技术进步,高估了技术进步的影响。对此,Mankiw,Romer和Weil(1992)提出了引入人力资本后的扩展模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术进步被高估的问题。然而,人力资本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科技进步的力量。

对此,本文考虑引入两部门模型来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假设经济体分为两个部门,研发部门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研发部分使用研发经费并聘用科技人员参与研发,其产出为专利,而最终产品部门则使用专利、非研发人员和资本进行生产最终产品。对应的生产函数分别为Y1=KdmLdn,Y2=AY1aKsbLsc,其中Kd、Ld代表研发资本存量和科研人员,Y1代表专利的总价值,Ks、Ls分别代表非研发性资本和劳动数量,Y2代表总产出。m、n及a、b、c分别表示对应要素的产出弹性,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率。将前者带入后者后可以改写为Y=AKdxLdyKsbLsc,这样本文可以直接考虑科研人员、研发资本存量和非研究性劳动及资本投入与总产出的关系。

三、 数据以及结果分析

数据方面,本文总产出、固定资产投资额、就业人员数量、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即Y、Is、L、Id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而Ks、Kd及Ls的数据无法直接获得,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估算。对Ls可以近似使用L-Ld*1.4进行估计,一来研发人员基本上都是全职折算系数恰好等于7/5,相当于把扣除休息日后的年当量还原,此外利用存留的2009年~2011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科研人员数所得系数恰好都为1.39,与1.4十分接近。

关于资本存量的估算,本文借鉴范巧(2012)综述所介绍的做法,即采用社会资本形成总额来作为当年的新增资本存量、选择GDP平减指数作为投资品价格指数。其中GDP平减指数按照如下公式计算:GDPdeflator=本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本年度国内生产指数),资本存量则采用如下公式:本年度资本存量=上年度资本存量*(1-资产折旧率)+资本形成总额/GDPdeflator。这里本文假定资产折旧率不变为5%。而基期的资本存量的确定,则采用几何永续盘存法公式推导的公式:基期资本存量=基年投资量*(1+初始年份之前投资的平均增长率)/(初始年份之前投资的平均增长率+资本折旧率)。研发资本存量的估算,本文借鉴邓进(2007)的做法。即基期研发资本存量=基期研发支出/(资本折旧率+研发支出的平均增长率),而研发价格指数,这里则将其取为GDP平减指数,研发支出直接用R&D经费支出,即研发经费支出来代替。

通过数据梳理我们发现,经济体的劳动参与基本不变,即劳动投入基本不变,符合我国多年来劳动供给率持续稳定的现状。因此,纯劳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非常低了(不包括劳动者素质的改善)。因此我们进一步的改进模型,去掉Ls项。我们将解释变量缩减为3个(因为此时可以认为LnLs是常量)对应的回归模型为:

进行回归分析后的结果如表1。

此时,回归结果表明拟合优度良好,F统计量高度显著。从截距项和各个变量的系数角度来看,10%置信水平下都是显著的,而且Ld更是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并且各系数符号都为正,符合其应满足的经济学含义。鉴于此,本文认为对应的回归方程为:

由此方程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各驱动因素中,以非研发性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最大,其次是研发人员数,而研发性资本存量最小。这与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模仿和山寨式创新,而非自主创新薄弱的基本F状基本吻合。依照全要素生存率的计算方法,本文再进行该模型下的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由此得到纯的软技术进步贡献率:

从各项科技投入指标的增长率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量依然是非研发性资本投入和研发性资本投入,此外研发人员增长也具有一定贡献程度,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效应基本上都是由于研发相关的硬创新进步带来的,而这些年来我国的软技术进步,即通过管理组织创新和资源重新配置等带来的增长效应基本为负,且开始逐渐恶化。这与现阶段一些基本经济情况是相符合的。现在企业加班加点多了,但是相应的效率却没有得到提高,虽然延长了生产工作的时间但效率却是下降的,产生消极怠工和磨洋工等现象,使得相应的产出并没有保持同比例增长反而有所降低。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首先,虽然我国经济处于“刘易斯拐点”的敏感位置,但是目前劳动供应基本上比较充足,从模型中看就是对数后的劳动就业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在过去二十年,基本上可将劳动供应视为常量。我国的人口政策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结论,直到2016年才完全实行“全面二孩”政策。表明之前我国劳动力供给处于相对充裕的状态。

其次,最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其中又以非研发型资本投入为主,着重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这可以从这些年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投资如火如荼的发展窥见一斑。我国的经济增长依靠硬技术创新,即以研发投入和科研人员数反应的发明创造,而通过对新的管理理念理论和组织方式方法的采用等软技术进步创新带来的驱动效应非常微弱,基本为负,并且近几年来呈现恶化的态势。这表现了我国当前当前经济活动中,钟实际创造和实际的付出,而比较轻视管理、组织等软科学方面的创新和效率。

再者,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研发资本的产出弹性要低于非研发资本和研发劳动的产出弹性。因此,过去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我国创新之路也只是遵循着跟随策略,即山寨和模仿,并吸纳大量的相关人才,而投入资金作自主研发的相对较少,并且经济上也不划算。

基于该模型和相应的结果,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对研究型教育的扶持和引导,趁着劳动力充足阶段,多储备大量的研发人员。因为研发人员对总产出的弹性比较大。另外,随着跟随策略下,技术的累积,相应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需要自主和原发的创新越南越强,因此也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二是社会资本存量已经处于高位,但是研发资本存量却极其低。因此,需要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知识产权交易网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各种创新研究项目中来,着力提高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完备的产权保护体系,良好的制度设计,搭建便捷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让自主创新物有所值,让每个自主发明创新的人都能真正收获到创新创造带来的丰厚利益。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

三是加强对管理科学与技术等软科学领域创新创造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引用实践,改善当前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推动力弱的问题。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若干相应的研究中心,专门研究新的管理、组织方式对经济增长效率的促进机制,着力做好相关的成果实践和转化。使软科学研究不再流于形式,相关的成果也不再是一纸文章,尘封故纸堆。

尽管以上模型分析基本保持着相应的理论体系和框架以及逻辑论述的正确和准确上,但并不能保障所做的探索就一定是正确或科学的。比如劳动供给怎么就可以视为常量,这是值得去深思的。此外是否可以直接利用专利的数量,进一步细化分析各种类型的专利及科研人员和研发经费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可以探索的。不过得出软技术进步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处于负面,确实有些意外。因为,改革开放已经这么多年,我们学习引进了不少的东西,包括软科学方面的管理、组织等内容。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国人天性中有一种不服管,不太愿意接手和严格重复按照标准做事的倾向。因此,容易造成同样一套在国外其他地方运作良好有效的机制,移植过来却难奏效,也难怪会有这样的结论。总之,从本文研究出发,基本上可以看出,中国未来实现经济持续有质量的增长,必须着手解决自主创新问题,解决科研人力相对不足问题,解决软科学研究和创新滞后,与实际脱节,应用不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尹小平,马欣员.科技政策与经济增长:美国的经验[J].当代经济研究,2013,(12):56-60.

[2] 邵建春,李霞.研发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研究[J].经济问题,2008,(5):45-47.

[3] 范建华,郭佳佳.专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来自陕西的经验[J].产经评论,2011,(6):152-157.

[4] 宋之帅,杨善林,龙丹.科技创新人才c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8):68-72.

[5] Solow,Robert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65-94.

[6] N.Gregory Mankiw,David Romer,David N.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2):407-437.

[7] 范巧.永续盘存法细节设定与中国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9年[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3):42-50.

[8] 邓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资本存量和研发产出效率[J].南方经济,2007,(8):56-64.

[9] 姚永玲.从创新效率和经济增长关系看科技政策[J].管理世界,2009,(12):170-171.

[10] 曾昭法,聂亚菲.专利与我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406-408.

[11]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双创’研究”(项目号:2015YZD03)。

作者简介:李平(1959-),男,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产业经济;徐海龙(1987-),男,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产业经济。

收稿日期:2017-05-12。

上一篇:“第五届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暨农商社会/富民社... 下一篇:教师要拘行为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