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觉关注生命意识的兴趣

时间:2022-08-22 06:07:39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觉关注生命意识的兴趣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未知而难解的话题。生命意识是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生命意识是人关于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也是对于一切有生命存在意义的事物的思考。无论是逝去的生命、现存的生命还是未知的生命,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敬重。有了生命意识就能唤醒人的内在情感,从人的心灵深处驱动人去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社会,从而更自觉地生活。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素

语文教育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莎士比亚说:“一个人把他在学校所学习的东西完全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素质。”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只是满足于字句篇章的讲习,更要关注深刻的思想内涵。没有思想内涵,语文就是政治或历史,也就不成其为语文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核心就是生命意识的教育。

而对于这些,教材中的篇章为我们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是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过程。而我们早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挖掘,带领学生共同认识和思考生命现象。

下面从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做一些浅显的探究:

1.同情弱者,理解和尊重生命

同情心是决定人的情商的重要指数,我们崇拜英雄和成功人士,可以说是对生命的尊重,但是对于弱者的态度与思考,也许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封建社会底层妇女的典型。她的极度悲惨的命运遭遇让人同情,“祥林嫂的悲剧不是惨在狼吃阿毛,而是惨在社会吃人”,让学生在读教材时挖掘祥林嫂的生活观,生命意识,再去体会祥林嫂的悲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理解和尊重生命的过程。悲剧的主人公总是有着美好的一面。然后在极度恶劣的外在环境中遭到毁灭。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幸。而学生能否对这些不幸和处于不幸中的人有同情心,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悲剧的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理解。

2.借助典型。认识和体味生命

教材中有很多人物形象,他们都是热爱生命、执着生命的典型,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到启发。《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为何能够智胜强大的秦王?他靠的是自己不惧强秦的勇气,明辨现实的智慧,还有包容宽厚的胸怀。这些不都是一个生命最美好的品质吗?《苏武传》中让人荡气回肠的苏武,他以坚韧的品格、坚定的个性,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面对突发事变时如何抉择,是卑躬屈膝、卖主求荣,还是坚持原则、不忘职守?苏武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千百年来的读者,靠的是什么,靠得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以及对自身使命的坚守。这些品格都是生命意识的完美绽放。《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面对,始终微笑着、和蔼着,从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正义的争取,这些感人的事迹本身就是生命意识的外显。

3.关注生活,接受和热爱生命

生命是父母赐予的,我们无权决定;死亡本来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也无法改变。人生的开头和结尾已经确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决定怎样活。雷锋说过“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们服务当中去”,我们中学生也要树立为社会奉献的意识。在《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之所以能够“隐忍以行”,历经磨难而不死,就是要继续报效朝廷,为国效力。即使是刚从敌手逃脱,也仍然不忘记“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想要打击元人而报效国家。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双腿残疾。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成功就要到来的时刻,他的母亲却永远离他而去了,他是多么的不幸啊!《我与地坛》(节选)中,作者思考生死、思考生命。他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写作是史铁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是他生命存在的理想的明证。史铁生让充满劫难的生命活得辉煌灿烂。有人说人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也有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不是一个结果,对于我们来说,它只是一个未知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将有限的时光投入到生活,而不是一味消沉,无作为。正如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无比优越的,是值得称颂、富于乐趣的”。对于生命,我们要有强烈的认知、体悟和尊重。既要关注生活,从他人身上得到启发,也要能给予他人以关注,更要热爱生命,能在生死的大问题上形成积极健康的思考。

二、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1.我们应该首先确立生命意识,坚持生命教育原则。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由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生命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生命的完善与运动的过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首先确立生命意识,坚持生命教育原则,从而激发生命活力。传统教育中,教师沉浸在“蜡烛”、“人梯”、“园丁”的融融赞誉声中忍受着牺牲自己的无奈。教师的生存方式及其体验根本不被关心,教师的生命需要已经被忽略了。现在,教师应努力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教师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应成就自己,不仅仅是为他人做嫁衣,眼望别人的成长,还要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试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懂得去体验自身生命燃烧所绽放的异彩,不懂得仰视和赏观自己托起的一颗颗新星的灿烂辉煌,不懂得去欣赏自己辛勤换来的满园缤纷与芳醇,不去求得奉献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又何谈拿生命意识去教育学生,要求学生们树立生命意识呢?

2.我们要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生命意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教师如果习惯了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那再跟学生强调要注意交通安全无异于掌自己嘴巴;教师如果习惯了践踏草坪、乱折花枝,又如何叫学生爱护花草、热爱生命?教师如果习惯了随意散漫,又如何叫学生爱惜时间、认真对待生命?而教师所作的符合生命准则、弘扬生命正气的行为,会让学生信服,甚至让学生感动。

3.我们必须尊重个体,还给学生思考的权力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意识的探讨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对教材中的生命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强加和灌输教师自己的认识,有些认识是学生必须经历一定的人生岁月之后才能体悟到的。所以,课堂最重要的是形成思考。

总之,语文教育应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要让学生明白生命是怎么回事,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意义,为个体的生命找到价值和尊严。这样,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的要求。

上一篇:让精彩从头开始 下一篇: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