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课堂教学目标虚化现象

时间:2022-08-22 02:41:19

如何破解课堂教学目标虚化现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依据,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测量和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要实现有效教学,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存在应付之嫌或者存在偷懒的侥幸,造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虚化现象,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目标虚化现象的表现:

1. 流于形式,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

部分老师热衷于教学流程设计,而不考虑教学目标,认为它只是教案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总是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或者将教参中的目标直接搬到教案上,导致目标教学流于形式。

由于观念的偏差和认识的不足,不少课堂上,最应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出现“该实的不实” 现象。一堂课听下来我们总觉得心虚,尽管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2.机械随意,过程、方法目标,出现 “游离”的现象。

教学中,目标制定过于机械随意,制定的目标不合理,要么过于狭窄,要么过于宽泛。制定了知识和技能目标,却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或者缺乏操作和实现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教师只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怎样达成,教师心中无数。

3.错误虚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教学目标的编制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统一的教学目标来要求每一位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或无效的。

因此,我们应树立目标意识,站在课标的高度、全册教材甚至整个初中阶段教材的高度俯瞰教学内容,在充分分析课标、教材和学情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并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脱离课标、大纲和教材的教学目标,就像断线的风筝,教师可能对它失去控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应深入了解新课程标准及大纲的要求,深刻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重难点。依据课程内容,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方面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情况,完善和细化课堂教学目标,然后再筛选、调整和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其次,凸显“三维”, 敢于取舍,体现学科特点。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来讲,“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三种要求,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知识目标服从并服务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当然,为了一定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支撑。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不要知识,强调的是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关键看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对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能力、增强情感体验的过程。

第三,以生为本,科学合理易操作,便于评价。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便于教学的实际操作。其语言表述是对学生学习预设结果达到程度的表述,力求明确、具体,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制定目标应该关注学生,要明确具体、有层次性,难度适中,便于检测。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应是学生,同时,制定的目标既要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又要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也就是说目标要难度适中。

正如专家所言:“我们要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 一个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应该能体现学科的特点,内容具体而有序,指向清晰而明确,既能针对学生的实际状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能让学生有所触动。那么,我们的课堂也一定能充满美感,一定会生机盎然。

上一篇:浅谈如何控制农村公路施工的质量问题 下一篇:立足英语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