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金融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22 04:41:52

西部民族金融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摘要:以秀山县为例,采用金融发展指标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存在金融发展总体水平、存款形成能力远低于本地域一般水平、贷差逐渐消失、资金大量外流、贷款自给能力由弱到强发展等状况,探讨了民族地区金融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民族;金融;状况;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150-05

导言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有关产业不断向西部转移,西部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①金融发展便被提到议事日程。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如何对承接的产业进行支持、对自身的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鼓励,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状况如何,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业发展存在怎样问题等,这些都是当前中国面临的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外对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研究成果鲜有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从西部民族地区存在问题本身、金融制度对金融发展的作用和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方面进行了探讨。刘华富等[2]认为,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存在货币化程度低、突出二元结构、金融市场发育不良以及金融的行政管制明显问题,需要通过金融创新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陈景辉[1]认为,金融抑制是制约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和投融资的重要原因,必须通过金融发展和机制创新为资本形成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文以秀山县②为例,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借鉴Goldsmith和周立等研究金融发展所使用的指标,选择并修改了其中4个,作为本研究指标,各项指标如下:

(1)全部金融相关比率公式TFIR=(Dt+Lt)/GDP

Dt代表全部金融机构存款,Lt代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该指标反映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

(2)存款收入比 公式 IR=D/GDP

D表示一个地区的存款余额,GDP表示一个地区GDP余额,该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的存款形成能力

(3)存贷差公式 DDL=Dt-Lt

该指标反映使用外来银行贷款或向外输出银行贷款

(4)存贷比公式 RDL=Lt/Dt

该指标反映一个地区信贷资金的自给程度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秀山县统计年鉴2009》、《重庆统计年鉴2011》、列年《中国金融年鉴》、秀山县统计局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状况

1.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总体水平远低于本地域总体水平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96―2010年,秀山县全部金融相关比率曲线呈总体上升态势,其全部金融相关比率从1996年的0.693上升到2010年的1.508,金融相关比率业已提高了1倍,说明民族地区随着国家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其金融也在不断深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重庆市及全国比较,秀山县列年全部金融相关比率只相当于它们的1/2左右,表明民族地区秀山县金融发展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重庆市和全国。秀山县1996―1998年及2008―2010年全部金融相关比率斜率较大,说明其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相对较快,金融深化速度相对要快些;而其他年份,金融发展总体水平提高不大,发展比较缓慢。

2.民族地区存款形成能力远低于本地域一般水平

如图2,1996―2010年,秀山县、重庆市存款收入比曲线总体均呈不断上升态势,表明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重庆市包括民族地区其经济发展转化为存款的渠道逐步畅通,存款形成能力不断增强;但是,秀山县存款收入比曲线远低于重庆市,表明民族地区秀山县存款形成能力远远低于重庆市;另外,在1996―2003年和2008―2010年段,民族地区秀山县的存款收入比曲线的斜率低于重庆市,表明在这两段时期,民族地区秀山县存款形成能力的提高速度较本地域要缓慢。

3.民族地区贷差现象逐渐消失,资金可能大量外流

从图3可以看出,1996―2000年,秀山县存贷差位于X轴下方,存贷差为负,属贷差,表明民族地区秀山县可能在使用外来贷款,形成资金内流;2001―2010年,秀山县存贷差位于X轴上方,存贷差为正,属存差,由于存在上级行上收下级行资金的情况,因此表明民族地区秀山县可能存在向外地区输出贷款现象,形成资金外流。2008年秀山县存差达26亿元,占当年GDP总额的52.12%,这表明秀山县的资金外流状况如果存在可能比较严重。

4.民族地区贷款自给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演进过程

从图4可以看出,1996―2000年,民族地区秀山县和重庆市的存贷比均在1以上,秀山县甚至在1997年达到1.92,表明在该时期,秀山县和重庆市存在依靠外来或外部资金来发展经济,秀山县尤甚,其贷款自给能力比较弱;2000―2010年,民族地区秀山县存贷比逐步走低,最低达到0.35,表明民族地区贷款自给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基础有一定的提高,但2008―2010年,秀山县贷款自给程度又开始下降。2001―2010年,重庆市存贷比均在1以下并比较平稳,说明其贷款该时期一直处于自给状态,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力量比较平稳,而1996―2010年,全国存贷比均在1以下且比较平稳,说明中国贷款自给程度良好,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很有保障且比较稳定。

5.民族地区金融机构有一定的数量,但种类尚不齐全、行业内部分布不均

民族地区金融机构一般都有机构布局和营业服务,但银行、证券和保险服务类别不够齐全,而现有的金融机构类别中各金融机构分布也不够均匀,存在部分金融机构撤离民族地区的现象,小型金融机构有所发展,而为金融机构服务的中介机构奇缺。秀山县2010年底,拥有金融机构14家,其中银行机构9家,保险机构7家,银行机构中有2家小额贷款公司,证券公司缺位,而政策性银行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外,另外两家缺位,四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只有2家设点,他们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而中国建设银行撤离了秀山,中国银行在秀山没有设点。存在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缺位现象。

6.民族地区金融服务网点有所扩大,人员配置增长显著

随着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地区行政级别的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西部民族地区的金融需求有所加大,地方金融发展相对较快,农村金融网点和人员配置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金融服务“三农”建设和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视。秀山县银行网点2005年为60个,2010年上升到65个,增加了5个,增长率为8.3%,其中,重庆农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重庆银行铺设网点比较激进,增加的网点基本上为这三家银行所设;秀山县金融机构人员2005年为806人,到2010年增加到1 369人,增长率为69.85%,除上面3家铺设网点新增人员外,保险公司在秀山设点也带来了新增人员。

7.民族地区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供给水平提高较快

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业务规模总体呈不断扩大趋势,尤其是传统业务项目的规模,金融供给水平由于需求的拉上作用,供给的水平快速提高。2005年,秀山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保费收入分别为189 467万元、113 515万元和3 170万元,到2010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保费收入则分别达到为685 151万元、459 564万元和14 349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61.62%,304.85%及352.65%。

8.民族地区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逐年增长,盈利整体快速上升

随着金融机构不断设立以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开展,金融机构资产不断积累,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适应性增强,金融服务规模增长,服务范围扩大,同时,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风险意识有所提高以及原有金融基础比较低,使得金融机构整体盈利快速上升。2005年秀山县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银行资产总额和金融机构盈利分别达到245 384.04万元、244 159.44万元和868.1万元,而2010年,秀山县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银行资产总额和金融机构盈利则分别达到725 410万元、705 238.18万元和16 708.58万元,增长率分别达到195.62%、188.84%和1 824.73%。

9.民族地区金融创新开始进行,发展势头良好

除不断引进新的金融机构外,西部民族自治地区还进行机构创新。秀山县2007年成立了国有控股担保公司―秀山翔舟担保公司。政府鼓励和支持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秀山县2010年内先后成立了两家民营小额信贷公司,即秀山县开源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和秀山六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已有的金融机构则从机构内部进行业务创新,服务于“三农”建设,服务于城市建设,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秀山县农发行先后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中长期贷款、县域城镇建设中长期贷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贷款等;农业银行推出惠农卡、农商通;重庆银行推出服务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贷款;农商行先后开发了个人助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专业合作社贷款等品种。

三、民族地区金融发展问题

1.金融体系自身还未构成完整体系

西部民族地区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备,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还没有构建,服务金融的中介不足,存在监管机构缺位现象。秀山县现有金融机构只有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缺乏证券机构,服务于金融业的中介机构单调,保险机构资产规模远远低于银行机构,保险机构的人员配备还不到位;金融市场基本上还没有构建,基本上没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票据贴现交易市场比较狭窄,缺乏资金拆借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回购市场等,缺乏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及基金市场;信贷市场不发达。社会信用中介尚未完全建立,金融交易成本增加。金融机构业务同构现象严重。监管机构不足,存在缺位现象。秀山县只设了银行监管机构,其他机构的直接监管组织尚处于缺位状态。

2.普遍存在中小企业或农户贷款难现象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其大型企业不多,而以中小企业及农户居多。西部民族地区担保公司不多,担保品缺乏,担保机制不健全,而广大农户在生产经营中急需足够的资金投入。但广大农户由于缺乏担保或抵押品,家庭土地、宅基地、房屋、承包权、经营权等作为抵押品银行不认可。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调整中,农户得不到资金的融通,民族地区产业金融从农村撤离到城市,从民族地区撤离到经济发达的非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产业金融不发达,形成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贷款难。

3.普遍存在农村涉农银行发展困难现象

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比较少,农业再贷款要求基层银行采取抵押的方式,执行存在困难,导致涉农银行农业资金不足,农业资金的发放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与涉农商业银行的自营贷款难以区分,导致管理困难,不便于人民银行对再贷款的管理,影响到对涉农银行的资金投放。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有限,农业银行收缩战线,减少在乡镇的银行布点,农业发展服务处于中坚的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整体实力较弱。

4.大多属于贫困落后地区

民族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如地理交通、气候、疾病、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多数仍然处于贫困状态,属于贫困落后地区。秀山县是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为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09年,全县人口64.54万人,户籍户数17.86万户,其中低收入人口共9.06万人、3.05万户,各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4.04%,占全县户籍户头比例为17.08%。金融资源在民族地区的配置相对不足,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

5.地区内部存在金融竞争现象

民族地区各区县同样存在金融资源相互竞争的现象,相互争夺市场份额的现象。秀山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角,属于重庆市发展战略中的“渝东南翼”,而渝东南属民族地区,在金融发展方面无形中存在相互竞争问题。按2010年的数据,秀山县的存款余额在六个渝东南县中排名第5,其存款余额占渝东南翼存款总额的14.9%,尚不足1/6,其贷款余额在渝东南翼各县中排名第4,占渝东南翼贷款总额的14.13%,尚不足1/6。

6.金融文化水平比较低

民族地区人们对金融的认识不够深,基本上很少有接受金融文化教育的机会,平时对金融的关心不太多,总体表现为金融文化水平不高。秀山县缺乏高层次人才,整体文化水平不算高,尤其广大农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金融知识的认识比较浅,存在农民对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不了解,甚至存在自己储存现金,不存入银行的现象;边远乡镇接受金融教育、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对现代的电子金融、电子货币、信用卡、自助设备和网络银行等现代金融手段和设备不熟悉,参加农业保险、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等更是不愿涉及;中小学校教材中的金融知识介绍比较少,而只侧重于文字和理论,对人民币的了解不透彻。

四、政策建议

1.解除民族地区金融压抑,提高金融深化水平,完善金融体系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如重视民族地区经济一样重视民族地区金融业,在政策上积极鼓励民族地区进行金融深化,放弃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民族地区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放松民族地区利率、汇率和信贷等管制,为金融深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避免政治精英对民族地区金融家金融成果的剥夺,提高民族地区金融总体水平,进行民族金融体制创新、机构创新、工具创新,大力建设民族地区金融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加强非银行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丰富金融产品,提高民族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逐步发挥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不断加强对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不断完善民族地区金融体系。

2.解决好中小企业、农户贷款难及涉农银行发展难问题

民族地区应着手建立以国有大担保公司为主体、民营个体担保公司为辅助的多种担保机构并存的担保机构体系,做好企业不动产、动产、家庭土地、宅基地、房屋、承包权、经营权等抵押物的确权认证和登记工作,企业和农户还可以成立中小企业联合担保协会或农户联合担保协会,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服务;除了大银行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及农户的贷款服务外,大力发展中小股份制民营银行,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要求其直接面对中小企业和农户服务;对于涉农银行,在解决了抵押担保问题后,需要求其对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进行单列管理,同时减轻其税收负担,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外部环境。

3.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配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本地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保持三个产业的合理比例;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产业中的比重。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进入民族地区。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或减少污染,改善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节能环保工业,使民族地区经济稳步甚至快速发展,民族地区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在发展服务业三产中,需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业,制定正确的金融发展政策,鼓励民族地区使用包括稳定的直接转账捐赠汇款在内的脱贫方式,提高金融发展效率,缩小民族地区的城乡收入差异,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4.正确运用金融发展考核目标

对于地方官员的业绩考核,就经济金融方面来说,应主要从经济发展目标来进行,金融发展目标只是作为附属目标,而且,由于各个地方的起点和基础不一,考核目标对各个地方的要求也应不同,对于经济基础好、承担着地区金融发展中心的地方可要求高些,其他地方则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与自身的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发展目标。起点低的地方,不要着急,起点高的,也不用骄傲,金融发展目标的定位需准确。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有序竞争的民族金融发展的道路。

5.重视民族地区金融文化的培育和传播

对西部民族地区居民,需要加强金融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可通过讲座、培训、宣传会展、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通过广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定期举办金融文化节,引起广大居民对金融的重视。应在民族地区政府网站和地方网站开辟专门的金融教育和知识频道;县级民族地区定期在本地区主要街道和乡镇进行金融巡回服务展出,发放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资料,进行现场答疑,并通过现场展示帮助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提高金融意识和金融文化水平,充分认识金融产品,掌握金融操作规程、设备使用方法,认识金融服务设备的作用和意义,教育广大居民认识假币,掌握防范金融诈骗和洗钱的技巧;同时,在广大中小学以及以上学校增加金融知识普及课程,经常性地进行金融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景辉.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和投融资机制初探[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4):65-67.

[2]刘华富,尹志超.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9-60.

[3]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状况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0-74.

[4]Goldsmith,R.,1969,“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Analysis of the ethnic financial development status in the Western area

――Taking Xiushan County as an example

WANG Dong-she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In Xiushan County as an example,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icators found in western national areas,the overall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deposit forming ability is far lower than the general level of the local domain,loan difference gradually disappeared,a large outflow of funds,loan self-sufficiency from weak to strong development situation,and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western nation;finance;status;problem

上一篇:简谈《VB程序设计》高效课堂教学构建 下一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