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桃花源”式闭塞等

时间:2022-08-22 06:08:52

突破“桃花源”式闭塞等

突破桃花源”式闭塞

(2008年第12期《天灾叩问县级化生存》)

自秦以来,在中国的政治架构中,无论是历史上的郡县制、道州县制、省府县制、省市县制,县制作为最底一层拥有完整国家权力机器的治理单位的景况就没变过。县级治理单位一方面上承并体现各级国家机器的意志,另一方面又要直接面对民众。因此,县级化的生存境遇的好坏决定了国家治理基石是否稳定与健康。

不仅是县级的治理离现代化的治理、公民社会其途甚慢;且在一切资源向上级提取、向大城市集中的格局下,县级的权利体现为严重的入不敷出,甚至很多贫困县依然要依赖上级的财政转移来赡养公权的日常运行,更遑论为治下民众提供周到的公共服务与推进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国人向来对“桃花源”抱有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在大灾的撕裂下,人所共见的是一些县城乡镇仍因袭了“桃花源”的景况并发生了“变异”。“桃花源”式的美好自然环境已去,但交通等生存环境的局促、权利的匮乏、经济的贫弱无力却因袭了“桃花源”式的闭塞。

带着“不知有秦,无论魏汉”式的困境,中国广袤的基层显然无法踏实地走向现代化,更不足以应对全球化的浩浩大潮。接连的天灾给了中国基层一个超越过往发展模式的机会,在城市化与治理的现代化大道上,怎样真正做到“城乡统筹”,使县域结束目前在各方面的尴尬位置;怎样结束县域民众在各方面的权利贫困;怎样改变资源只从县域外流而不回流的现状?拥有行政资源与大比量经济资源的政府,当有更大的担当与作为。

(程 国)

基于人性原点的记录才具价值

(2008年第12期《灾难的影像与反思》)

我们将以怎样的思维姿态记录汶川地震,以培养灾难和忧患意识?虽然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但人类之于灾难的感应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性光芒原点的骤然聚集。是故,无论以图文还是影像的形式记录灾难,都应该基于人性光芒的原点。

汶川大地震之后,曾经沉寂多年的诗歌“复活”。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这不是诗歌本身的复活或者胜利,而是人性良知与光芒、公民善意与责任的张扬。正基于此,震后的诗歌在抗震救灾中显现了超乎寻常的力量。由此推及影像记录,欲求震撼励人并从中得到些许思想启迪,重点之一也应该关照遍布于灾区的人性光芒。

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不同,社会文明程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社会公民通过媒体“亲历”了整个抗震救灾的过程,为此后的影像作品积累了大量资料。在我看来,基于人性光芒原点的影像作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灾区群众的人性写照,其中既有谭千秋的伟岸,也有蒋敏的柔情,还有锯腿自救的坚韧;二是军民戮力同心的人性写照,其中既有15名勇士4999米惊险空降,也有13人抬1人的生命接力,还有100多万志愿者奔赴灾区的动人画面。在这个特殊灾难面前,政府的力量固然强大,而开放的、汇聚了举国民众爱心的公民社会救助体系亦展现出了无限的力量。所以,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的人性写真集中于影像作品,才是一幅全民抗震救灾的完全图景。

基于人性光芒的原点,是真实记录这场灾难的道义良知,也是对罹难者和幸存者生命尊严的敬畏。无论社会文明怎样前进,人性的原点在时空中是共通的,唯有真实记录,才能使影像作品生成永久的生命力,通过人性本身的对接不时敲打人的心灵,酝酿社会的灾难和忧患意识。更重要的是,经过灾难洗礼的人性升华以影像作品的形式记录下来,将以人性的震撼推动社会进步而具备历史价值。

(燕 农)

警惕资源掠夺后的“生态强震”

(2008年第11期《太行山上新“大炼钢铁运动”》)

类似太行山上的新“大炼钢铁运动”,已经在演变成一场巨大利益链条下的疯狂资源掠夺。类似这样的掠夺式开采资源,似乎已经成为人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一种常态。最近媒体的一些报道可以作证:沿海地区违规批海、占海行为不断增多、非法填海圈地现象的严重性不断凸显;一些地方借保护之名,将国有文物交给商家经营,盘活文物资源频频触碰“红线”;还有一些地方,旅游等资源的开发,地区和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各自为政,出现了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等现象……

英国哲学家梭罗说:“大自然既能适应我们的长处,也能适应我们的弱点。”但是,当前盲目追求“疯长”的人类,不得不面临着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的严重威胁。掠夺式开发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一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资源枯竭、物价上涨、大自然的报复等,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难题。为了持续生存,人类应该可持续地开发和消耗自然给我们留下的仅有的“库存”。资源被掠夺式开采之后,我们要有准备去迎接必须付出惨痛代价的“生态强震”。这些“生态强震”,会是我们猝不及防的,会改变一个区域的生态格局;这是我们人类亲手埋葬的祸根,或许有一天,它会埋葬一切。

(王文武)

上一篇:重建我们的社会生活 下一篇:国籍风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