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文言文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2-08-22 06:58:46

朗读文言文教学法论文

一、朗读能培养学生语感

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里说的语感,就主要是通过朗读获得的。教学文言文应在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及工具书查准读音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字词的正确读音,学会一般的停顿方法。如在长句中的主谓语间、较长的动宾间、较长的附加成分与中心语间、较长的并列间停顿等。如:“苔痕上阶绿”(《陋室铭》),知道朗读节奏应为“苔痕/上阶绿”;“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之纳谏》),知道朗读节奏应为“群臣吏民/能面N/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知道朗读节奏应为“则/吾斯役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知道朗读节奏应为“若有/作奸犯币斗/及/为忠善者”。学生必须学会在朗读时揣摩作品表意的逻辑顺序和语意重心的落点所在,从而恰当掌握停顿、缓急和轻重等,做到既读得准、又读得畅达,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语感的形成。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必经之途,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加深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才能体会到文言文中所表达出的感情。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前句用“,也”表示判断,中间用排比短句论证,最后用因果复句得出结论,要读出短促连贯、坚定有力的语气。又如《公输》中公输盘与子墨子的对话,更应准确地把握好语气语调。公输盘日:“夫子何命焉为?”要读出疑语气,表达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子墨子日:“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要读出祈使语气,把子墨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的意思表现出来;公输盘日:“吾义固不杀人。”“义”、“固”二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夸饰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不加掩饰的傲慢语气;子墨子日:“请献十金。”应用祈使语气来读,把子墨子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表达出来;公输盘日:“然,胡不已乎?”要读出疑问语气,含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公输盘日:“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要用陈述语气来读,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公输盘日:“诺。”则应用陈述语气来读,含有无可奈何之意。概括来说,阅读《公输》这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通过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分角色的朗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扮演课程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做个性化的诠释,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是带有情感味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文章不是无情物”,由语言文字组合而成的文章,更是承载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些内容如果只是停留在书面文字中,就很难准确地传达出来,因为它少了有声语言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语势和节奏等传达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感情、意趣和主观评价以及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含蓄。著名作家李国文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自己扎实的古文根基和语言功力就是得益于读私塾时的诵读训练。巴金也说:“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下,无不饱含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畅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如读《与朱元思书》,就像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也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在教学《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可以由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让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想象“我”乘一艘小船在富春江上出游的所见所闻所感。因为这样,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欣赏到了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也培养了他们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更陶冶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作者:况烨 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七中学

上一篇:正当化视角下的民法理论论文 下一篇:小步慢行文言文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