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运动处方在高校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2 07:05:14

浅析运动处方在高校中的应用

摘 要: 文章简述了运动处方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分析了高校实施运动处方的依据,讨论了高校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认为运动处方在高校的应用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及高校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运动处方 高校 应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已经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身运动日益趋向生活化、社会化和科学化。至今已有90多个国家实施了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健康纲领,我国也于90年代初全面推行了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不仅符合国际体育发展潮流,而且必将有利于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强国富民。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要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提高学生身心素质。运动处方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是促进全面健身科学化的保障。运动处方的研究、推广及应用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1.运动处方的产生和发展

运动处方是指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及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度,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处方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1953年,西德的黑廷格和缪拉等发表了不同强度、不同持续时间和频率运动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的论文,引起了世界各国在体育过程中应用运动处方的广泛关注。随后,德国的肖立赫及英国里兹大学的R.E.摩根和G.T亚当逊等创造了一种巡回锻炼法,这是最初的运动处方模式。60年代以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已将冠心病等疾病的运动疗法发展成为运动处方的形式,运动处方越来越受到重视。德国霍尔曼研究所自1954年对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应用进行研究,制定出健身运动处方,并明确指出,在几年之内,至少在不久的将来,“为人脑制定运动处方”将是体育运动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60年代中期,劳伦斯和他的同事们应美国太空署的要求,根据体质变化不断调整运动量,为宇航员制定运动处方。日本以株斯道夫为首的运动生理学家1965年倡议研制运动处方,70年代出版的《运动处方》、《日本健康运动处方》及之后的伊藤郎等人出版的《从生理学基础到运动训练、运动处方》、《从运动生化到运动处方》等书,对日本运动处方的研究推广和健身运动均起到了积极作用。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使用运动处方术语,从而使其在国际上得到确认。随着运动处方研究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发展趋势在广度上,趋向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与推广;在深度上,趋向多学科交互渗透,对运动处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高校应用运动处方的依据

2.1大学生体育锻炼面临问题的分析

2.1.1目的性不强。

目前大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时,若活动比较有趣热闹,参加的人数就多,但往往是盲目参与,忽视自身当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2.1.2选择性不强。

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为了发展某项身体素质或学习某项运动技术,面临着选择适合的锻炼手段和方法问题。由于大学生缺乏对锻炼手段、方法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理解,会产生盲目选择的倾向。这些被选择的方法和手段可能并不一定适合练习者。

2.1.3科学性不强。

无论从事什么运动,科学的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量都是取得运动效果的关键。而大学生可能对体育运动的科学理论体系了解不全面,较难合理地安排好练习的量与强度,以及处理好量与强度的关系。

2.1.4预防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运动损伤,大学生在运动中一旦出现运动损伤、身体不适等情况时,就会不知所措或不能及时妥善处理,从而损害身体健康。

2.2运动处方的发展为高校应用运动处方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运动处方的研究已具有较完整、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健身运动处方已成为各国实施健康计划的重要内容,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应用运动处方提高国民的体质和健康素质。目前运动处方可分为四大类:(1)预防性健身运动处方:不同年龄人群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为目的的处方;(2)竞技运动处方:以提高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为目的的处方;(3)康复体育运动处方:用于病人和残疾者以治疗疾病、康复肌体为目的的处方;(4)健美运动处方:以健美形体为目的的运动处方。随着运动处方研究与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发展,趋向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与推广,近年来,健身处方的任务已由单一健身发展到追求身心全面的健康。身心全面,包括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发展,通过锻炼解除心理压力,提高对现代生活的适应能力等,成为健身处方的新内涵,也成为大学生运动所期望的目标。同时,高校体育运动处方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高校体育中应用运动处方大有可为。

2.3与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相得益彰

我国一直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中结合运动处方进行教学,有利于快速寻找出一条增强学生体质的捷径。在我国现行体育教学中,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大纲与不讲实效的素质练习并存。如何针对学生体质的差别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并合理地搭配成运动处方显得十分重要。《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确定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地开展健身活动。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技能,而且要把所学得的知识技术,合理地运用于体育实践之中。具体地说,提高大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监控、自我保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合理运用运动处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4高校学生实施运动处方是素质教育的必需

要全面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目标,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水平,就必须加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科学地掌握运动处方和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运动处方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法。要使大学生掌握其生理、心理特点,制定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并且持之以恒的锻炼,从而促进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5为教师指导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运动处方在高校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对自己体质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 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健身意识,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科学地安排运动内容,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更能够促进教师针对大学生的体质,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研究,使体育课程既生动活泼,起到明显的健身功效。

3.运动处方在高校中的应用

3.1运动处方的内容

大学生身体锻炼的目的和需要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为了情感宣泄,有时是为了健身,有时是为了从紧张和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有时是为了提高运动技能和技巧,有时是为了病后康复或生长发育,有时是为了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所以高校在应用运动处方时,要根据参加健身锻炼的个体状态不同,制定出适合个人状况的运动处方,主要内容应包括:

3.1.1运动项目即进行的运动,应针对体质测定情况而确定。

若要增加心肺耐力或减脂,则应从事长跑、竞走、游泳、骑自行车、健身操等有氧运动。若要改善力量,则要进行哑铃、器械、俯卧撑、杠铃等力量运动。若要寻求生理上的放松,则可选择运动强度不大,令人轻松愉快,具有消除疲劳的一些运动项目,如散步、旅游、郊游、踏青、登山、日光浴等。

3.1.2运动强度即运动的激烈程度。

要想达到运动效果,就必须遵守运动强度设定指标,在实际运用中为了简单易行,一般以心跳率为强度指标。研究证明,锻炼强度小于50%的没有明显的锻炼效果,大于80%的属于运动训练的强度。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讲,身体锻炼时脉搏控制在(110-160)次/分之间为宜。每个人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对自己较合适的运动强度,要讲究实效,切实可行。"心率130 "是西方国家为提高民众体育提出来的口号,也就是心脏每分钟跳动130次。从实际运用的情况看"心率130" 也是一种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运动强度。

3.1.3运动频率即每周的运动天数。

一般每周至少三次才能产生运动效果,又由于运动效果的作用和时间间隔不宜太长,太长会引起消退抑制,一般锻炼间隔不宜超过三天。大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实验室、自习室,低头弯腰学习与工作的,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如神经衰弱,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因此,大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因为身体锻炼可以使心脏和胃肠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大学生精力充沛。同时,身体锻炼还是一种积极性休息,脑细胞各有分工,进行身体锻炼时,管理肌肉活动的精神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思考问题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得到很好的积极性休息。所以要培养大学生坚持长期运动的良好习惯。

3.1.4运动持续时间即连续运动时间的长短。

一般而言,运动强度低则持续时间较长,反之,强度大,则持续时间较短。有研究表明,当强度在50%―80% 最大摄氧量时,持续时间在15―45min之间,对心肺功能和耐力才有增进效果。

3.1.5监控即在运动中要设立运动观察指标。

如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向体育老师反映并暂时停止运动,其目的是使锻炼者在运动中自我观察、自我监测、自我调整(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等)以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运动量,从而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

3.2高校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

3.2.1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运动项目要因锻炼的目的不同而不同。

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的核心部分,而定量化又是运动强度的核心。运动次数与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也是必须严格控制的因素。以上诸要素的合理搭配正是运动锻炼定量化、目的化、科学化的一个发展方向。运动锻炼定量化、目的化、科学化要求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发展完善、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一步,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运动爱好,参加锻炼情况等。对其健康状况做出判断,这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应予以特殊对待,不宜参加运动处方循环。

第二步,运动负荷与体能的测定。在实施运动处方前,要对学生的运动负荷与体能做出测定。运动负荷的测定是对其身体承受运动的能力的检测和评价。通常采用心跳频率、最大吸氧量等机能指标。通过测定,找出科学锻炼处方的负荷指标。体能测定主要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鉴定。也可将所得结果与较大样本进行对比,确定该项素质优劣程度,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运动处方。对运动负荷与体能的测定数据要保留,以备后用。

第三步,具体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根据以上调查测定的结果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则,为学生提供包括锻炼内容、强度、时间等在内锻炼方案,贯彻实施是根据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及锻炼次数要严格控制,使运动处方规范化。

第四步,对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进行再次测试分析。一个运动处方实施一段时间后,要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进行监督和再次测试分析,以检验运动处方是否有效。可以将再次测试的数据与实施处方前的数据或该地区的、全国的相应数据作比较分析,以便找出差距。

第五步,运动处方的优化与综合。运动处方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后,要根据自身机体功能状况,调整运动处方。对于一个处方应反复修改、优化,使之日臻完善。最后,为了使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得以全面发展,还要把各单项运动处方综合起来加以使用。

3.2.2现以张××(男20岁)同学为例,说明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步,张××到校医务室进行体检,结果正常,无任何疾病。

第二步,张××身体素质测验结果:100米跑13.76s,立定跳远2.30米,引体向上7次,1000米跑4min50s 。从成绩可以看出张××速度和力量中等,但一般耐力差。

第三步,根据张××的体能,确定本学期以发展一般耐力为主,预期1000米跑成绩达到4min 。

第四步,每周锻炼4次,即一、三、五、六,锻炼时间为45 min,锻炼均在下午课后进行。

第五步,锻炼内容。(1)准备活动10min 。热身操、热身慢跑800~1000m,腿部柔韧性练习;(2)基本部分30min。加速跑100~120m3次;6~8min中等速度跑,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草地上柔韧活动(坐跪压,分腿压)5min;走跑交替10min。跑时应该注意控制速度和呼吸;(3)整理活动5min。做放松操或在肋木处做拉伸。

第六步,注意事项:(1)运动处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体育锻炼后,要根据自身机体功能状况,调整运动处方;(2)天气恶劣或身体患疾病应暂停进行体育锻炼;(3)当天有体育课时运动负荷可以小一些,期末考试期间运动负荷可以小一些。

4.结语

运动处方的发展为高校体育实施运动处方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运动处方在高校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应大力提倡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用运动处方,使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2]刘纪清.实用运动处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4.

[3]张中垓.余利萍等.体质测定和运动处方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四川体育科学,1999,5:41-44.

[4]俞允乐.运用运动处方,增强学生体质[L].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专辑):60-65.

[5]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

[6]王健.健身运动处方[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7]马宣建.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21,(3):68-69.

[8]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18,(4):57-59.

上一篇:让农村英语教学“活”起来 下一篇:重庆市开县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