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特征和反馈控制模型的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时间:2022-08-22 07:01:06

基于胜任特征和反馈控制模型的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 作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的桥梁,运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根据运筹学的特点和专业需求,设计并构建了基于胜任特征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和反馈控制模式。该体系和模式充分考虑了工商管理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形成学生胜任特征为目标,信息反馈为调控手段,通过教学方式的完善,进行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尝试,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胜任特征;反馈控制;运筹学;工商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51-030 引言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骨干课,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提出的专门问题,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运筹学课程成为众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基础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等)与专业课的桥梁。但在运筹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课程教学内同安排不合理,容易造成教学目的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综合能力提升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体系上有所创新,构建一种新型的体系和模式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 基于胜任特征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由于笔者工作单位为工商管理教研室,因此,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

1.1 建立胜任特征体系 1973年,MCCLELLAND[1]首次正式提出了胜任特征的概念,从而引发了从理论界到实业界对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所谓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的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2]。

参照胜任特征的一般定义,工商管理专业的胜任特征就是该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研究中表现出优异绩效的个体能力特征,包括学生的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1.1.1 建立专业期望能力胜任特征集合 可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校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初步编制专业能力胜任特征集合。以此为基础,采取企业访谈与专家德尔菲法,征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特征,并以此作为胜任特征集合修改和完善的依据,进过几轮的反复,最终确定工商管理专业期望能力胜任特征集合。

1.1.2 分析专业学生胜任特征现状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特征现状。问卷设计要依据调查对象的不同而有所调整。面向专业教师的问卷侧重于调查学生的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面向学生的问卷侧重于调查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面向企业事业单位的问卷侧重于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调查。

1.1.3 总结胜任特征差距,设计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

对每一个胜任特征项目的现状与其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胜任特征的差距,作为设计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能力胜任特征的依据。

1.2 基于胜任特征的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体系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和方法解决现代管理优化决策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科学地制定方针和政策,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胜任特征的差距,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将运筹学的基础理论、案例、实验、综合实践和校外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堂讲授通过基础理论、案例、课堂讨论、课程作业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程实验和专题讲座通过使用运筹计算软件和专项讲座,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实践进行运筹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实践环节通过工商管理综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毕业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对上述能力进行巩固和完善,并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洞察能力,最终提升学生能力胜任特征,降低胜任特征差距。

2 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反馈控制模型

2.1 反馈控制模型 系统科学的教育哲学认为,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适应与转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与创造;教学的主要手段是系统与控制[3]。借助于反馈控制理论,建立了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反馈控制模型,如图1所示。

将胜任特征体系和反馈控制理论有机的结合,构建运筹学课程体系的胜任特征和反馈控制模型。一般来说,控制活动就是保持系统的稳定状态或把系统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4]。首先,教师将运筹学的课程目的与要求传递给学生胜任特征系统。其次,明确学生在经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后应该具备怎样的胜任特征,并对学生现有的胜任特征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将应具备的胜任特征和现有的胜任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存在的优势特征和弱势特征,以此为基础,设计运筹学课程体系。然后,根据设计的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实践,并对学生进行胜任特征后评价,形成能力评价信息。一方面,能力评价信息反馈至运筹学的课程目的与要求环节,作为调整教学大纲的依据;另一方面,评价信息反馈至学生胜任特征系统,用以分析学生的胜任特征和课程体系调整的依据。同时,在学生胜任特征系统内部存在着内部反馈,根据不断变化的胜任特征差距进行课程体系调整。

2.2 课程教学体系调控的方法—信息反馈 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胜任特征和反馈控制模式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要素为信息反馈。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信息反馈主要包括:

2.2.1 即时信息反馈 运筹学课堂讲授和上机实验中,教师通过提问、观察获得的反馈。如果学生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说明学生与教师处于同步状态;若学生对教师提问和讲解没有任何反应,说明此时失去了教学平衡,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

上一篇: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工程建设 下一篇: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