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的郑州海关通关流程优化研究

时间:2022-08-22 05:36:09

基于风险管理的郑州海关通关流程优化研究

摘要:本文着重于对郑州海关通关流程中的几个分系统进行问题分析与研究,寻找现行通关流程中存在的弊端,并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通过流程再造和制度安排,对现有的通关管理模式提出优化、改革建议,从而使郑州海关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式通关系统,实现海关通关高效性和风险控制性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风险管理郑州海关流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海关在通关改革和启动风险管理制度等业务领域进行的积极探索,海关建立了审单作业、物流监控和职能管理三大系统协调配合的作业机制。在海关通关管理的整体协调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在全面推动和开展风险管理作业机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难点和问题。总体上没有形成一个完善、完整的贯穿整个通关流程的海关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就郑州海关内部,风险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海关通关作业制度改革也已取得成功,风险管理与通关管理高度融合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在当下讨论如何在建立健全风险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海关系统的信息资源,对郑州海关现行的通关流程加以优化,从而提高海关通关速度、防范控制违法风险、优化配置行政资源、提高通关管理效能,实现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现实意义重大。

2.风险管理及海关风险管理的理念

风险管理的思想在19世纪已出现萌芽,它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诞生而产生的。“风险管理”的提出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将其作为学术来研究的热潮,并出版了多本与之相关的研究书籍,如赫姆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威廉姆斯和汉斯在1964年出版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等。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并经过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管理手段,迅速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各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引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到八九十年代,由于国际贸易发展越来越快,海关的业务量也急剧增加,原有的海关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式,于是便有国家率先将风险管理应用到了海关的通关与管理中。美国是较早实践并取得成功国家,荷兰和新加坡随之效仿,之后还有日本和台湾等。目前,在可收集到的国内外研究资料中,尚未见到对海关风险管理进行系统论述的综合性文献资料,但各国海关风险管理的实践应用、国际组织对各国海关风险管理的指导和推动,均极大推动了海关风险管理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中国海关从1996年开始也启动了这一领域的探索,推动了海关风险管理逐渐步入研究和实际操作层面。

3.国外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3.1 美国海关的风险管理

美国海关的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海关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被各国的海关学习和模仿。美国海关的风险管理首先是风险管理目标明确。美国海关在1993年实施了《海关现代化法案》,同年引入了贸易守法机制,从而根本性的转变了海关管理和海关监管,使海关和企业共同承担最大限度地遵守贸易法律法规的义务,也使贸易机制、业务流程和管理手段都有了成功的优化。再者,美国海关风险分析效率高。美国海关为了进行科学化、效率化的风险分析,于2002年开发使用了名为自动分析系统的风险分析系统。这套系统运涵盖了包括货物、人员、交通工具等等进出美国的所有事物的分析模块。一旦有货物或者人员进入美国境内,其相关数据就会被输入到该系统中,系统通过自动分析,发现出各种物品的风险值以及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来供工作人员参考,进而决定相应的对策。为了更好地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美国海关采用系统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风险程度极高的物品,一般使用人工来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3.2荷兰海关的风险管理

荷兰海关也是在面临促进贸易发展与海关监管资源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下引进海关风险管理的,也建立了风险信息数据库,并将风险划分出不同的层次,以便准确的分析。但与美国海关不同的是,荷兰海关认为,要解决上述矛盾,必须降低货物在关口的停留时间,要求在货物预申报的环节时就可以对货物是否存在风险做出反应,这样就可以提前介入,在进关前进行风险分析和处理,及时想出解决的办法。

3.3新加坡海关的风险管理

新加坡海关的风险管理首先表现为电子化管理平台高度统一。新加坡政府部门通过建立自己的贸易网系统进行电子数据交换,这个系统可供35个政府部门共同使用。新加坡的所有进出口申请都用这个系统来处理。新加坡海关的风险管理完全依托贸易网系统展开,海关风险管理部门通过贸易网系统收集、分析风险信息,并将风险处置指令发送给关局,以便处置那些已经确定的风险。其次新加坡海关人力资源配置高度精简。新加坡海关设立了17个处级机构,关员一共有500多人,而负责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才不到十个人,但通过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的方法,有几乎九成的进出口电子单据能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处理成功,效率很高。

3.4经验启示

以上国家海关风险管理之所以能够成功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这些先进的系统不仅能提高风险分析的有效性和海关的风险甄别能力,也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另外纵观上述国家在海关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可以发现良好的法律环境是进行海关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因素。最后就是要精简管理机构,合理配置人员。

4.郑州海关通关流程存在的问题

4.1 海关通关流程较为复杂

通关流程复杂首先表现为单证审核流程的复杂。例如在审单环节,海关就需审核10余种书面单证,验核30余种监管证件,加盖6种印章,若整个流程加起来则需要更多的书面单证、监管证件、印章,这一系列流程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造成了明显的通关瓶颈,进而影响了货物进出口的效率。另外长期以来海关通关采用纸质单证作业与电子数据审核并行的模式,这种模式造成通关审核的反复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海关资源,而且很难对通关流程进行真正的监督。

4.2海关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海关各部门的是按照海关职能进行划分的,比如监管、征税、打私、统计、稽查等下面各自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而形成独自运行的体系,这种划分方式使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增加,进而造成职能责任的重叠,以及报关的多程序,报关效率的低下。

4.3 海关风险管理不足

郑州海关目前在海关风险预警方面还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缺乏高效的EDP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存在风险监管的不足。简单的依靠海关工作人员人员的主观判断,这样一方面易造成经验错误,另一方面还存在廉政风险。

5基于风险管理的郑州海关通关流程优化方案

5.1 优化的目标

进行海关通关流程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制定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对海关通关流程进行简化,减少不必要的通关环节,对海关通关流程进行改革创新,突破通关瓶颈,实现快速通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海关通关流程的信息化,较少纸质通关。远期目标是要实现通关模式的转变,变“橄榄型”的传统模式为“哑铃型”的现代模式,以提高通关效率。另外可以尝试建立以风险分类的通关模式,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所有进出口企业进行风险的划分,对于守法经营的企业实行便捷化通关,对于违规企业实行严加看管,该模式侧重于发展方向,有利于长久的发展。

5.2 优化的内容

5.2.1海关职能优化

海关管理职能的转变是海关通关流程优化的基础。要由目前的行政主导向服务主导到转变,在服务主导下进行流程整合,首先在程序的设计上对通关部门进行调整,减少和删除不必要的通关部门,合并工作流程相似的部门。其次明确划分工各部门的职责。最后根据部门情况进行人员的增减。

5.2.2 信息化优化

随着近几年信息化的普及,我国海关在网络化方面已经做的比较好,并且国内各大海关部门对自身网络资源进行了整合,但是面对日益需要的通关效率,海关部门的信息网络化比以前的要求更为高,是在深层次的网络信息化,这是对海关部门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海关通关流程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只有加强海关部门的信息化,才能让海关部门的工作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此外,还应建立统一的海关管理平台,实现更大层次的海关数据信息的共享。

5.2.3 风险管理优化

海关通关流程的改造需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而海关风险管理应该嵌入到整个通关流程中。高效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对进出口企业的分类管理、进出口货物的分级管理。高效的风险管理离不开高效的的风险管理平台和高素质的海关工作人员。

5.2.5 立法层次支持

海关具有对进出口关境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海关的通关流程必须有立法层次的支持,只有这样海关通关流程的优化才能深化下去。海关的通关流程优化必须做好立法准备工作,还须得到立法机构的支持。

5结论

基于风险管理实现海关通关流程的优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既要解决通关中的速度问题,还要解决效率问题。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整合信息,把各个海关通关部门的信息统一起来,实现信息的共享。要把风险管理纳入到通关优化之中。通关优化具体表现为海关职能的优化、信息化优化以及风险管理优化。

参考文献

[1] 廖白艳.海关风险管理:借鉴与选择.中国海关,2012(2)52~54

[2] 许思远.基于风险管理的海关大监管体系之构建.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03):15~19

[3]黄熠.海关通关管理〔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本文为郑州市2014年社科调研项目

上一篇:浅谈公路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 下一篇: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