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广告的互动性

时间:2022-08-22 05:06:15

浅析网络广告的互动性

摘 要:由于互联网缩短了时空距离,网络广告也随之发展起来,已成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广告形式。网络广告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多样性和精准性,彰显出与目标受众沟通时的无限魅力,同时它的出现也打破了传统广告的局限。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广告 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83-01

自从发明了电脑,互联网就使时空的距离缩短为零,整个地球被收缩成一个地球村。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周游世界,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而互联网的互动性设计使得互联网成为很多的商家宣传产品形象的场所,因而网络广告也随之兴起。

1网络广告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媒体高速发展,让很多的商家看准了这个拥有众多网民的互动空间。加之数字媒介的到来,出现了新的广告形式――网络广告。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广告主通过付费的方式,运用媒体向特定的群体传达产品或服务等信息或观念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基于此我们给网络广告下一个定义:广告主通过付费的方式,运用互联网媒体向特定网络用户传达产品或服务等信息或观念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由于互联网缩短了时空距离,因此,网络广告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广告形式。

2网络广告的互动性

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我认为网络广告的特性首先更多地表现为互联网作为媒介的特性。

2.1精准性

走到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时,信息的不对称被打破,消费者的洞察力提高,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一对一的行销将变得尤为重要。这将是网络广告发挥互联网的一对一性,实现信息传播和行销效果最大化的时候,是网络广告对于其它类型的广告的最显著优势。

2.2互动性

互动性是网络广告所独有的特性,网络广告的互动是随时、多次和持续的互动。这样的互动使人机的交互更有可能胜于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因为它利用了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它使交互可以借助图形、声音,可以超越交互双方的知识范围。

2.3多样性

网络广告形式多样。“交互式”网络广告的出现,使消费者拥有比面对传统媒体更大的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一旦消费者做出选择点击广告条,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中,实现对消费者100%的劝导。

目前,网络广告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多样性和精准性,彰显出与目标受众沟通时的无限魅力。网站本身发挥网络媒体的平台优势,不断规范自身,整合资源,为网络广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对网络广告的理性认识

网络不同于传统的大众媒体,要充分地分析所有广告受众的需求。广告受众就是广告信息的接受者,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所有的上网用户都是互联网媒体广告的受众或潜在受众。由于网络所具有的高科技性,使得互联网媒体广告的受众都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同时这些群体经济状况较好,具有巨大的潜在购买力。

网络的交互特性,使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的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

另外,网络的管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首先,完善网站自身建设,禁止不健康广告在网站内传播,提高网站整体形象。其次,有关政府部门加大对网络广告的监管力度,开设有奖举报热线,政府严厉惩治不法分子在网络资源中的恶性传播行为。再次,提高网民自身的网络修养,对不健康信息进行屏蔽,拒绝登录非法网站。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广告环境的营造和改善,网络广告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网络广告必将走向交互性、趣味性、关联性和精准性相统一的道路。

4结 语

互联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信息传达媒体,已经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网络广告未来的趋势将会是传播更快、更具互动色彩,与电视广告的连接性也将更加紧密。中国网民近几年来的日益增多也为网络广告的发展奠定更加强大的用户基础,他们对网络广告的要求有别于其它媒体,水准要求也更高,这使得网络广告的发展更加趋于主流以及个性化。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设计师为迎接新的世纪,需要把握多种传播媒体和多种传播方法、传播技能,需要在“网络思维”的关照下重新反省,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给予网络以更多的关注,共同营造内容健康、环境优美的网络空间。

(课题项目:本文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题“关于聊城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LZY11))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2.

[2]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3][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斯蒂文•赫勒,米尔克.20世纪设计思潮的演变[M].安徽美 术出版社,2003.

[5]诸葛凯.设计艺术学十五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析恩施州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下一篇:环境保护立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