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VB程序设计》高效课堂教学构建

时间:2022-09-28 02:53:15

简谈《VB程序设计》高效课堂教学构建

【摘要】《VB程序设计》是中职学校学生专业课程之一,不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营销、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学生同样需要学习,因此其教学质量的不断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简单阐述了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并针对《VB程序设计》这一课程的特点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教学模式优化方案,旨在完善、创新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VB程序设计》;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在中职学校教学中,课堂有效性相对于普通中学而言大幅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时期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在自制力不强情况下,学生存在厌学、旷课或是上课不专心现象。加上《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相对于其它计算机课程而言难度较大,教学内容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不高。在兴趣缺乏以及自制力控制较差两者结合下,这一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亟待改进,课堂有效性必须切实提升。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VB程序设计》高效课堂的构建方式为主线,现做出如下报告:

一、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课堂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将学生的兴趣提起来,确保学生愿意去学习这一课程,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展开教学。由于中职学生普遍都不爱记英语单词,这就加大了《VB程序设计》这门课的教学难度,学生在初期接触时可能存在完全听不懂的情况,老师此时应注意适当引导,不要让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就产生抵触或是畏惧心理。

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时,大多处于程序设计初学者阶段,老师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时若一开始就将大量基础名词或是语法规则、编程步骤(算法)等灌输给学生,学生必然会感觉到乏味枯燥。因此在课堂导入方面,老师应尽可能不要使用“通过一个概念导出另一个概念”的模式,可以通过教学演示,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操作着手,给学生演示小程序的运行效果,例如计算器、扫雷等,然后引导学生对程序组成部分进行分析,讲解基本知识点,接着指导学生通过一步一步的模拟操作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让他们感受到编程的乐趣。例如在学习“VB常用控件及应用”这一章节时,由于常用控件较多,一个一个讲解过于单一和枯燥,老师可以用office软件中“格式-字体”设置对话框为例进行导入,操作演示如何利用VB语言设计一个简易的“字体设置对话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对象,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定要避免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摸索操作,使得他们在课程开始时便感觉到难度,极易产生学习抵触情绪。

二、完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

用VB语言完成程序设计通常分为可视化编程和代码编程两部分,对于前者,大多数的学生通过几次模拟练习后就容易掌握,而对于后者,教和学容易脱节,往往要求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能紧跟老师的教学思维,进而培养自己的编程思维。

因此老师应注重学生课堂参与,提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具体而言,可通过课堂提问或是开展小组活动来完成。老师在课前围绕教学内容设置若干个小程序,并将程序难度分成三个层次:模拟练习、实践练习、课堂活动。模拟练习以老师为主角色,向学生讲解分析知识点,演示简单的程序让学生模仿操作。实践练习以学生个体为主角色,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程序的分析,然后自主完成程序设计。课堂活动以小组为主角色,老师只提出程序功能要求,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出一个怎样的程序,然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程序设计操作,最后将各小组程序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自己评出最好的程序。这样一来,学生课堂参与度就高了,教和学就不容易脱节。这些小程序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在这样一种互动下,学生对《VB程序设计》这一课程的喜爱程度将大幅提升,且在亲自动手下完成目标程序之后,学生易获得成就感,进而提升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课堂可逐渐形成探索性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的高效教学与学习环境。

三、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实施课余远程辅导

由于《VB程序设计》在实践性方面比较强,学生在初期接触时必然存在难以理解的现象,且可能在几堂课完成之后仍旧感觉到有难度,认为自己无从下手。此时老师就应注重对学生的辅导,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在课余时间也可辅助学生。《VB程序设计》的授课并非全部在机房进行,教室中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无法及时运用理论指导实际操作,课后自己实践的时候存在问题又不能及时找到指导老师,造成兴趣的衰减。

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可将自己授课的教案或视频上传至学校教学资源库供学生浏览,通过网络展开课余辅导。同时师生还可以在网络上展开VB程序的实际应用讨论,例如学生想要设计图书馆管理系统,就应了解这个系统包含有哪些子系统,例如借书系统、还书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再进一步理清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再如超市销售系统、KTV点歌系统、游戏外挂等内容都可以进行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VB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网络交流减小了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将学生课余时间作为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充分交流不仅可解决学生在实践操作上的困难,还能够加深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增进课堂上的互动性,为高效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四、完善考核模式,提升课堂效率

考核是老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自身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在考核中得到的成绩相对于平时课堂提问或是课后作业而言准确性更高。《VB程序设计》这一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卷面形式为主,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统一考试来评判成绩。但这种只有一次机会的考核存在一定程度的偶然性,最终成绩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存在波动。因此在考核方面,应将卷面考试所占比重减小,提升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设置“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项VB程序的设计,进行拓展训练。老师可模拟若干个综合性强但设计简单的任务,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任务进行分析,然后将任务按功能或模块分解给小组各个成员,每个成员完成各自相应的内容,这样既保障了程序的可移植性,又保障了每位学生的参与性,最后按程序设计完成情况计算至课程总分,完成效果好的甚至可以加分。

这样,通过理论加实践的考核,对于评估学生对《VB程序设计》这门课的掌握情况就相对客观,学生比较认可。

五、结束语

《VB程序设计》的课堂有效性提升必须考虑到这一课程的特点,老师应真正了解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想办法解.决学生听课效率偏低的现象,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状态,通过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优化全面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沈美花.浅谈初中VB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3,75:129-130

[2]卞爱莲.浅谈VB程序设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策略和方法[J].职业,2011,02:82-83

[3]宋彦琴.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及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7:201+203

[4]李桂芝,周长胜.VB程序设计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4,01:56-57+60

上一篇:农村小学实验课堂的创新教学初探 下一篇:西部民族金融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