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暴力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8-22 03:17:57

关于家庭暴力的若干思考

[摘 要] 家庭暴力有其社会学和法律内涵、自身的特点、存在的危害和发生的原因。通过对家庭暴力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社会根源、经济根源、法律根源、文化根源和婚姻的内在根源等方面对家庭暴力的成因作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家庭暴力的相应对策:通过教育转变社会、个人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建立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探究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和实现家庭暴力的社会综合治理。

[关键词] 家庭暴力 特点 危害 成因 对策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

什么是家庭暴力?有人给它下了一个简洁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行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对家庭暴力的含义作了界定:家庭暴力是“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据此,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家庭暴力的内涵,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暴力的行为。其形式包括殴打、罚跪、捆绑、拘禁等体罚形式,也包括威胁、恐吓、辱骂等精神虐待。

二、家庭暴力的特点

构成家庭暴力的基本要件是行为人和对象都必须是家庭成员,所实施的侵害行为具有性并足以使妇女、老人和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家庭暴力既是社会意义上的行为,也是能引起法律关系的行为,下面对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和行为特征做详细说明。

首先,家庭暴力有如下法律特征:第一,家庭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第二,家庭暴力侵害的客体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具体为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自由权;第三,家庭暴力的实施者主观上须具有故意。由于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家庭暴力仅以故意为条件。

其次,家庭暴力由于行为人的不法行为直接针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并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后果。与其他暴力行为相比较,家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

身份的特定性。家庭暴力由于发生在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因此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具有特定的身份和关系。

时间的连续性。家庭暴力因伴随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生活,施暴者会因不同的事由,在不同的时间里,多次或长期对同一受害者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方式,不定期地施暴。

行为的隐蔽性。家庭暴力大多数都发生在特定的场所,即多数发生在施暴者与受害者共同居住的住所,其暴力行为很难让世人知晓。

手段的多样性。家庭暴力,既包括肉体上的伤害,例如殴打、体罚、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也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如威胁、恐吓、咒骂、讥讽、人格等,甚至还包括性暴力。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

家庭暴力给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不仅影响到家庭的稳定,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1、家庭暴力对社会的危害

家庭暴力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家庭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的和睦对社会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暴力给家庭及其成员造成了身体上、精神上的严重伤害,这势必影响他们全身心投入社会生产、发展的劳动中去,直接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家庭暴力不利于营造健康的生存空间,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家庭对孩子早期的思想、心理健康程度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生存和成长起来的孩子,其思想的健康程度必然不高,其暴力意识也将更加强烈,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都已经被现阶段的研究报告所证实,得出经历家庭暴力的孩子已经逐渐成为犯罪的高发群体。

2、家庭暴力对家庭的危害

家庭暴力犯罪成为婚姻和家庭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在离婚率不断上升的时期,我们有必要更加关注家庭暴力使婚姻和家庭关系破裂的现实,已经有相当多的调查研究认为家庭暴力已经成为婚姻和家庭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家庭暴力直接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危及婚姻的继续存在,从而导致家庭关系破裂,产生离婚的后果。家庭暴力严重威胁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问题公众调查”显示,有11.2%的女性曾经挨过丈夫的打,这与14.6%的男性承认打过妻子大体一致。家庭暴力的手段由过去的一般打骂向器械殴打、火烧油烫、利刃割肉、待等残酷手段演变。家庭暴力的后果由过去的引起夫妻不和、婚姻解体向着引起孩子身心畸变和引发青少年、妇女和老人犯罪方面“升级”“恶变”。

四、家庭暴力的成因分析

1、历史、思想根源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达在其《女子解放论》中对男权文化有较透彻的揭露。他指出“支配社会的一切道德、风俗、习惯、法律、政治、经济都以男子为中心”,以维护男子利益为转移,在这样的社会里,“女子变成男子的所有品,自然绝对服从男子起来”。在这样的社会里,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结构不平等,政治经济基础也不同。同时,几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传统观念在中国本土社会传承了下来。

2、社会根源

社会对家庭暴力危害的认识依然不足,法制宣传开展的不够深入和广泛,许多公民没有意识到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或犯罪行为。社会控制不力是导致家庭暴力的社会根源。在现实中,一些职能部门把家庭暴力看做是家务事,抱着“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闲事少管,走路伸展”的态度,相关部门的不作为间接助长了施暴者的恶习。

3、经济根源

现实生活中,男女两性在经济上存在明显的差距,经济上的优势者在家庭中享有话语权,经济上的弱势者不得不服从于优势者的话语权之下,在中国的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女性仍然未能在经济上得到独立,这导致了他们对男性不得不服从,进一步增长了男性的统治欲望,对女性任意地支配,增加家庭暴力的发生。

4、法律根源

立法不完备和法律的操作性不强是家庭暴力的法律根源,在我国现阶段只有《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婚姻法》,同时,里面只是宏观地规定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在《婚姻法》中也只是概括性地规定禁止家庭暴力。而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在实践中无法操作,因而无法有效地控制家庭暴力。其次,中国关于控制家庭暴力的执法工作还没有很好地整合,在各部门之间存在推委现象,这不利于家庭暴力的及时解决。

五、预防家庭暴力的对策

我认为,要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另一方面,我们要转变社会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加大预防家庭暴力的宣传和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与对家庭暴力危害性的认识。

1、家庭暴力法律救济

增强家庭暴力法律救济意识。公民家庭暴力法律救济意识的增强对预防家庭暴力有重要的影响,这关键在于教育宣传,首先,应将法律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中,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其次,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法律,普及法律,让社会公众学会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就是让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从根本上使人们形成积极的法律救济意识。

完善家庭暴力救济立法。制定《防止家庭暴力法》,以增加关于家庭暴力预防和救济的具体操作方法。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对家庭暴力已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同时在我国有20多个地区也有相关方面的条例或办法规定,在这些现有规定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制定出一部比较全面的,效力更高的法律――《防止家庭暴力法》。这将为法院审理家庭暴力案件和有关部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提供可操作的法律依据。

明确有关部门的法律救济责任。针对现阶段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过程中,有关单位互相推委,使受害者不能及时获得有效保护的现状,我认为,在《防止家庭暴力法》中应以立法的形式把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下来,方便受害者及时寻找到救济途径,有效保障自身权益。

2、形成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

建立社会支持与救助网络,及时有效地干预和制止家庭暴力。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救济网络,积极从自身出发,对身边的家庭暴力进行干预、调解或做相应的思想工作,及时化解家庭暴力的社会危害。

社区、街道、居民委员会、村委员会积极提供维权帮助。社区、街道、居民委员会、村委员会等相关单位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受害者提供维权帮助,宣传法律,提供事后帮助。

妇联要充分发挥妇女的“父母官”作用。妇女做为弱势群体,权益遭到损害时,妇联应代表妇女为其伸张权利,积极维护其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作出应有的贡献。

医疗机构要为维权行动提供有效帮助。家庭暴力受害人请求医疗机构治疗的,医疗机构应当给予治疗,并做好诊疗记录。公安、司法机关介入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取证时,接诊受害人的医疗机构应当配合,并提供相应诊疗记录。

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受害者遭到了家庭暴力,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而应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到公、检、法三机关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或者到审判机关。

3、家庭暴力的社会综合治理

倡导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家庭发展观。家庭作为人的集合体,最重要和最应该树立的观念是以人为本,同时,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家庭发展观。家庭需要长期稳定地发展,社会才会昌盛,国家才会富强。值得说明的是,可持续的家庭发展观,必须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善于协调和处理各种家庭内部矛盾,增强家庭的自我修复能力;其次,学会造就家庭幸福,增强家庭幸福的满意度;再次,通过建设学习型的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最后,以先进理念带动家庭建设,提高家庭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供家庭需要的而家庭自身又无法满足的服务。政府作为社区公益服务的最大所有者,应加大社区服务的投入,完善社区服务,此项服务旨在于协助家庭建立相互关怀的家庭关系,预防及处理个人及家庭问题,提供家庭需要的而家庭自身又无法满足的服务。

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为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家庭美德建设,建设文明家庭。在我们贯彻执行这些方针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公民文明意识,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有效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也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精神文明,家庭暴力才能根本地被减少或消灭,因此,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重要的遏制家庭暴力的外在因素。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李玺,刘梦.中国家庭暴力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杨淑鸿,张爱军.论我国家庭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4.

[3]刘淑敏.论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

[4]严永.论家庭暴力及其防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沈美娟.试论家庭暴力的若干问题[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6]朱丽.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

上一篇:从律师地位看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内核 下一篇: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自然保护区